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寻美第三期丨《三问图》(下)
著名画家胡嘉梁篇·《三问图》(下)
“我们又回到了《三品寻美》节目时间,今天继续和胡老师探讨一下《三问图》。”
胡嘉梁《三问图》
“这幅画的内容在上一期我讲过了,它是对中西方的哲学思考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方法、思考方式。绘画的形式上的,吸收了西方的组合形式,但是这种吸收是一种没有冲击民族精神和民族形式的吸收。”
“只是为我所用。”
“对的,其实就是博采新知。对于一些非常微妙的中西方绘画之间的不同,应当认真地去研究、去发现。大的不同容易发现,比如西方的绘画作品强调视觉冲击力,是吧?而中国的传统中国画,它主要是要启发人的哲学思维。
但是一些细微的,比如印象派对色彩的分析简直达到极致。我的老师穆家麒先生在日本学的点彩派,他光对色彩的分析,我曾经看过他在文化大革命以后遗留下的十三册,完全是对色彩的分析,哪个颜色和哪个颜色搭配起来是什么样的效果。”
“从心理学、从视觉、从感情色彩各方面的功能性分析。”
《三问图》局部
“但国画不是这样,国画是不否认颜色在画面起的作用,但是他更考虑的是什么?画的哲学思维、画的韵味、画的境界、画的高度,特别对画的艺术高度非常非常重视。”
“因为它直接反映了作者本人的格调。”
“就是格调,他要求格调一定要高。显示出这个画家的学问、经历、甚至于他的位置,而且他这个人的品德,都要求能在画上体现。”
“就是综合素养。”
“我非常欣赏一首诗,袁枚的《苔》,他说'苔花如米小’,但要像牡丹一样开放,这个了不得。但是为什么他那么感人,这就是中国的诗,中国的画要达到的目的。虽然这是我小小的一个心愿,比如在这张画里我传递了一下,在社会这个大的波浪当中,你能够做点什么小贡献呢?越老了,岁数越大,笔杆子玩的时间越长,似乎就对那些东西开始不满足了,开始干嘛呢?就考虑你能不能把你的心、你的思维和观众达到共识,你的这些思维,通过这支画笔能不能,对人也好,对社会也好,有那么小小的一点贡献。”
倪瓒《容膝斋图轴》
“这是审美的一种对话,这个作品呈现给你了,审美者他不同的阅历,不同的艺术修为修养,他对画的反应肯定不一样。比如说山水是大自然的美,你为什么要画个凉亭?其实它只要融合的好,给山水增色了。现代的一些东西,我们融合的好,同样能够给画面增色。我们对于创新不一定要颠覆,而是要挖掘它的精髓,然后再创造出一种新的风格或新的气象。西方从最早期的油画,逐步发展到非常完美,能写形能写神,通过光影细腻的描写,能够很逼真的表现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做的很极致了。后来也转变了,他们也在求创新,可能照相机只是一个刺激的因素,其实他们一直在创新。
波普主义作品
但是因为美国它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一说西方艺术就是巴黎,一说东方艺术就是中国,没有美国什么事,后来就推出一个波普主义,就是大众化的,人人都是艺术家。人人都可以做的时候,就提出了要有思想性。这个思想性必须有带批判性的,要对你之前很多东西否决,所以第二个是革命性,要彻底颠覆的,反传统的,不推倒一个阶级怎么建立新的一个阶级呢,所以他的革命性是非常强烈的。这三个特征形成了当代艺术的主流,那么当代艺术这样发展,当然也是有很多人是喜欢这样做,因为人人都可以不经过几十年的软笔训练,只要我思想上有艺术灵感,我创造出一样东西来,哪怕拿坐便器摆到展厅上,也是一种艺术。
但是我们中华传统,是让每个人达到修养提高的一种艺术,我们就更加不应该放弃,那是其他民族做不到的,我们几千年来没有断过脉的中华民族怎么可能去断掉了,那是一定要去发掘,要去传承的。
《三问图》局部
所以我们允许艺术的不同理解,这就是美的魅力。如果美是千篇一律的话,大家就没必要去寻美了。所以今天的寻美,就是要求同存异,让大家在各方面的艺术中都得到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