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研动态|“‘翻译与汉学史’高层国际学术论坛之青年学者论坛”在京举行

近日,由中国文化对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办的“'翻译与汉学史’高层国际学术论坛”在京举行。期间,为鼓励从事海外汉学与翻译研究的青年学者踊跃参与,特辟“青年论坛专场”作为交流平台。经过前期报名与摘要遴选,来自于海内外的12名青年学者被确定为正式发言人,汇报了他们近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本次“青年论坛”由中国文化译研网国家工程负责人徐宝锋教授主持。徐教授强调,在围绕“主论坛”论题的同时,本专场应更突出青年学者新颖的研究点与关注点。汇报的12篇论文针对不同时期、地域、语言、学科的相关议题,从英、日、法、德、西等多语种角度深入探究了各国中文外译的历史,涉及到从哲学、宗教、语言学等跨学科角度对汉学与翻译研究进行的思考。

提示:向左滑动查看

关于中国文本外译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外文学院比较汉学研究所孟庆波在其“十八世纪译述孔子的英语文献及其特征与影响”的主题演讲中,梳理了该时期15种专章记述孔子的英语文献,并总结了版本、内容等特征及其在英语世界的影响。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何俊以“翟理思《聊斋志异》英译本与马丁·布伯德译本之对比探究”为题,从翻译行为方式、翻译动机和策略、译文语言风格及翻译思想等方面对两个译本进行了审视与剖析。南美哥伦比亚大学青年学者罗一凡(Sergio Carreño)在以“《聊斋志异》西班牙语译本的'视觉副文本’研究”为题的报告中,对比分析了《聊斋志异》三个西班牙语译本的插图情况,探讨了非文本因素即“视觉副文本”对译文的影响。中国石油大学海外汉学研究所所长任增强以“《聊斋志异》百年英译中的困境与汉学家的选择”为题,论述了不同时期、地域、身份的汉学家译者在英译“聊斋”中面临的困境,批判性地审视其社会动因与个体意识。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法语系青年学者卢梦雅作了题为“葛兰言与法国《诗经》学史”的报告,梳理了法国汉学界对《诗经》的翻译情况,并以葛兰言翻译的法译本《诗经》为窗口,从文体学、文学批评、语言学、思想史以及社会学等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郑州师范学院郭磊在题为“首部'四书’英译本初探”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英国传教士柯大卫翻译英语世界首部“四书”全译本的情况,总结提炼了其翻译特点与影响。

关于中国对国外文本的译介和引入,台湾大学外文所博士候选人代云芳在其“On the Fringe of the Country: Lin Shu’s Struggle Between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的报告中着眼于探讨林纾翻译活动中的归化与异化的问题。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宁的主题演讲“翻译进程中的译者——以'林译小说’盛行之因的考据说开”,通过对晚晴时期林纾翻译西方小说的兴盛原因进行思考与探寻,从社会历史视角剖析了商务印书馆对林译小说传播与接受的影响。

关于翻译与汉学的相关研究,北京大学在读博士后徐克伟在题为“汉学之于日本江户兰学翻译的借鉴意义:以《厚生新编》为中心”的主题演讲中,通过大量实证性考察探讨汉学资源之于“兰学”翻译的借鉴意义,并从汉学角度审视“兰学”等日本西学的展开历程,进而反思汉学等传统中国学问的价值与局限。北京外国语大学中文系主任韩振华的“论哲学翻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相对论’问题”,着眼于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对中国哲学文献外译与汉学研究中的“语言相对论”问题进行义理辨析。北京外国语大学夏登山以“中国翻译史上的三种翻译观”为题,在大量史料统计与考证的基础上梳理了中国古代主流文化中的三种不同的翻译观,并深入挖掘其形成原因及演变过程等,对传统的翻译史学观点提出了质疑与思考。香港大学博士候选人王子安(Christian Nordvall)以“英译谥号论”为题,对英语世界中对中文“谥号”的翻译情况进行了总结与提炼,质疑与思考。

“'翻译与汉学史’高层国际学术论坛”主讲嘉宾黄卓越教授、关诗珮博士、罗流沙博士出席论坛并作点评。整个“青年专场”气氛活跃、讨论激烈,在思想碰撞的火花中充分展示了当代青年学者的风采,与会者也各循不同的理论或方法相互对话并展开讨论。

作者 | 李雪莹

摄影 | 万国松

编辑 | 朱贺芳

“文化互译,沟通世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