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用本草:蜀漆、常山

日期:2021年02月21日

感悟:中医是一回古文化之旅,是一场人生的修行,有诗有远方。

蜀漆,首见于《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载“生江林山及蜀汉中,恒山苗也”,《本草图经》说“蜀漆,生江林山川谷及蜀汉。常山苗也”。本草记载指向一致,蜀漆即虎耳草科黄常山Dichrooa febrifuga Lour. 的幼苗。现今中药学著作讲是“干燥嫩枝叶”,这与《雷公炮炙论》中描述的“取茎并叶”也一致。常山,陶隐居云:“出宜都、建平。细实黄者,呼为鸡骨常山,用最胜。”黄常山产于我国西南、西北各地,尤以四川产量最丰。与文献记载也比较一致。黄常山以根紧略带黄色为上品,所以又称为鸡骨常山。《神农本草经》载蜀漆“主疟及咳逆寒热,腹中癥坚,痞结,积聚,邪气、蛊毒、鬼疰”,常山“主治伤寒寒热,热发,温疟,鬼毒,胸中痰结,吐逆”。后世经验认为蜀漆、常山本为一物,功用一致。李时珍《本草纲目》说:“常山、蜀漆有劫痰截疟之功”,在古代医学中,两者都是治疗疟疾的代表性植物类药物。限于古代落后的生产力,当时的人们尚不能从微观视野上洞察致病因子,也就无法得知疟原虫致病的道理,于是演绎出“无痰不做疟”的说法,在此背景下,对经验认识到的常山、蜀漆“主疟”“温疟”赋予了“劫痰”的认识。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蜀漆散便是较为代表性的含蜀漆植物组合配方。此外,尚有刘完素《伤寒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截疟七宝饮、朱丹溪《丹溪心法》截疟常山饮等。在治疟的同时,蜀漆、常山也有催吐作用。相对治疗疟疾而言,催吐则是副作用。为了减轻这种副作用,古代也在探索相应的方法。例如,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就记载“常山、蜀漆生用则上行必吐;酒蒸炒熟用则气稍缓,少用亦不致吐也”。对常山的药理研究在抗日战争时代就已经开始,彼时奎宁奇缺,国内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常山。常山所含常山碱确实有抗疟作用,也可通过刺激胃肠的迷走与交感神经末梢而反射性地引起呕吐。常山具有很强的毒副作用,可致肝、肾的病理损害。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新型抗疟药物的不断推陈出新,古代药用本草蜀漆、常山也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从不预设立场,

只为客观事实负责。

常山 Dichroa febrifuga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