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思想圆桌会:李斯特的经济思想
李斯特:主流经济学的质疑者
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国著名经济学家,也是德国历史学派的先驱者之一,对于古典经济学,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怀疑者和批判者。
他出生于德国南德符腾堡州一个普通的鞋匠家庭,高中毕业后参加文官考试被录取,任职下级官员,后被提升为州会计监察官,曾任蒂宾根大学行政学教授。
1841年,李斯特出版了他最主要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全面系统阐述了他独特深刻的经济学思想。
李斯特的经济学思想,在西方经济学界里属于非主流学派,不过其中的国家经济理论、生产力理论以及资本理论都是非常独树一帜、具有深刻洞见的观点。
在经济学说史上,李斯特可以说是一位不应忽视的重要经济学家。
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主要理论内容有以下几点:
(一)、国家经济学
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是一种世界经济学,这种经济学的缺点,是没有考虑到各个国家的性质以及它们的各自的特有利益和情况。
它没有研究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发展道路,更没有把这些方面同世界联盟与持久和平的观点统一起来,把那些还没有出现的情况假定为已经实际存在的情况。
因此,李斯特认为,它对于德国的经济发展没有指导意义,必须把国家经济学与世界经济学区分开来。
而国家经济学是从国家的概念和本质出发,它所研究的是某一国家处于世界目前形势以及特有的国际关系下,怎样来维持并改进它的经济状况,是研究如何使得国家经济繁荣富强的经济学科。
李斯特这样写道:“我要说明一点,作为我的学说体系中一个主要特征的是国家。国家的性质是处于个人与整个人类之间的中介体,我的理论体系的整个结构就是以这一点为基础的”。
(二)、生产力理论
李斯特旗帜鲜明的主张生产力理论,并用它作为批判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武器。
对生产力的研究,构成了李斯特经济思想的中心内容,他的生产力概念不仅包括物质资本形成的生产力,也包括精神资本所创造的生产力,即人类知识积累所创造的生产力。
他认为,不仅体力劳动是生产力,而且脑力劳动、管理、组织都应该包括在生产力之内。
李斯特认为财富的原因与财富本身完全不同,生产力的重要性要远高过财富本身。
他认为古典经济学是狭隘的,因为它只讨论价值,而不注意生产力。一个人可以拥有很大的财富,但是如果他如果没有那份生产力,可以产生大于其消费的价值,那么他将越过越穷。
“由此可见,财富的生产力比之财富本身,不晓得要重要多少倍,它不但可以使已有的和已经增加的财富获得保障,而且可以使已经消失的财富获得补偿。”,李斯特这样写道。
李斯特还认为包括科学与艺术的进步、国家与社会制度的完善、教育制度、生产效能的发展,这些都是现代人类的精神资本,同样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李斯特认为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主要并不是由它所积累的物质财富多少决定的,而是决定于它的生产力发展程度。
因此,作为一名学科的经济学,就必须重点研究生产力理论,研究如何发展生产力问题,研究生产力是如何兴起和发展的,又是如何被压迫摧残的。
李斯特认为:“要解释经济现象,除了价值理论之外,还必须考虑到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三)、工业主义
从生产力理论出发,李斯特敏锐认识到了工业的重要性。与重农主义相对立,工业主义可谓是李斯特经济思想的重要特征。
李斯特对重农主义持批判态度,认为它用别有居心的诡辩推理方法,故意忽视了工业的本质和重要性,完全不晓得工业从一个农业国发展起来之后,会给国家经济带来多么大的促进作用。
“一个国家没有工业,只经营农业,就等于一个人在物质生产中少了一只膀子。”
李斯特认为工业在推动生产力进步方面,不知道比农业大多少倍,它更是民富国强的关键因素,所以一个国家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促进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国家建立起工业以后,一切精神力量、政府收入、国防事业的物质和精神手段以及国家独立自主的保证这些方面,都会做等比例的增长。”
李斯特认为工业国比起农业国具有无比的优越性,因为工业国依靠机器的力量和现代运输设备,能够拥有比农业国高得多的生产力。而且在国防实力上,工业的力量更是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值得重视。
