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词第18讲

第十八讲

填词技巧·《青玉案》

这节课里面交流诗词的开合与虚实,另外介绍词牌《青玉案》。

一、 填词技巧

1、开合

我们许多同学创作的时候,往往局限于眼前的景物和情绪,把描写和抒情紧紧地锁死在一个狭小的范围内,写出来的东西萎缩浅薄;还有部分同学写的时候天马行空,空间上一味的阔大,时间上更是难以确切地看出,写出来的东西浮夸飘渺,难以理解。这都是因为没有处理好开合的度这个问题导致的。

在诗词的写作中,我们必然要涉及景、物、人、事。必然要涉及这些景、物、人、事的远近、大小、早晚等等。这就牵涉到描写、叙述进程中的开合问题。开合,可以理解为放开和关上的意思,还可以理解为放出去、收回来。

填词要有度。“度”是表示限度、程度、幅度、额度、法度等范围的意思,既是传统哲学思想,也是传统审美观念。比如,“凡事都有度”,就是中国人的一句口头禅。

“度”是一个区间,否则也就没法按此做事了。在此区间内,怎么做都是合理的,所以度也就有了“火候”的意思。火候是把握度的最好的比喻,凡在火候之内,度总是有保障的,反之,过火或不温不火都不是恰当的。

放在填词上讲,“开”是从一个状态变为另一个状态和这样的过程,“合”就是接住这个变化并把这个变化托实、落稳,使之既有掷地有声的余味,又不可脱缰而去。这就是诗词开合的“火候”,也代表了“逢开必合”的意思。“开合”包括一整句内的开合;句与句之间的开合;整首诗词的开合。如:

李白《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首句是开,次句结构上叫承,这个承就是合,说的是行舟过程中怎么样了,发生了什么事,是对前面所讲的内容的一个落实。两个句子连起来又是开,有待与后面形成因果关系,以此为因,引出后面的果才能合起来。

因果关系是有各种各样的联系的,所以因果也有度。如何把握这个度?还看此诗,本来顺着次句说下去,比如唱什么歌、意思怎样,用这样的内容回扣前面的内容并与首句呼应,而且又能够表达出离别和送别的关系就可以了,这应该是在情理之中的,应该也属于很好的开合。可是,诗仙没有这样做,而是说完前两句后,引出了一个毫无关系,也毫无联系的意象,还加以夸张渲染:“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不仅不是与前面的合,而是不顾前面怎么样,就来了个的大跳跃,是冷不丁的又一个开,而且是奇开、猛开、大开。如此这般怎么完成开合?是不是跑题了?无须怀疑,这就是跑题。

所谓跑题是从语境中跑出去,引来一个新的话题的现象。“桃花潭水深千尺”这一句,毫无疑问就是如此。但是,真正跑题的含义是收不回来,就是所谓“无边无际”,那么诗仙对这个跑题收回来了吗?不仅收回来了,而且妙不可言,精美绝伦。“不及汪伦送我情”不仅收住了跑题,也合上了开头两句。

本诗中“不及”两个字紧紧托住了第三句,而且让后面一句的意思有了递进。“送”紧紧扣住与了首句的因果关系,“情”不仅把次句表现的热情洋溢景象烘托了出来,而且有进一步渲染和点明主题的作用,更扣住的是全诗的整个情调。这么绝妙的收笔,只用了一个谁也意想不到的最普通、最平淡、最简单浅显的句子,真可谓童叟无欺。这就是这首诗的开合之度,而且是大开大合。

在开合上,写诗和日常说话是一样的,都需要有很好的灵感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从无话到有话、从有话到谈开去都是开,而话与话之间的联系、话语的结束就是合。想要开得远、开得妙、开得读者脑洞大开,需一定的灵感思维。合的时候要记住前面说了什么,要想着往哪合,怎么合,合到什么程度,这都是逻辑方面的问题,光靠灵感是做不到的。

开合是写诗填词的基本要求,开合的本质是对作品中的遣词造句进行适当控制、协调和把握,结构是开合的平台,环环相扣是开合的基础,收放是开合的特点。如:

八声甘州(柳永)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颙yóng)

