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口罩的前世今生,起源中国,是怎么改变人类命运的?
(敬请点击“沙鸥说事”,关注本公众号)
在防疫新型肺炎的物质准备中,对普通老百姓来说,口罩无疑是最重要的,也是最急需的。现代社会疫情大规模爆发的次数和死亡人数越来越少,口罩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口罩,数次挽救了人类命运。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聊聊口罩缘起,发展,以及功用。
口罩的起源于中国宫廷
首先我要说的是,口罩起源于中国,有人会说我胡说,但确实不是胡说,我们来看看。
口罩出现在中国的皇宫,首先使用口罩的是太监,为何?古代皇帝吃饭可不是现在的几菜一汤,而是动不动上百道菜。为了不让太监口气、口水污染皇帝御膳,传菜的太监得在脸上蒙块布,这就是最早为卫生防疫而推出的口罩了。
口罩是怎么传到西方去的呢?又是那鼎鼎有名,对中华顶文明礼膜拜的马可波罗。《马可波罗游记》里有这样一句记载:“在元朝宫殿里,献食的人,皆用绢布蒙口鼻,俾其气息,不触饮食之物。”
口罩最初使用者是医生,但并不是用于防疫。
马可波罗可是中国有好东西就往西方介绍,西方首先使用的口罩的确实是医生,但却不是为了卫生防疫,这是何故?
因为当时正值文艺复兴的前夜,欧洲黑暗的中世纪是宗教统治一切,极端反科学的,比如提倡“太阳中心说”的布鲁诺就活活被教廷烧死。那时候巫医盛行,都是巫婆神棍治病,真正有医学知识的医生反成了被打压的对象。所以,那些医生为了避免被迫害,就在脸上围上一块布,鬼鬼祟祟出门替人治病,确实可怜,久而久之,居然成为医生的身份标识。
真正医学上使用口罩的开始
口罩真正用到医学上是在19世纪末。1895年,德国一个医生叫莱德奇,他提出:手术过程中的感染,是医生的呼吸和说话造成的。所以,他从自己的私家诊所开始,在手术时用纱布蒙住口鼻。果然,患者的伤口感染率大大降低,此后这种方法的使用便在外科手术时普及。
1897年,一个英国医生在莱德奇的基础上,加以改进。他用铁丝把纱布撑起来,让口鼻之间留有空间,这样舒服点。后来一位法国医生又给纱布系上布条,可以挂耳朵上,于是真正意义上的口罩诞生了。
(19世纪末口罩)
中国人对口罩的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而一个中国人也为口罩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个人就是我前面文章提到的伍连德博士。在1910年的中国东北鼠疫大爆发的时候,为阻挡鼠疫的飞沫传播,伍连德发明了一种用两层纱布制作的口罩,被称之为“伍氏口罩”,这种口罩制造简单,材料易获得,制作成本只需要国币两分半。在1911年4月的“万国鼠疫研究会”上,“伍氏口罩”被各国专家称赞——“伍连德发明之面具,式样简单,制造费轻,但服之效力,亦颇佳善。” 这种口罩就是,今天医护人员还在使用的一次性口罩。
(便于普及的伍氏口罩)
口罩开始在普通人中间普及的历史
普通人戴口罩,真正开始是在1918年的世界大流感中,我在前文也提到,那场大流感,导致了全球将近一亿人死亡,面对死亡的威胁,人们真正认识到了口罩的防疫作用。
(1918年,全民戴口罩)
后来,伦敦大雾等历史大气污染事件,使普通人在没有疫病传染时也带上了口罩。在中国,则因为2003年非典,和北方雾霾,使用口罩的普通老百姓越来越多。
(伦敦雾霾中警察普遍戴有口罩)
现在我们来说下口罩分类
一次性口罩(医用外科口罩): 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呼吸道感染,无法防霾。佩戴一次性口罩时,要注意白色的无纺布朝内,蓝色的防水层朝外,有金属片的一边朝上,不要戴反,使口罩和面部之间尽量不留缝隙。购买时要注意,应当选择外包装上明确注明“医用外科口罩”字样的口罩。
N95型口罩:能有效预防呼吸道感染,可以防霾。
“N”的意思是不适合油性的颗粒;“95”是指,在NIOSH标准规定的检测条件下,过滤效率达到95%。N95型口罩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预防由患者体液或血液飞溅引起的飞沫传染。飞沫的大小为直径1至5微米。在选用N95型口罩时,尽量选择不带呼吸阀的N95型口罩。原因是,存在呼气阀的口罩,主要用于防尘防霾,但是不能用于防止呼吸道感染。
普通棉布口罩:它的材质可能为棉布、纱布、毛线、帆布及绒等,由于材质本身不够致密,无法起到预防感染目的。
通过这篇文章,大家应该对口罩的历史、类型和功用有一定了解。口罩的历史,就是人类和疾病做斗争的历史,不使用药物就能在人类和病菌面前筑起一道防疫之墙。可以说,如果没有口罩,世界现在还陷入对瘟疫的恐慌和无能为力中,口罩,改变了人类命运。现在,全国人民万众一心正在抵御新型肺炎,所在,我们呼吁所有人出门一定要戴好口罩,尤其是劝导好家里老人,出门一定要带口罩。而且即使疫情过去,我也建议大家把口罩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家中常备。
保护自己,关爱他人,隔绝病菌,温暖你我.....
(原创作品,资料查找和码字均不易,敬请点击文章标题下:沙鸥说事,关注本公众号,您们支持,是我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