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科举考试中了探花 为何比中状元还高兴?
引读:所谓的状元,就是能在殿试上获得第一名的人。因此状元之名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想要得到的头衔。获得后就意味着自己和家族可以一飞冲天,成为人上人。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在相当一段时间内,真正可以一飞冲天的还是那些中探花的人。要问这是什么原因,就要说说这背后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定。
前三甲
我们都知道,古代文人参加科举大致分4-5个步骤。首先要获得“童生”资格,然后参加县试以及府试获得秀才资格,之后参加乡试获取举人资格。接下来就要进京赶考获取进士资格,有了这个资格之后,就可以参加最后的殿试,来争夺前三甲。
不过许多人并不知道,我们熟知的“榜眼”以及“探花”这两个头衔,其实是从宋朝才正式开始的,也就是说在这之前,榜眼”“探花”只是一种戏称,和排名毫无关系。
既然如此,为何会出现中“探花”要比中“状元”还要高兴的情况呢?
探花使
唐朝时期,当进士考试结束之后,皇帝就会在皇宫之内举办一场盛大的宴会来宴请这些未来的官员,而这场宴会的名字就叫做“探花宴会”。
顾名思义,这种宴会就要将皇宫美好的一面展现给这些考中的进士,让他们对未来有着很好的憧憬。因此宴会开始之前,皇帝会从所有的进士中挑选出两到四名颜值担当的人,封他们为“探花使”。
他们的工作也很简单,就是在宴会的花园中采集各种美艳的鲜花,之后每个人在写下一首表达心情和美好祝福的小诗。做完这些之后,宴会的焦点人物状元就该出场了。
所以这几位探花郎也可以看作是陪衬鲜花的绿叶,等到主角出场之后,他们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不过被选为探花的这些人,他们美好的人生才刚刚开始。
不成文的规定
前面说过,被挑选出来的人长得都很帅气俊朗,加上他们能够成为进士,肯定具有一定的才学,这就使得他们成为了京城内一些大家闺秀的择偶对象,这其中不乏一些拥有高贵身份的女子。
也正因如此,每次的“探花宴”结束之后,京城之内的达官贵人们,就会开始上演一出出抢婿的戏码,尤其是那些还没有成家的探花郎,更是他们争抢的首选。
这里或许会颠覆我们的认知,在古代重男轻女的情况下,我们一直认为争抢配偶的情况,一般是男人们争抢一位美貌的女子,比如三国时期被曹操和关羽争夺的杜氏,以及被五六个男子争抢的萧皇后等。
但从唐朝开始,这种情况不仅发生了改变,而且非常普遍。比如这些探花郎,甚至还会被女子们争抢。
正所谓“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但凡被皇帝点中的探花郎,可以在几天内成就两件人生大事。当然,日后的前途也是不可限量。
也正是有了这个不成文的规定,被皇帝点中的探花郎才会如此高兴,甚至堪比中状元。
改革
不过到了宋朝宋徽宗时期,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曾经的探花郎也就正式成为了纳入了前三甲的第三名。
虽然宋朝之后的探花没有了往日的风光,但这对国家社稷来说是一件好事。毕竟选拔进士是为了天下百姓,为了国泰民安,为朝廷选官,不是为达官贵人们选婿。
也正因如此,日后的探花多是一些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比如明朝的陈澜、蔡昂、高节,清朝的程元章等等。
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为国家做出了贡献,尤其是清朝的程元章,他历经康雍乾三朝,不仅功绩卓著,而且还留下了许多著作和书法。
这才是“探花”该有的样子。
参考资料:《宋史》、《旧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