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古代人们都是用文言文交流吗?
答案:这个问题要分两个方面来说,日常口语交流肯定不是用文言文,书面交流大部分用文言文。
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也就是说,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是现代汉语的源头。
著名语言文学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中指出:
“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
1.古代书面语与口语的区别
文言文来源于先秦时期的口语,但是与先秦的口语又有不同,专门用来记载先秦社会发展、生活、生产,随着历史变迁,口语的演变,文言文和口语的差别逐渐扩大,“文言文”成了读书人的专用。历朝历代,官方正史、文书、文人著作均以文言文书写为正统。
在各朝各代,老百姓日常交流用的都是口语,并且受制于方言,可以说是五花八门、南腔北调。
2.文化人与市井百姓的区别
在古代,只有读书人、士大夫才有机会学习、掌握、运用文言文,普通百姓日常用的就是口语,与文言文八竿子打不着,最多就是口语中会 出现一些文言典故、成语、名句,例如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以史为鉴,这些词句,即使老百姓不懂训诂、不懂句法,也能够明白其意思。
就是读书人、士大夫,平时也是使用口语的,不可能处处、时时用文言文,那样能有多少人理解呢。
3.表意和表音的区别
文言文是表意的,很多文言文词语晦涩、模糊,如果不看书面文字,读起来晦涩难懂、歧义百出,根本无法进行口语交流。因此,日常的口语注定是通过表意来达意的。这方面,文言文天生不具有口语表达的特点,无法实现口语的交流。
这种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春秋战国时期,用于记载文字的物品还未被发明,记载文字用的是竹简、丝绸等物。
在中华数千年历史中,语言的口语变化非常大,文言文却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让不同语言使用者“笔谈”,是一种具有固定格式、却不会非常困难的沟通方法。
白话文是怎么兴起的?
白话文兴起于新文化运动。
白话文相对于文言文,即用白话写成的文章,也称语体文。那么白话文也就比口语更加书面化。
白话文是指“汉语书面语”的一种。它是唐宋以来在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起初只用于通俗文学作品,如唐代的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小说等,及宋元以后的部分学术著作和官方文书。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才在全社会上普遍应用的。
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
例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写的新诗,是文体解放的开路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
胡适作为白话文运动的首倡者,他深谙思想内容与文体形式的关系,“我也知道有白话文算不得新文学,我也知道新文学必须有新思想和新精神。”但限于传统观念的漫长历史及客观条件的复杂,他强调白话文与文言间对立、分裂的一面,不遗余力地倡导“白话文”之工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