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啥吐啥 该如何拯救我们敏感的胃肠 | 唱医雅言反胃门阐释 (附名医类案数十则)

中医学苑

公众号ID:xyzych1988

本文选自学苑出版社《唱医雅言阐释》,欲知详情,可点击文末左下“阅读原文”。

小编

反胃,又称“胃反”,是指饮食入胃,停滞不化,良久反出的病症。噎膈,是指食物吞咽受阻,或食入即吐的一种疾病。

五膈饮、赤龙汤、清热饮子为丹道医学常用治疗反胃的方子,临床效果显著,今天就让我们跟随陈治生先生一起探寻其中的奥秘吧!

1

反胃证,肾气虚,

脉沉不足膈食居,

近易治,远难医,

五膈宽中饮用的。

五膈饮,青陈皮。

丁木二香厚朴焚,

白豆蔻,西砂仁,

甘草香附各等分。

这是说噎膈反胃病,近病易治,远病难收,在起病之初可用五膈饮,方出《和剂局方》,功用理气化滞。

陈治生

2

反胃证,或吐血,

气脉衰弱五脏结,

食不调,初起膈,

赤龙汤儿可用得。

赤龙汤,当归陈,

桃仁半夏腹皮生,

红花朵,黑栀仁,

川连吴萸煎水吞。

赤龙汤为丹道医学秘验方。赤者,红也,赤入心经,心主血。此方正是治“反胃吐血”、“气脉不调五脏结”的验方。方由当归、半夏、陈皮、大腹皮、桃仁、红花、黑栀子、黄连、吴茱萸组成。方子喻有桃红四物汤、二陈汤、左金丸汤之意在焉。我曩年治肝硬化胃底动脉破裂大出血,曾用此方加入三七、代赭石、伏龙肝以配合西医治疗,疗效尚可!独味三七就有止血而不留瘀的作用,将宝素《椿田医话》中称“思一汤”,思者,云南思州,一者,独味也。但三七如果当成保健品长期服用有出血之可能,这一点应该慎重,我们医生不能夸大药物之作用误导病人!就像西医不要为了经济利益而过度医疗一样。

陈治生

3

反胃证,有实热,

饮食不调脾胃膈,

得火吐,火燥烈,

清热饮子不屑说。

清热饮,山楂肉,

陈皮半夏茯苓功,

吹竹沥,唱神曲,

姜连连轺同一路。

清热饮子亦是丹道经验方,是治疗有实热的反胃病,其方药是寒热杂用的,清热药的分量要大于其他药物才有作用。另道医在终南山时,我曾见他用大黄叶沸水泡汤治那些因火热引起的急性胃炎呕吐患者。疗效立竿见影!

陈治生

反胃 噎膈  名医类案

齐王中子诸婴儿小子病,召臣意诊,切其脉,告曰:气膈病。病使人烦懑,食不下,时呕沫。病得之少忧,数忔忔、音疑乞反食饮。意即为之作下气汤以饮之,一日气下,二日能食,三日即病愈。所以知小子之病者,诊其脉,心气也,浊躁而经也,此络阳病也。脉法曰:脉来数,病去难,而不一者,病主在心,周身热,脉盛者,为重阳。重阳者,逿逿,音唐,荡也心主。故烦懑食不下则络脉有过,络脉有过则血上出,血上出者死。此悲心所生也,病得之忧也。脉法妙。《史记》

华佗道见一人,病噎,嗜食而不得下,家人车载欲往就医。佗闻其呻吟,驻马往,语之曰:向来道旁有卖饼者,蒜齑大酢,从取三升饮之,病当自瘥。即如佗言,立吐蛇一条,悬之车边,欲造佗。佗尚未还,佗家小儿戏门前,迎见,自相谓曰:客车旁有物,必是逢我翁也。疾者前入,见佗壁北悬此蛇以十数。《佗传》

