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创业以来第一次失败

最近一段时间工作不太顺利,不过也是一种不一样的体验啦。还是分享给大家~

1

记录一次失败的过程

我花了5个月时间去验证的方案,这周以失败告终了。

在当前的时间节点,我遇到了创业以来最大的危机——老的业务线以肉眼可见走向衰退,而我还没找到新的增长点。我并非等着问题自己被解决,事实上,我一直在寻求方案。

我们团队的主营业务是在A平台上做品牌公关,但是因为时间的变化,客户投放A的频次减少了。这个情况在互联网行业是非常正常的,大家应该都有过体验,很多前几年火的东西这两年不火了。

我原本设想的解决方案是,我和合伙人来搞定B平台的传播逻辑,让现在的团队小伙伴去学适应B平台的技能,这样就可以把我们在A平台上的业务迁移到B平台。

但是我尝试了5个月发现,尽管两个平台之间推送算法有些相似,客户投放的方式却完全不同。在A平台我们可以做打包全案,但是B平台更多是号主自己主导的,因此客户会更倾向于去自己去联系号主投单个账号,也就没必要通过供应商了。我们之前的尝试是一直想找到在B平台继续做“打包”和“内容拆分”的方式,但一直没走得通。

所以现在一切又回到了原点。

好在,互联网精益创业有一个非常棒的特点,就是失败了亏的钱并不多,只是损失时间成本比较多。而且原有业务线也并不是消失殆尽,只是现金流没之前那么好了,养活喵还是没问题的,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我的吃饭问题~

这是我创业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失败”,它给了我两点非常宝贵的经验。

其一是要花最短时间快速验证。花了5个月才发现“走不通”,这个时间成本未免有些过高了。之所以花这么长时间,是因为我之前的逻辑是“我们之所以能在A平台成功,是因为我和合伙人都是A平台的大V。因此,我们要想在B平台取得成功,就必须得在B平台成为大V,至少得在B平台做个账号。”

于是我们把大量的时间耗费在“研究如何做号”上。后来我有个公司规模比我们大很多的朋友告诉我,其实完全可以通过跟已经做成的号主谈合作来验证,这样就可以跳过“做号”的步骤。但这个就涉及到我的心理障碍了(第二部分说),而我连主动加人微信都不敢……

还有我仔细想了一下,“成为某平台的大V”和“可以在这个平台开展业务”其实并无强关联,只是以KOL身份去谈价格、拓展其他博主会比较容易,并不是说没这个身份就不能做。

其二是不要想当然,多看看市场。A平台能做的业务,B平台也一定能做,因为B平台比A平台日活更高、体量更大,所以一定是行得通的。”这是我想当然了。如果市面上只有很少的几家在B平台做的好的公司,而且年营收并不是非常大的体量,说明这个事并不好做,如果好做的话会有大量雨后春笋那样的小公司营收不错(比如做抖音业务的供应商就一大把)。我们还要头铁去硬走艰难的路,这是有多想不开。还有,我并没有问过我们的大客户是否需要在B平台的全案投放,我总是觉得“要拿出个方案才好去谈生意,不能啥都没有就问别人要不要下单”,结果我终于问了,发现他们还真的不需要……

这一次失败给了我当头棒喝般的警醒,让我看到现实真正的模样。

虽然说自己已经创业2年了,但是我好像因为之前太过顺风顺水,还没成长到“2岁创业者”应该具备的成熟程度。前几天我和同样创业的朋友们聊天,发现大家对于我的困境都表示非常淡定,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他们早都遇到过了。

跟他们聊各自的过往经历我才知道,第一次创业自己真的是运气极好。开局遇到大客户,业务是自己擅长的领域,人的方面有相处舒心的合伙人和团队成员,这给了我一种“创业本应该就是如此”的错觉。没有经历过被拒绝,没有面临产品销售不出去的窘境,没有遇到过资金链断裂,没有合伙人反目,没有核心团队出走成为竞争对手。我遇到的最大挫折就是“价格战”了,这还是在商业规则范围内的竞争。

所以现在的艰难并非命运对我不公,而是之前运气太好,现在终于看到了市场原本的、真实的面貌。

恩格斯说“前进的道路不是直线,而是迂回曲折的,会出现向出发点回复现象”,是“螺旋形上升的”。此时此刻大概就是在一个阶段的终点,也是新一个阶段的开始吧。

我相信“艰难”只是暂时的。现在再难也不会比2018年我刚辞职的时候难,更不会比2016年刚毕业的时候难了。18年离职的时候只有十万左右的存款,连个稳定的收入都没得;16年连工作都找不到——这不都走过来了吗?现在的境况再差又能差到什么程度呢?

