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内务府到底有多少油水可捞?
道光有条裤子膝盖处破了个洞,想着让内务府补一下还能继续穿,内务府报价3000两白银。道光帝大怒:“你们以为朕就这么好蒙吗?”内务府的官员不紧不慢地解释道:“皇上您穿的裤子,上面有花,料子用的是湖州产的有皱纹的丝绸。这种料子不好找,我们剪了几百匹丝绸,才找到与之匹配的图案,所以才这么贵。”一句话说得道光帝哑口无言。
天下最富内务府
“房新树小画不古,此人必是内务府。”这是邓友梅先生在他的“京味儿”小说《那五》里面用过的一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四九城儿里,如果有一处新盖的宅子,宅子里的树是新栽的,堂屋里的画是也新画,那么这座宅子的主人必定是在内务府当差的,是个暴发户。
内务府
清朝的六部,即吏、户、礼、兵、刑、工,其中户部最忙,人员也最多,达二三百人。而专门负责管理皇家事务的内务府,大官小官加起来却多达三千人,比中央六部加起来还要多上好几倍。
内务府的主要机构可以概括为“七司三院”,“七司”分别是广储、都虞、掌仪、会计、营造、慎刑和庆丰司,“三院”是指养马的上驷院、打造兵器的武备院、打理皇家花园的奉宸苑。内务府的职责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管理清廷皇家的大小事务。
内务府本身就养着三千人,还要承担宫里十几万人的一应开支,每年的花销是一笔天文数字。这么多花销,钱从哪儿来呢?
内务府的收入来源,主要包括皇家庄园的田租、盐政收入、部分海关税收、山泽采捕收入和收受的贡品等,可以说每一项收入来源都肥的流油。
但就算是这样,内务府还是常年入不敷出,不得不靠户部接济。到了乾隆年间,内务府出了一位理财高手,仅用八个月时间,就让上百年入不敷出的内务府扭亏为盈,此人就是和珅。
和珅
和珅创造性地发明了一项议罪银制度。乾隆晚年,和珅当上内务府总管,他发现内务府的钱总是不够用,而乾隆帝排场又大,眼看着这个家快当不下去了。乾隆四十五年,和珅向乾隆皇帝提议,设立议罪银:大清朝犯了罪的官员,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划分等级,根据不同等级缴纳一定的银子,就可以免除一定的刑罚,所得白银划入内务府。乾隆帝欣然应允。
议罪银制度一经推出,满朝狂欢,白银像流水一般哗哗地流入内务府。乾隆帝六下江南,排场比他爷爷大多了,沿途建造了三十个行宫,竟没动用国库一两银子,皆出于内务府。
殊不知这项公然鼓励官员贪腐的议罪银制度,慢慢变成了大清王朝的掘墓人。
内务府轶事
据说一个内务府的坐堂郎中,每年的收入可以达到二百万两白银。关于内务府贪腐的轶事,那就多了去了,在此我们举几个例子。
乾隆帝的鸡蛋
乾隆帝的鸡蛋。某日乾隆帝召见吏部尚书汪由敦,处理完政事,便唠起了家常,乾隆帝问:“爱卿每天天不亮就赶着来上朝,在家里吃早饭吗?”汪由敦答道:“微臣家里穷得叮当响,每天早上就吃四个鸡蛋垫巴一下。”乾隆帝惊呆了:“一个鸡蛋十两银子,四个鸡蛋就是四十两银子。朕都不敢这么奢侈,你还敢说你们家穷得叮当响,你是在逗我吗?”汪由敦多聪明呀,马上灵机一动,解释说:“微臣家里买的鸡蛋,都是破损得没人要的鸡蛋,一个鸡蛋才合几文钱。”乾隆帝这才满意地笑了,心里的那种优越感油然而生!
御膳房
道光帝的片儿汤。道光帝是历史上出了名的节俭皇帝,不光自己节俭,就连他后宫的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都得跟着他吃糠咽菜,身上穿的衣服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所以在道光一朝,真没人愿意把自家的闺女送进后宫当嫔妃。有一天,道光帝馋得不行,想吃碗片儿汤,吩咐御膳房去做一碗。结果等到第二天早上,片儿汤还没端上来,内务府的奏折倒是先到了:“皇上,为了做这碗片儿汤,得先在御膳房新盖一间厨房,新设一个官职专门管理片儿汤厨房。我们大概算了一下,盖这间厨房需要白银几万两,每年的运营经费又得几千两。”道光帝菩萨心肠,也没发火儿,给内务府出了个主意:“前门外有个小饭馆,片儿汤做得最好,一碗只要四十文钱,你们去那儿给朕买一碗回来吧。”半天以后,内务府回话了:“皇上,前门外的那家小饭馆好几年前就关门了。”道光帝长叹一口气:“唉!朕不吃了还不行吗?!”
咸丰帝的门枢。咸丰帝继承了他爸爸道光帝的优良传统,某日,咸丰帝看到上书房的门枢(门扇的转轴)坏了,就让内务府去维修。内务府回话说需要白银五千两,咸丰帝可没道光帝那么菩萨心肠,当场就发飙了,吓得内务府官员直打哆嗦,赶紧改口称只需五十两银子。
同治帝的皮箱。同治帝大婚的时候,买了一对皮箱,按照当时的市价,不过价值几十两银子。结果内务府来报账,这对皮箱花了九千多两白银。同治帝没办法,只能默然接受。
光绪帝的镯子。都知道光绪帝是个傀儡皇帝,内务府的官员也不例外。有一次,慈禧老佛爷要过六十大寿,光绪想着给老佛爷打造四个金镯子以表孝心,便问内务府的官员庆宽需要多少银子。庆宽回答需要白银四万两。光绪帝吃了一惊:“这不是要抄我的家吗?”因为这时光绪的家底,也就是所有的私房钱加起来正好是四万两,不知这个庆宽是怎么知道的。光绪帝作为一个傀儡皇帝,不能因为价格贵就不给老佛爷打金镯子呀,万一传到老佛爷耳朵里,自己还不得吃不了兜着走。所以,光绪帝没办法,只能任人宰割,乖乖地掏空了自己的家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