吴廷绍,为太医令。烈祖因食饴,喉中噎,国医皆莫能愈。廷绍尚未知名,独谓当进楮实汤。一服,疾失去。群医默识之,他日取用,皆不验。或扣之,答曰:噎因甘起,故以楮实汤治之。《南唐书》

一村夫因食新笋羹,咽纳间忽为一噎,延及一年,百药不效。王中阳乃以荜拨、麦芽炒、青皮去穰、人参、苦梗、柴胡、白蔻、南木香、高良姜、半夏曲,共为末,每服一钱,水煎热服。次日病家来报,曰:病者昨已病极,自己津唾亦咽不下,服药幸纳之,胸中沸然作声,觉有生意,敢求前剂。况数日不食,特游气未尽,拟待就木,今得此药,可谓还魂散也。王遂令其捣碎米煮粥,将熟即入药,再煎一沸,令啜之,一吸而尽,连服数剂,得回生,因名曰还魂散。后以之治七情致病,吐逆不定,面黑目黄,日渐瘦损,传为噎症者,多验,但忌油腻鱼腥粘滑等物。

《外台》载昔幼年经患此病,每食饼及羹粥等,须臾吐出。正观中,许奉御兄弟及柴、蒋等时称名医,奉敕令治,穷其术不能疗,渐至羸惫,危在旦夕。忽一卫士云:服驴溺极验。黄瘅服牛尿,效亦同。旦服二合,后食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入定时食粥,吐即定。迄至次日午时,奏之大内。五六人患翻胃,同服,一时俱瘥。此溺稍有毒,服时不可过多。盛取,及热服二合。病深,七日以来服之,良验。《本事方》

孙道秘传翻胃方:州軡辖苦此病,危甚,孙为诊之,数服愈。其法:用一附子,去其盖,刳中使净,纳丁香四十九粒,复以盖覆之,线缚定,著置银石器中,浸以生姜自然汁,及盖而止,慢火煮干,细末一钱匕,糁舌上,漱津下。若烦渴,则徐食糜粥。忌油腻生冷。累试累验。《类编》

《广五行记》治噎疾:永徽中,绛州有僧,病噎数年,临死遗言,令破喉视之。得一物,似鱼而有两头,遍体悉是肉鳞,致钵中,跳跃不止,以诸味投钵中,须臾化为水。时寺中刈蓝作靛,试取少靛置钵中,此虫绕钵畏避,须臾化为水。是人以靛治噎疾,多效。《良方》

丹溪治一少年,食后必吐出数口,却不尽出,膈上时作声,面色如平人。病不在脾胃,而在膈间。其得病之由,乃因大怒未止辄食面,故有此症。想其怒甚则死血菀于上,积在膈间,碍气升降,津液因聚,为痰为饮,与血相搏而动,故作声也。用二陈加香韭汁、萝卜子,二日以瓜蒂散、败酱吐之,再一日又吐,痰中见血一盏。次日复吐,见血一钟而愈。

一中年妇人中脘作痛,食已乃吐,面紫霜色。两关脉涩,乃血病也,因跌仆后中脘即痛。投以生新血、推陈血之剂,吐血片碗许而愈。

一中年妇人反胃,以四物汤加带白陈皮、留尖桃仁、去皮生甘草、酒红花,浓煎,入驴尿以防生虫,与数十帖而安。

一人勤劳而有艾妻,且喜酒,病反胃半年。脉涩不匀,重取大而无力,便燥,面白形瘦,精血耗故也。取新温牛乳细饮之,每次尽一杯,昼夜五七次,渐至八九次,半月便润,月余而安。然或口干,盖酒毒未解,间饮以甘蔗汁少许。一云先与六君子汤加附子、大黄、甘蔗汁,饮之便润。乃以牛乳饮之,二月而安。

一人年四十,病反胃二月,不喜饮食,或不吐,或吐涎裹食出,得吐则快。脉涩,重取弦大,因多服金石房中药所致。时秋热,以竹沥、御米御米即罂粟米,治反胃为粥,二三啜而止。频与之,遂不吐。后天气稍凉,以流水煮粥,少入竹沥与之,间与四物加陈皮益其血,月余而安。