本词大意:面对着潇潇暮雨从天空洒落在江面上,经过一番雨洗的秋景,分外寒凉清朗。凄凉的霜风一阵紧似一阵,关山江河一片冷清萧条,落日的余光照耀在高楼上。到处红花凋零翠叶枯落,一切美好的景物渐渐地衰残。只有那滔滔的长江水,不声不响地向东流淌。

不忍心登高遥看远方,眺望渺茫遥远的故乡,渴求回家的心思难以收拢。叹息这些年来的行踪,为什么苦苦地长期停留在异乡?想起美人,正在华丽的楼上抬头凝望,多少次错把远处驶来的船当作心上人回家的船。她哪会知道我,倚着栏杆,愁思正如此的深重。

我们看起拍第一句:对潇潇暮雨洒江天。“潇潇暮雨”,是作者实际感觉到的,也许就淋到了自己。这是个出发点,是开,“洒江天”三个字,是开。这个开的结果就是“一番洗清秋”,在本句内,这是合。但是这两句对于下面五句的描写来说,又是一个“因”,所以是一个新的开,后面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就是前面两个句子的合。最后一个“休”合得很及时、很到位。“休”是休了,但有例外,这个例外就是“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这是另起话题,是开,这个开是后面三句的起因,所以,“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就是合,这个“收”只看字面意思就知道,合得非常漂亮。“难收”了就只好“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这又是合,“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这又是换了一个话题,是开,“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颙yóng)”这又是一个合,“凝愁”两字合到极点。

2、 虚实

“实”是指客观世界中存在的实象、实事、实景;“虚”是指诗人通过想象虚拟出来的象、事和境。通常包括三种情况:神仙鬼怪世界和梦境,如:霓为衣兮风为马;仙之人兮列如麻……;已逝之景、境,如: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设想的未来之境,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高中课本有云:

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

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抽象为虚;

显者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

当前为实,未来为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

眼见为实,心想为虚;已然为实,未然为虚;

还有一个简单的说法:身临其境,仰观俯察为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为虚。

我们写东西,不可能一味地写实,也不可能一味地虚写,太实则如堆砌,太虚则如浮云,有虚有实才能更恰当的描写境象,更确切的表达我们的思想,虚实结合就是把现实的象、事、境与想象的象、事、境互相映衬,交织在一起表达同一个感情。可以丰富诗词的意象,开拓诗词的意境。

虚实相生:二者之间互相联系,互相渗透,互相转化,以达到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境界。虚实相生就是虚与实相反相成,相辅相成。在虚实转化上,我们需要化虚为实。把另一个世界的物象和事境化为我们所在的世界的象、事、境; 还可以把时间那一头的物象和事境化为这一刻的象、事、境。为我所用,为现在所用,为当下所用。如我们前面所举例的词: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北斗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系斜阳缆。

上片中“夜深长见,北斗光焰。”就是虚写,而“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是实写。虚实巧妙结合,虚为实所用。再看另外一首: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算未抵、人间离别。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似雪。正壮士悲歌未彻。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谁共我,醉明月?

本词上片“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都是实写, '行不得也哥哥'是人们模拟鹧鸪的啼声用以表示行路的艰难,同时表达了亲人对离别的伤感惆怅。我们古代的贤人墨客,喜欢借鹧鸪来抒情言志,使之成为一种特定的意象。而后面列举的种种都是虚写,都是发生在历史上的“人间离别”的故事。这就是虚实相生。

3、意境

一首好诗好词至关重要的,就是它的意境美。如果诗词的意境不美,尽管你有美的形式、美的语言、美的旋律,它也不会给人以真正的美感,也不会具有诗词的艺术美。所谓炼句不如炼字,炼字不如炼意,诗贵意境等,说的就是诗词意境的重要性。我国文学史上优秀的诗词曲赋,都是有很美的意境。作为抒情文体的典范,诗词更具有其独特的意境美。这就要求我们在阅读和欣赏诗词时,要进入诗词的意境中去领略作者丰富的艺术想象。

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是指“意”与“境”之间的情景因果关系。只有当“意”与“境”的因果关系令读者全然可信、感到自然天成的诗歌意境,才是艺术至境。“意境”包括“意”和“境”两个方面,“意”是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境”是诗中描绘的具体景物和生活画面。“意”与“境”合,就形成了“意境”,优美的意境总是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意与境的交融主要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1)情随境生