我接下来会好好整理一下我手里的资源,看看我们第一阶段究竟做对了哪些事,我们有什么才留住了现在的客户,我们自己真正的核心能力是什么,还缺什么,去哪里找有我缺的能力和资源的人,要给他什么方案或条件他才能入伙,哪些赛道我们拥有这项能力可以入场,其中的哪些市场容量更大值得去做。

我一定会找到新的增长点的。

2

木桶理论与长板理论

第二个部分想和大家分享最近关于“个人发展”的一些体验。
之前写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觉得,人才的发展遵循的是“长板理论”而非“木桶理论”。长板理论就是,你有一个长处,你就专注于发展自己的长处,让这个长处越来越强就行了,至于短板不用去理会。木桶理论是如果木桶有个短板,那个短板就会一直漏水,能够装的水的体积会被短板限制。
比如,一个技术专家他可能不善于与人沟通,但他其实不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在突破自己的短板上,而是专注于技术就好了,随着他的长板越来越长,专业水平越来越高,还是会有非常多需要技术的人跟他合作。他并不用突破“短板”,也一样可以成功。
在过去几年的时间里,我一直坚持自我发展应用“长板理论”,专研于产品思维和文字表达这两块长板,写文、创业,一路畅通无阻。就这样,直到去年申请MBA面试,我才第一次发现自己语言表达能力弱到居然连“应对面试”这种简单的事情都不会。后来在我用7天时间,突破了一个过去十几年的短板:如何直面自己“不擅长”的事?中记录了备考面试的过程,并且也顺利通过了。现在过了一年,“应对面试”对我来说早已不是一件难事。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完全突破“社交”和“沟通”了。
仔细想了想,我在新媒体行业从业4年,从来没有主动去和别人“推销”过自己。我现在的业务,几乎都是别人主动找到我的。
最早当自媒体博主的时候,我从没投过稿,都是媒介和平台找到我约稿、投放;第一次开写作训练营,是因为有几个读者说想跟我学写作,我想那就开个课吧,当时也并没有可以给到大家的任何合作资源和变现渠道;在第一期开到一半的时候,我有个在字节工作的朋友得知我在开写作课,就来找我谈优质创作者合作,我才引进了“头条创作者原创扶持、青云扶持”;第二期写作课开完,我有一个朋友的朋友在大厂,有品牌公关方面的需求,得之我有培养的写手,就试着合作了一次。
接下来,我甚至都没主动拜访过客户,就只是靠着这第一个客户后来的重复下单、转介绍、新客户再次重复下单、转介绍,我们去年拓展到成为8家BU的供应商。
后来我把这两条业务线做成了闭环,写作课培养出来的作者,用来给公关线写文。
我没去跑过商务,也没有去做过推广(比如去别的公众号投放我的课),因为这对我来说可太难了。带着PPT去挨个公司做路演,和他们讲自己的故事,让他们下单;或者是做口播从短视频平台引流,做直播销讲课转化。天呐,太难了。我更喜欢安安静静地在屏幕后面。
我的经营逻辑一直是“靠产品打动用户”,产品好自然会有复购、自然会有转介绍,那就没必要去做推广。
但现在不是遇到危机了嘛,靠转介绍来的客户不够了。
前几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就是前面告诉我要“快速验证”的那个朋友),我说“不行啊我真的实在不想跟人打交道这么多,能不能让我安安静静做产品就把公司做大做强”,他很明确地告诉我“不能,至少起步阶段只能创始人来做”。如果是做C端教育,想做大的话,卖课啊直播啥的必须去做,而且一般都是创始人在做;做B端生意,就得别的公司老板面前说你自己的业务牛X,打动他们,让他们跟你合作。
或者在这个面临危机的节点上,我可以回去重新做自媒体博主,把两年的创业就只是当成一段短暂的人生经历,舒舒服服地继续做号,在多个平台做个人IP。每天的生活就是看书、学习、分享,不用跟太多人打交道,等着广告主自己上门,就像以前一样。
只要我坚持“小而美”,就可以不用去突破现状,可以一直做下去。
但我很确信我不想过这样的生活。我的期待远不止如此,我的职业生涯终点应当是一家至少是中等规模公司的创始人or联合创始人,而不是一个博主。
所以我决定突破自己一下。“行动”本身并不难,最难的是要去做违背自己天性的事情。我会努力地强迫自己去主动社交,学着去跟别人介绍自己的业务,去看身边那些跟别人建立联系很厉害的朋友是怎么做的。也许一开始我连60分都做不到,但是会努力做得更好一点,至少先让别人知道我们,最后找到那个真正擅长拓展资源的人来当我的合伙人。
我会加油的~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对你有启发,帮喵点个“在看”,可以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我花了近10年时间,终于走出了「与父母和解」的第一步

02 | 为什么有的人一开口就让人不舒服?

03 | 这周见了几个三年前的同事

04 | 五一之前,我找了个适合踏青的好地方

05 | 写在28岁:打开了三个心结,我要进入下一人生阶段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