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脉诊 丨 尺寸都没有脉象,也可以不用担心!
导读:古人说,知脉所分,分之有期,故知死时。但如今我们却往往是“心中了了,指下难明”。本文选录了与“脉”有关的医案,“脉虽和缓,未可决其必疗”,“尺寸俱无脉,亦可无忧”,望能带给诸位同道一些启发。
有一个患者姓吴,每天早晨起来肚子疼、拉肚子,大便色青,也持续了半年多。
这种晨起泄泻,我们临床上见得也很多,也叫“五更泻”,一般是脾肾阳虚所致。这个吴先生开始看的医生也是这么辨证的,不但给他艾灸了关元,还开了不少补益脾肾的药物,但服后都没什么效果。
后来又有人和他说,你这个脉象是泄泻日久,六脉将绝啊。吴先生本人也有点中医底子,自己下手一摸,发现脉确实有点不妙:尺脉和寸脉基本摸不着,两手关脉浮取中取时也不明显,只有沉取时还多少能摸到点滑象。
于是他就每天忧心忡忡,担心自己病症再往下演变,万一关脉也绝了,怕不就是个死症了。
如果我们临床中碰到这么一个脉,尺寸不见,惟两关沉滑,结合患者泄泻半年,即便不考虑此人六脉将绝,是不是也会认为是个虚证?
但后来接诊他的大夫却否定了这个思路,提出当用下法。周围人都说,患者身体都这么虚了,怎么还能泻下呢?纷纷劝阻。
脉可决死生,这是古代中医的至高境界。但上案之脉并非死脉,甚至连病重之脉都不符。初诊时都明确告知患者及家属,病情很重,但自己心里明白,脉象并非死脉,是有希望治愈的,不期连延续生命都没能做到。
后读及《慎柔五书》,见有如是论述:“如久病浮中沉俱和缓,体倦者决死。”“凡虚损病久,脉虽和缓,未可决其必疗。”深感自己读书不足,也进一步体会到临证中读书的重要性。
动则气短,短期丧失劳动能力,近几年在临证中常有所见,多属元气衰败之阴证。案1患者猝亡与患者对病情重视不够(如继续勉力劳动)及停服中药应有关系。
这个医案,是《读懂东垣·二十讲敲开内伤之门》中,讲的是孙文垣治泄案。此案结尾,记录着患者吴先生对孙文垣医术的赞叹:
渠称谢言曰:人皆谓六脉将绝为虚极,公独见之真而下之,由公究理深邃,故见之行事,著之谈论,皆自理学中来,他人何敢望其后尘!
通过这个案例,我们会发现:一个人病了好久了,但是脉象浮中沉都挺好的,还比较和缓,但身体乏、身体倦怠,这种状态并不一定是件好事,反而可能是元气衰败之证。
尺寸俱无,看似危重,却并不一定是将绝之脉。
因此,如果我们不读书、不明白脉和症背后的道理,就很可能误判预后情况,甚至错辨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