诗人先前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在生活中遇到某种物景,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会借着对物景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文心雕龙·物色篇》:“物色之动,心亦摇焉。”说的就是由意及境的过程。我国古代诗歌中有许多这类例子,如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这是诗中的人物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景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再如:柳永《夜半乐》:

冻云黯淡天气,扁舟一叶,乘兴离江渚。渡万壑千岩,越溪深处。

怒涛渐息,樵风乍起,更闻商旅相呼,片帆高举。泛画鹢、翩翩过南浦。

望中酒旆闪闪,一簇烟村,数行霜树。残日下、渔人鸣榔归去。

败荷零落,衰杨掩映,岸边两两三三,浣纱游女。避行客,含羞笑相语。

到此因念,绣阁轻抛,浪萍难驻。叹后约、丁宁竟何据。

惨离怀、空恨岁晚归期阻。凝泪眼、杳杳神京路。断鸿声远长天暮。

本词大意:寒云笼罩,天色暗淡,我乘一叶小舟,兴致勃勃地离开江渚。越过千山万水,进入了若耶溪的深处。狂怒的波涛渐渐平息,山风突然间刮起,又听到商贾们相互打招呼。一片片风帆高高挂起,一条条画船轻快地驰过南浦。

看岸上酒旗随风飘舞,一座山村烟云迷蒙,村边还有几行经霜的树。夕阳下,打鱼人敲着木榔归去。残败的荷花零零落落,池边掩映一排排光秃的杨柳。岸边三三两两的,是一群浣纱的少女,她们躲避着行人,害羞地含笑相语。

行到此处,我勾起了思念,悔不该轻率地抛开闺中女子,像水中浮萍漂流难驻。唉,与她的约定不知何时才能兑现?别离的情怀凄凉,只空恨年终岁晚,归期受阻。泪水涟涟,凝望遥遥京城路,听那孤鸿声声回荡在悠远的暮天中。

这首词共三叠,层次很分明,景物的转换引起感情的变化,感情的变化又反过来改换了景物的色调,可以说是达到了“意与境深”的地步。情随境生,“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有了,不过是隐蔽着的,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

2)移情入景

在意境隽永的抒情作品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景物是人能看到的实的东西,情思是无形的、虚的东西。化情思为景物,就是以神求形,移情入景,情景交融,通过境来表现意。

比如元杂剧《西厢记》:“长亭送别”一折,崔莺莺送别张生赴试时唱的一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这里,布满青天的云,铺满落花的地,秋风萧瑟,北雁南归,四个景物,画出一片荒落衰败的景色,正好衬托出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一派灰蒙中也有一片红色的树林,在别人看来“红于二月花”的枫林,映入莺莺眼里,片片红枫都化作了离人的血泪。于是透过这萧条凄厉的秋色,淋漓尽致地传递出恋人伤别悲凉痛苦的心绪。秋凉与悲秋融成一体,构成了情景契合的意境。将情思化入景物的笔法,也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再看马致远的《天净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小令:“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一词一物,一句一景,看起来它们互不干涉,但并不是各自为政。这是因为每个景物都呈现一种枯瘦昏暗的色调,连那小桥流水也仿佛没精打彩的样子,于是,这些景物,将结连成为一脉凄凉的景色,正适应着天涯孤客的肠断心裂。这里用景物的色调,来把情思溶入景物的。

移情入境,景不过是达情的媒介。情仅仅是诗的胚胎,要将它培育成诗,必须找到适合它们的媒介物,这就是景。诗由情胚而孕育,借景媒以表现,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才产生诗的意境。

3)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各有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古代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如:陶渊明的《登卯岁始春怀古田舍》:“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平畴”即指广袤的原野,一个“交”字使得整句生意盎然,本是远风拂平畴,诗人却偏不这样写,而是反其道而行之,仿佛平畴与远风在某个特定的时节里相交,其实这个“交”字亦可用作与下句的良苗相交,即良苗与远风似被安排好了在平畴交汇。良苗在此季节本来就是新苗,诗人用一个“怀”字,顷刻间将初春生物的一种萌动的生命力刻画得淋漓尽致。

杜甫《发谭州》:“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他用了拟人的手法。意思是:“环顾四周,只有江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为我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我。花送行,燕子呢喃作语挽留人,赋予花和燕子人的行为和情感,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杜甫《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译文:多好的春雨呵,好像知道时节变化,到了春天,它就自然地应时而生。伴随着和风在夜里悄悄飘洒,滋润着万物轻柔而寂然无声。这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句也是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做到了物我情融。

