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想说的话,都在年画里

俗话说,无画不年,中国人过年怎么也少不了年画。

对于年画的这份执着,不仅仅是想在过年的时候给家里增添一抹彩色,一丝年味,更是因为年画代表了我们对生活的期望。

《吉庆有余》

与其说年画是一种绘画形式、一种装饰品,不如说它是一种承载着人们精神理想和生活愿望的图腾。

年画是什么?

年画,既古老又年轻。

说它古老,是因为其历史可以上溯到汉代。

蔡文姬的父亲,东汉大学者蔡邕在《独断》一书中记载:“乃画荼垒,并悬苇索於门户以御凶也。”意思是当时的人们会在大门上画“荼垒”,并挂上用苇草编成的绳索,用来辟邪。

“荼垒”,指的是神荼和郁垒,根据《山海经》记载,这两位是看守位于“度朔山”大桃树下的鬼门的神,那些祸害人间的鬼,都会被他们用苇索捆去喂老虎。

于是,人们就把这两位画在大门上充当门神,辟邪镇宅,就是最初的年画。

说它年轻,则是因为虽然其存在的年代久远,但“年画”这个名字也才出现了不到200年。

历史上年画的名字五花八门,南北朝时期叫桃符,宋朝叫“纸画”,明朝叫“画贴”,清朝叫“画片”“画张”“卫画”……

一直到清道光29年(1849年),李光庭才在的《乡言解颐》一书中正式提出了“年画”这个词,用来统一称呼那些木版彩色套印的、一年一换的年俗装饰品。

印版五子夺莲年画 故宫博物院藏

在此期间,年画的形式和表现内容几经演变:

南北朝时,人们不再直接把门神画在门上,而是画在桃木板上之后再挂上去,称为桃符。

造桃板著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荆楚岁时记》

隋唐时期,造纸术得到改进,纸张的使用大量普及,承载门神画像的载体又从桃木变成了纸,纸质年画诞生。此后的北宋,雕版印刷术发展完善,木版印刷的年画在民间流行起来。

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 南宋

与此同时,年画的题材也不再局限于门神,出现了市井风俗、戏曲、娃娃、仕女等新题材。例如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南宋的《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画的就是王昭君、班姬、绿珠、赵飞燕这四大美人,因而也叫《四美图》。

明清时期,随着社会经济和雕版印刷术的进一步发展,木版年画达到鼎盛时期,出现了诸如天津杨柳青、山东杨家埠、苏州桃花坞等著名的年画产地。

杨柳青年画《贵子有余》 清咸丰

直到如今,虽然现代印刷技术下的年画鲜艳又逼真,但木版年画仍然在年画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现代年画《丰收图》

年画都画了些啥?

提到年画,多少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各种各样的抱着大鲤鱼的胖娃娃。

不管是木版年画,还是现代印刷年画,这个形象出现之频繁几乎成了年画在人们心中的固定形象。

但事实上,年画可不仅仅就是胖娃抱鱼,上至天文地理,下至平民百姓,大到历史事件,小至民间习俗,甚至连自行车骑上大街、苏州铁路火车开通这种时政新闻都能出现在年画上。

《苏州铁路火轮车公司开往吴淞》

《新刻天津紫竹林跑自行洋车》

可以说,没有哪一种画种比年画的题材更丰富,年画完全可以称为中国民间社会的“百科全书”。

当然,丰富也不代表乱画一通,人家也是有内在逻辑的,从种类上看,大致可分为六类:

有年画的起源——驱邪避灾的门神类:

有最受百姓喜爱,寓意吉祥、表达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吉庆类:

《连生贵子》

《人兴财旺》 中国美术馆藏

有表现民间生活,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的风情类:

《闹新房》

《文明娶亲》

记录戏曲最精彩的场景,表现戏曲故事的戏出类:

《许仙游湖》

《白蛇传》

现在已经非常少见的,由神像和符构成的旨在驱邪纳祥的符像类:

以及包括元宵节灯画、过年时糊窗的窗画等在内的杂画类

从这些分类不难看出,年画画尽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可以说,中国人的生活,都在年画里了。

南北年画大PK,你pick哪一款

南北差异无处不在,除了甜咸之争,还有南北不同风格的年画。

明清时期,年画的制作达到了鼎盛,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四川绵竹、广东佛山、陕西凤翔、河北武强等年画产地几乎是同时崛起,国内大大小小名声在外的年画产地有几十个。

其中以杨柳青和桃花坞的年画名声最大、最具代表性,被人称为“南桃北柳”

作为北方年画的代表,杨柳青年画因为靠近首都,长年受宫廷院体画的影响,有些时候甚至由宫廷画家直接参与制作,因此虽然保留了民间绘画的技法,但极为工整精致。

杨柳青年画《仕女游春》

此外,不同于其他年画直接印刷上色,杨柳青年画属于“半印半绘”,在用木版印刷出线稿轮廓之后,要花费大量的功夫用于手工上色。

因此,杨柳青年画既有版画的刀法韵味,又有绘画的笔触色调,其绘画性之强,是其他民间年画无法企及的。

杨柳青年画《藕香榭吃螃蟹》

而南方年画代表桃花坞年画,因位于吴门画派的所在地苏州,受文人画影响,早期的桃花坞年画刻工、色彩和造型都具有精细秀雅的江南风格。

桃花坞年画《琴棋书画之琴》

发展到后期,苏州由于丝织业发达带来了大量的海外贸易,桃花坞年画又受到西方绘画的影响,吸取了其构图、透视和明暗等表现方法,呈现出中西合璧的风格。

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

19世纪60年代,因为太平天国运动,苏州陷入战乱,大量年画业主和民间艺人为躲避战乱来到上海,在城南小校场逐渐建立起小校场“年画街”,为中国传统木版年画带来最后的繁荣。

小校场年画《秀女刺绣闺门画》

话说,如果抛开桃花坞与上海近亲关系带来的滤镜,在南桃北柳中,你更喜欢哪种年画风格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