一人咽膈间常觉物闭闷,饮食妨碍。脉涩稍沉,形色如常,以饮热酒所致。遂用生韭汁,每服半盏,日三服,至二斤而愈。

一人不能顿食,喜频食,一日忽咽膈壅塞,大便燥结。脉涩似真脏脉,喜其形瘦而色紫黑,病见乎冬,却有生意。以四物汤加白术、陈皮浓煎、入桃仁十二粒研,再沸饮之,更多食诸般血以助药力,三十帖而知,至五十帖而便润,七十帖而食进,百帖而愈。

一人食必屈曲下膈,梗涩微痛。脉右甚涩而关沉,左却和,此污血在胃脘之口,气因郁而为痰,必食物所致。询,其去腊日饮㓠剁酒三盏。遂以生韭汁半盏冷饮,细呷之,尽二斤而愈,以上三人皆滞血致病,而脉涩应之,乃噎膈之渐也。

一人止能吃稀粥一匙,即可下膈,若杂吃一菜,则连粥俱吐,起居如常。用凉膈散加桔梗服。

虞恒德治一人,年五十余,夏秋间得噎症,胃脘痛,食不下,或食下良久复出,大便燥结,人黑瘦甚。右关前脉弦滑而洪,关后略沉小,左三部俱沉弦,尺带芤,此中气不足,木来悔土,上焦湿热郁结成痰。下焦血少,故大便燥结;阴火上冲吸门,故食不下。用四物以生血,四君以补气,二陈以祛痰,三合成剂,加姜炒黄连、枳实、瓜蒌仁,六君、四物合小陷胸汤。可法。少加砂仁,又间服润肠丸,或服丹溪坠痰丸,半年服前药百帖而痊愈。

一妇年近五十,身材略瘦小,勤于女工,得膈噎症半年矣,饮食绝不进,而大便结燥不行者十数日,小腹隐隐然疼痛。六脉皆沉伏。以生桃仁七个令细嚼,杵生韭汁一盏送下,作血瘀治。片时许病者云:胸中略见宽舒。以四物六钱,加瓜蒌仁一钱,桃仁泥半钱,酒蒸大黄一钱,酒红花一分,煎成正药一盏,取新温羊乳汁一盏,合而服之,半日后下宿粪若干,明日腹中痛止,渐可进稀粥而少安。后以四物出入加减,合羊乳汁,服五六十帖而安。

古朴治一人,患噎,人咸意其不起。古朴视,以此正合丹溪胃口干槁之论例五膈宽中平胃散,病在不治。若能滋阴养血,补脾开胃,加之竹沥以清痰,人乳以润燥,庶或可生。其家依法治四之而愈。

汪石山治一人,形瘦而苍,年逾五十。诊其脉,皆弦涩而缓,尺脉浮而无根。曰:尺脉当沉反浮,所主肾水有亏,其余脉皆弦涩而缓者,弦脉属木,涩为血少,缓,脾脉也。以脉论之,此系血液枯槁,而有肝木凌脾,非膈则噎也。问之,胸膈微有碍。曰:不久膈病成矣。病成,非药可济。后果病膈而卒。

一人瘦长而色青,性刚急,年三十余,病反胃,每食入良久复出,又嚼又咽,但不吐耳。或作气治而用丁香、藿香,或作痰治而用半夏、南星,或作寒治而用姜、附,俱罔效。汪脉之,皆缓弱稍弦。曰:非气非痰,亦非寒也,乃肝凌脾之病。经云:能合色脉,可以万全。君面青性急,肝木盛也;脉缓而弱,脾土虚也。遂用四君子汤加陈皮、神曲,少佐姜炒黄连以泄气逆,月余愈。