(四)、批判劳动分工论,提出生产力联合理论
李斯特质疑亚当斯密鼎鼎大名的劳动分工理论,认为它是对现实经济的误读,并相应提出了自己的生产力联合理论。
李斯特认为亚当斯密所谓劳动分工提高生产效率的观点,是一种对事物本质的错误理解。
因为它的主要特征并不在于分工,而恰恰是在于生产力的联合,在于各种活动力、智力和力量为了共同生产而进行的联合或结合。
这类活动之所以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主要不是由于“劳动分工”,而是在于“生产联合”,没有看到向着一个共同目的生产联合,在制针业上所起到的推动作用。
李斯特写道:“制针业要靠各个人生产力的联合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无论哪一种工业,都只有依靠了其他一切工业生产力的联合,才能获得发展。”
因此,由于古典经济学过度重视劳动分工的作用,反而忽视作为事物本质的生产力联合因素,因此它对于整个国家实际经济也产生了极大误判。
(五)、反对货币中性论,认为货币量的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只是交易媒介,是方便交易的一种手段,流通中的货币数量与价格总水平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货币数量增加,物价水平上涨,货币数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但是它影响的只是名义变量如价格总水平,而不会影响到实际变量利息率、实际工资率和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关系等。
因此,货币是中性的,对于实际经济来说,货币更像是一层面纱而已。
但是李斯特反对这样货币中性论的观点,他认为货币量的改变不仅直接影响物价水平,而且对金融信用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他这样写道:“但是价格的是高是低,只有当这个价格长期地、无间断地处于同一水准时,才能说是一个无甚出入的问题。如果价格发生频繁的、剧烈的变动,就会发生危害,使每个人的以及整个社会的经济陷入混乱状态。”
对古典经济学的反思与批判
李斯特之所以会对古典经济学抱有这样不信任的批判质疑态度,主要还是和他的实际境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李斯特看到了英国的强大发达,是个发达的工业国家,也看到了德国的贫穷落后,依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应该采取怎么样的政策,使得德国能够迅速的发展经济、实现民富国强呢?
对这个实际的大问题,李斯特一直苦苦思索着,但是他却根本无法在古典经济学中找到所需要的答案。
自由市场经济、政府不用多管,古典经济学的回答虽很响亮,但却空洞抽象、不堪实用。这无疑慢慢使得李斯特开始对整个西方主流经济学产生极大的怀疑。
既然在主流经济学里找不到答案,李斯特只能自己思考摸索。在经过数十年的认真思考研究之后,李斯特发现了国家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认识到了价值理论和生产力理论的根本区别,并提出了一个独立的生产力理论。
最终李斯特得以提出了一个建立在国家和生产力概念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体系,该理论重点研究如何通过发展生产力、发展工业,从而使得一个国家能够繁荣富强起来。
在《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李斯特认为古典经济学理论视野狭隘,也没有充分说明,为了一个国家的文化、福利、权力、存续与独立自主,怎么样使得该国的生产力能够得以产生、发展和维持。
李斯特发出这样的质疑:“假使把双手拱在胸前就可以治理国家,谁还不愿意、谁还不会感到有能力做一个大政治家呢?……这种理论冒冒失失地从一个极端,即政府样样都能管并应当管,冲向另一个极端,即政府什么也不能管并应当管,认为个人是最重要的,政府是无足轻重的。”
李斯特不应被忽视
当然,虽然李斯特构建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经济思想体系,其中确实也充满了真知灼见。
但是由于他对于主流经济学的远离态度,对于国家作用的积极肯定,鼓吹在经济发展过程充分发挥国家的重要作用。
这些理念,客观上都不符合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价值观,再加上后来德国历史学派的衰微。
因此,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受到忽视也就不足为怪了,但这丝毫不能漠视李斯特作为19世纪重要经济学家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