绝句第7讲
语法·含蓄
第7讲
语法·含蓄·渔洋第六法
一、绝句的语法
绝句的表现形式包括了语法和篇法的表现形式。诗作为是一门语言的艺术,一般情况下它还是要遵循语法的规律的。但诗又是一种特殊的文体,它因受到格律的制约,比如字数呀、平仄呀、押韵呀等等,所以在语法上又有其自身独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倒装:
跟其他文体一样,绝句也是有倒装句的,有时候为了平仄与押韵的要求,将符合语法要求的词、成份及句子通过后语前置的方法,这就是倒装。主要有:
A、词的倒装。有些词,根据平仄和押韵的需要,对其前后顺序进行颠倒。比如:天地、东西、千万、古今、往来、辛苦等等,它们可以调换位置,天地---地天。东西——西东……这样的颠倒并不会影响意思的表达。
题木兰院(一作惠照寺)二首·其二
唐·王播
上堂已了各西东,惭愧阇黎饭后钟。
三十年来尘扑面,如今始得碧纱笼。
B、成份的倒装,就是把句子成份按语法应在后面的,放到前面了。
1)主谓倒装。举个例子:
述怀
唐·魏征
郁纡陟高岫,出没望平原。
古木吟寒鸟,空山啼夜猿。
既伤千里目,还惊九折魂。
……
原作是首排律,“古木鸣寒鸟,空山啼夜猿。”这句正确的语序应该是:古木寒鸟鸣,空山夜猿啼。寒鸟鸣,夜猿啼。寒鸟是主语,鸣是谓语,这个是关于主谓倒装的。
2)主宾倒装,即宾语前置。
如白居易《长恨歌》里的“姊妹兄弟皆列士,可怜光彩生门户”应为“可怜门户生光彩”。卢纶《塞下曲》中的“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应为“林暗风惊草”。叶梦得《贺新郎》中的“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也显然是“黄花报霜信”的意思。
3)补语提前。
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按正常的语序,应是:“风折笋绿垂,雨肥梅红绽”这里的“绿垂”与“红绽”都是补语。这个是关于成分的倒装。
C、句子倒装。有的是半句倒装,有的是整句倒装。
张仲素的《春闺思》中这句“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个句子应该正确的顺序是:昨夜梦渔阳,提笼忘采叶。意思就是因为昨夜梦到了渔阳,以至于在今晨仍然在想着梦中的情景,而忘了采叶。这个倒装呢是整个句子倒装的。一是为了韵,二是这样写来不俗。
再如,孔仲平的《寄内诗》: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按一般的顺序应是:
行人日暮少,风雪乱山深。
试说途中景,方知别后心。
虽然这样写诗意上也流畅,但显得过于平直,没有韵味。而将两联转过来,意味就大不相同。
2、成份的省略
绝句仅仅28、20个字,有字数的限制且要符合声韵的要求,因而凡是能够精简的字词,要尽量精简省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A、省虚词。这个最常见。举例:
五律·次北固山下(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于旧年。省略了“于”字。
还有王维的“菱蔓弱难定,杨花轻易飞”,在“蔓”与“花”字后各省去一个“因”字,“弱”与“轻”字后各省去一个“而”字,也就是“因菱蔓弱而难定,因杨花轻而易飞”。这是几个省略虚词的例子,其实我们写作的时候省略最多的是虚词了。虚词就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词,名、动、形、数、量、代都是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拟声词、叹词都是虚词。
B、省实词
明谢榛的《秋闺曲》中这句“可怜南去雁,不为倚楼人”。这“倚楼人”后面省去了“捎书”类似的文字,南飞的大雁也不给倚楼人帮忙做什么事的意思。
C、省平行语
如:桃叶传情竹枝怨。“枝”后省了一个“传”字,应该是“桃叶传情,竹枝传怨”;“西涧流水东涧水,南山云起北山云”,可以这么理解为:“西涧流水东涧流水,南山云起北山云起”。