杜甫《后游》:“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怀着这样强烈的主观情感去游山观景,山水景物在诗人的眼中自然会带有别样的色彩,由主观情感的外射而形成所谓的“移情”现象。这两句运用拟人化手法,仿佛江山花柳都在等待着作者,奉献着自己的美。因此,在诗人看来,江山风物都敞开着怀抱,似乎在等待着人们来游览,而花草树木,则更是略无私心,任凭人们践踏攀抚。这样一来,江山、花柳皆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客观的自然,幻化为有情之物,且通过诗人之“怜”(原句是“寺忆新游处,桥怜再渡时。”)与“江山”有待的双向交流,既深化了“后游”的感受,更体现了诗人“民胞物与”的博大襟怀。(民胞物与---民为同胞,物为同类。泛指爱人和一切物类。)以上这些诗句,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不论运用哪种手法,都是意与境浑,心与物共,情思与景物融为一体,景生情,情托景,形神兼备,虚实相生,从而创造出生动优美、韵致精深的意境。

欣赏诗歌的意境美,要像欣赏音乐一样,要有心灵的参与,要用心去领悟,要展开想象的翅膀,要让自己的思绪在诗人创造的诗歌的意境美中驰骋翱翔。

既要用上述的方法对诗歌的意境美,进行比较深入的赏析,又不要拘泥于这些方法,不要拘泥于前人对诗歌的注释,不要吹毛求疵。

二、学习词牌《青玉案》

1、词牌简介

汉张衡诗“美人赠我锦绣缎,何以报之青玉案”,调名取此。《中原音韵》注“双调”。《太和正音谱》注“高平调”。蒋氏《九宫谱目》入中吕引子。韩淲词有“苏公堤上西湖路”句,名《西湖路》。

张衡是河南南阳人,南阳独山出青玉。玉质地细润,色青似水,与翡翠色接近,在汉时名闻天下,故后人认为张衡诗中'青玉案'应是南阳所产青玉碗,所以有人认为“青玉碗”要念qīngyùwǎn,这是少数人的说法,不可全信,毕竟在古诗中“碗”和“案”两字早就存在,张衡怎么会至于分不清“碗”和“案”呢?这是题外话。

2、格式

《青玉案》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贺铸

淩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仄中仄读平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月楼花院,绮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 

中平中仄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平仄韵中仄中平平仄仄韵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中平中仄句中平中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3、例词

《青玉案》又一体 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苏轼

三年枕上吴中路。谴黄犬、随君去。若到松江呼小渡。

莫惊鸥鹭,四桥尽是,老子经行处。

辋川图上看春暮,常记高人右丞句。作个归期天已许。

春衫犹是,小蛮针线,曾湿西湖雨。(辋wǎng)

《青玉案》又一体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四仄韵 毛滂

芙蕖花上濛濛雨。又冷落、池塘暮。何处风来摇碧户。

卷帘凝望,淡烟疏柳,翡翠穿花去。

玉京人去无由驻。恁独坐、凭阑处。试问绿窗秋到否。

可人今夜,新凉一枕,无计相分付。

又一体 双调六十六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史达祖

蕙花老尽离骚句。绿染遍、江头树。日午酒消听骤雨。

青榆钱小,碧苔钱古。难买东君住。

官河不碍遗鞭路。被芳草、将愁去。多定红楼帘影暮。

兰灯初上,夜香初炷,犹自听鹦鹉。

《青玉案 重游溪葵园》宋·吴文英

东风客雁溪边道。带春去、随春到。认得踏青香径小。

伤高怀远,乱云深处,目断湖山杳。

梅花似惜行人老。不忍轻飞送残照。一曲秦娥春态少。

幽香谁采,旧寒犹在,归梦啼莺晓。

4、要点

1)押韵:双调六十七字,前后段各六句、五仄韵。

2)对偶句:上下阕第四五句最好对偶(四字句)。

3)上阕第二句(六言句)上三下三的句式结构,第三字处顿。

4)基本句式:767445 777445。

5)内容:中性偏伤感。

本讲提纲:

一、填词技巧

二、学习词牌《青玉案》

关注本刊,即可收藏慈善诗会所有电子版讲义!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