D、省人名、地名、书名等
当然这里能简省的都是有名的。如:“寄到玉关应万里,戍人犹在玉关西”,“玉关”就是“玉门关”,省了一个“门”字,但人们仍然能明白。
再看这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指的是“王导”与“谢安”,大家都明白的。
3、互文
诗中有些字词本应合在一起用的,但有时却因字数、平仄等限制,而被省略了,有点类似于“省平行语”。但这种省是前面省了后面有的,后面省了前面有的,互相表意,所以叫互文。如:“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全句意思应该是:“万壑树参天、响杜鹃,千山树参天、响杜鹃”,前句省略了“响杜鹃”,后句省了“树参天”;再如戴复古的“东园载酒西园醉”,应是:“东园载酒醉,西园载酒醉”。“东园载酒”后省了“醉”字,“西园”后省了“载酒”。
4、灵动
绝句的表现形式特点,绝句字少,其“体形”之小,则决定了必须以灵活灵动来发挥特长,写绝句必须要以灵动为写作主格调,这是由其体裁特点所决定的,字少,没那么大的铺排空间,不允许你从容地渲染个够再发挥情绪。所以,其凝练性要求更高,而且要句句精警,吸引读者。其结构特点又体现不同的形式。绝句就是以最凝练的创作手法制胜,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注意这句话:描出所写对象中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举例说明:
七绝·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谷,yù,唐时泛指侵扰边境的敌军酋领)
诗人所选取的对象是未和敌军直接交手的后续部队,而对战果辉煌的“前军夜战”只从侧面带出。这是打破常套的构思。如果改成从正面对夜战进行铺叙,就不免会显得平板,并且在短小的绝句中无法完成。现在避开对战争过程的正面描写,从侧面进行烘托,就把绝句的短处变成了长处。它让读者从“大漠风尘日色昏”和“夜战洮河北”去想象前锋的仗打得多么艰苦,多么出色。从“已报生擒吐谷浑”去体味这次出征多么富有戏剧性。一场激战,不是写得声嘶力竭,而是出以轻快跳脱之笔,通过侧面的烘托、点染,让读者去体味、遐想。另举一例:
北齐二首·其一
李商隐
一笑相倾国便亡,何劳荆棘始堪伤?
小怜玉体横陈夜,已报周师入晋阳。
这首诗是说君主一旦为美色所迷,便种下亡国祸根,用不着到宫殿长满荆棘才开始悲伤。拥有玉体的小怜进御服侍后主的夜晚,北周军队进占晋阳的战报已被传出。小怜,据《隋书》记载,南北朝时代齐后主高纬有宠姬冯小怜,又聪慧又漂亮,能弹琵琶,擅长歌舞,后主封为淑妃。她身上的装饰,动辙费千金。后来与周朝的大军在晋州之下相遇,因为小怜的原因好几次失却了战斗的好时机,齐国灭亡。在这里没写齐国灭亡的战场惨败场面,而是抓住齐后主荒唐的一面“小怜玉体横陈夜”的一个片段,结果是有书信来报周师已入晋阳。真是“只要君顾盼,君倾国自倾。”北齐的灭亡就这样被小李抓住这一个小小的片段,讽刺得淋漓尽致。
二、七绝的含蓄
所谓含蓄,就是要求表达得委婉,耐人寻味,说话时不把情意全部表达出来。
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首句点明送之地点,二句送之时间和孟浩然所去地点,一二句叙述之笔明白如话,毫无雕琢痕迹。烟花一词,是诗人用心之处,点睛所在。烟花,就是落花之多,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样子。给人的感觉绝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不仅展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三四句着意写友人走后舟行帆远,天际水流的情景,第三句诗人久伫楼头,凝目远望,心绪万千,此后如何?他并没有说明。只写到惟见长江天际流,然而悠悠不尽的天际流水又能容得下读者多少黯然神伤的联想啊?
在此诗人不是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情感,也不是客观地描写自然景物,而是情感和客观景物完全地结合在一起。再分不清哪是写景,哪是写情。二十八字的绝句,如此平淡自然,而含蓄之深令人神往。
《二十四诗品》中唐·司空图在含蓄章节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含不尽之意在句号之外。诗忌直露,贵在含蓄,绝句因字少,不允许有更多的笔墨去写表述许多内容,所以含蓄尤为重要。
七绝·越中览古
李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这首诗说,作者并没有把这首诗的抒情主题,直接的告诉大家,而是通过盛与衰的强烈对比中,含蓄的透露了诗的主题,给我们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思考空间。
从以上两首诗的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七绝。最主要的特点必须讲究含蓄,所以我们在以后阶段学习创作过程中,必须把诗意延伸到句号之外。
三、渔洋绝句第六法
1、要点:
前二句直赋眼前景,第三句以好似、分明、好像等词引出作者的评论。
2、构思过程:
1)一、二句写眼前景,注意语意联属,写景或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景物的配置,大小的配置要合理。不要见啥写啥,注意简化景物。
2)第三句以叙写人事或者抒情转接,句中用好似、分明、好像等词作简要评论,注意转要出人意料,不能老围绕前两句去思考,主题的升华应重点放在这句上。
3)第四句紧抱第三句,语意联属,同时将诗味延伸到句号外。
恽向千岩竞秀图
清·王士祯
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
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
注释:
恽(yùn)向:(1568—1655)明代画家。原名本初,字道生,号香山,武进(今属江苏)人。擅诗文,工山水画,早年学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瓒、黄公望的风格,惜墨如金,挥洒自如,妙合自然。由于他常往来于齐鲁之间,并登临泰山,故笔下山水自然雄浑。
千岩竞秀图:原指明代画家程邃或文征明的国画作品。恽向似并无以《千岩竞秀图》命名的国画。此诗应是指恽向的以山为题材的国画作品。
壑:山谷。
岩:指山峰。
生:生出。此处为笼罩之意。
曹娥江:绍兴市最大河流之一,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尖公岭,流经新昌、嵊州、上虞,在绍兴县新三江闸以下注入杭州湾。
东汉汉安二年(143)五月初五日,曹娥之父曹盱,因龙舟竞渡溺于江中,尸不得见,曹娥投江自溺求父尸,以孝女闻名,始以曹娥庙前一段江称曹娥江。民国始,统称自嵊县城关至入海口为曹娥江。
乞:原意为被、叫之意。此处为给、予以之意。
山阴:古代的山阴县是浙江绍兴历史上的一个旧县名。
译文:
千沟万岭都被一片云雾缭绕着,
只在曹娥江边有几座山峰放晴。
分明是清风有意赐予樵夫方便,
好让他向着山阴的山道上前行。
这是一首题画诗。题画诗,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极其特殊的美学现象。是中国画的特征之一,也是中国绘画艺术的独有的民族形式和风格。题画诗把文学和美术二者结合起来,在画面上,诗和画,妙合而凝,契合无间,浑然一体,成了一幅美术作品的构图上、意境上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诗情画意,相映成趣,相得益彰。题画诗的内容,或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谈论艺术的见地,或咏叹画面的意境。
先看全诗脉络:
1、“万壑千岩云雾生,曹娥江外几峰晴。”起承两句为一段,由题目的“图”,带出恽向画作描写的景象(眼前事);
2、“分明乞与樵风便,身向山阴道上行。”由副词“分明”引出诗人对画家作画动机的联想和评论(作者论)。
再看句法特点:
1、起承两句“眼前事”,即在画面上看到的实景,采用对比手法:首句直接扣题,画面上的万壑千岩都被一大片云雾环绕着;第二句则选取与画面上万壑千岩相对照的“几峰”,这数峰的“晴”又与周围的万壑千岩的“云雾”构成鲜明对照。
这本是国画一种常用手法。实写工描主景,以突出山峰之挺拔险峻,其余则辅以虚描,用云雾缭绕作为衬托。因此,这两句也是赞美恽向画技之妙。
起承两句,既赞美了画家技法的精髓,又在这对比中,为三四句转入诗人对画作的评论做好了铺垫。
2、转合两句由前两句的画作实景兴发出诗人的联想,这是诗人心中所想,所以是虚笔。转句用“分明”来带出对画家用意的揣测,这是诗人对画作的推测、联想之言:画家是为了方便樵夫而刻意画出“几峰晴”。合句则进一步猜想画家画出“几峰晴”的目的是:好让樵夫在崎岖的山路上行走方便一些。
转合两句,把诗人同情樵夫乃至劳苦人民的真挚情感,通过对画作的评论充分、细腻地表达出来。
3、“分明”的作用:
“分明”这个词,就是渔洋绝句十二法第六法的关键词。是从实转向虚、描景转向抒情(评论)的过渡词。
“分明”有两解:①、形容词,“清楚”之意。通常作谓语,如:黑白分明、爱恨分明、泾渭分明等。②、副词,“明明”“显然”之意。通常作状语。此诗用的“分明”正是这个词义。起到把画作景物与诗作者的推测、联想和情感衔接的作用,即由描景转到抒情的作用。
与此意相近或可起到类似作用的词还有:好似、莫是、疑是、但觉、多亏、幸亏、幸好、还好……
王士祯类似这类手法的作品还有:
清溪
蛮云漏日影凄凄,夹岸萧条红树低。
好在峨眉半轮月,伴人今夜宿清溪。
真州绝句
江干多是钓人居,柳陌菱塘一带疏。
好是日斜风定后,半江红树卖鲈鱼。
送家兄礼吉归济南二首之一
龙山晴雪马蹄长,山翠湖云罨画香。
好到旗亭寒贳酒,双鬟低按小秦王。
本讲提纲:一、词的语法特点 二、绝的含蓄 三、渔洋十二法之第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