一人年逾六十,形色紫,平素过劳好饮,病膈,食至膈不下,则就化为浓痰吐出,食肉过宿吐出,尚不化也,初卧则气壅不安,稍久则定。医用五膈宽中散、丁沉透膈汤,或用四物加寒凉之剂,或用二陈加耗散之剂,罔效。汪诊之,脉皆浮洪弦虚。日:此大虚症也。医见此脉,以为热症而用凉药,则愈助其阴而伤其阳,若以为痰为气而用二陈香燥之剂,则益耗其气而伤其胃,是以病益甚也。况此病得之酒与劳,酒性酷烈,耗血耗气,莫此为甚。又加以劳伤其胃。且年逾六十,血气已衰,脉见浮洪弦虚,非吉兆也。宜以人参三钱,白术、归身、麦冬各一钱,白芍八分,黄连三分,干姜四分,黄芩五分,陈皮七分,香附六分,煎服,五帖脉敛而膈颇宽,饮食亦进矣。

吴菱山治一妇人,患宿痰呕吐。作噎膈治,以陈皮、海粉、枳实、白术、香附、半夏曲,愈。后以清气化痰丸常服,其患不复举矣。

江应宿治一老妇,近七旬,患噎膈,胃脘干燥。属血虚有热。投五汁汤,二十余日而愈。其方:芦根汁、藕汁、甘蔗汁、牛羊乳、生姜汁少许,余各半盏,重汤煮温,不拘时徐徐服。

想了解更多,请回复下列关键字

内科

呼吸:感冒 | 流感 | 咽痛 | 过敏性鼻炎 | 大叶性肺炎 | 肺部感染 | 支气管扩张 | 支气管哮喘 | 喘 | 老年性肺炎 | 肺炎合并心衰 | 金葡菌肺炎并脓毒败血症 | 结核性脑膜炎

消化:便秘 | 腹泻 | 产后便秘 | 痢疾 | 胃下垂 | 急性胃痛 | 急性腹胀 | 胃溃疡 | 肝炎 | 脂肪肝 | 阑尾炎 | 急性阑尾炎合并弥漫性腹膜炎 | 肠梗阻 | 溃疡性结肠炎 | 胆囊结石 | 胆道梗阻 | 胆总管扩张伴结石 | 胆石症胆囊炎 | 慢性胃炎合并胃息肉 | 肝硬化 | 胆绞痛

心血管:低血压 | 冠心病 | 高血压 | 急性心肌梗死 | 病毒性心肌炎 | 风湿性心脏病 | 心悸

泌尿:尿血症 | 尿石症 | 遗尿症 | 尿道炎 | 小便白浊 | 尿频尿不尽

神经:眩晕 | 顽固性失眠 | 三叉神经痛 | 重症肌无力 |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

内分泌:甲亢 | 糖尿病 | 痛风 | 增肥 | 减肥

风湿免疫:白塞氏综合征 | 风湿

疼痛:头痛 | 外阴痛

肿瘤:淋巴瘤 | 癌症 | 肺癌 | 胃癌 | 鼻咽癌 | 肝癌 | 卵巢癌 | 前列腺癌 | 食管癌

血液:白血病

脉管:静脉曲张

外科

皮肤科:鱼尾纹 | 白癜风 | 脱发 | 湿疹 | 祛斑 | 狐臭 | 脚气 | 扁平疣 | 痤疮 | 牛皮癣 | 黑眼圈 | 毛囊炎 | 湿疹 | 花粉过敏 | 荨麻疹 | 丹毒 | 毛孔粗糙 | 干性皮肤 | 油性皮肤 | 汗斑 | 雀斑 | 乳腺炎 | 酒糟鼻 | 银屑病 | 粉刺 | 脂肪瘤 | 皮脂囊肿 | 纤维瘤 | 褥疮

骨科:腰椎病 | 颈椎病 | 腰间盘突出 | 网球肘 | 骨质增生 | 坐骨神经痛

肛肠科:痔疮

妇科

痛经 | 宫外孕 | 不孕 | 月经 | 闭经 | 更年期综合征 | 子宫出血 | 性交痛 | 阴道痉挛 | 阴道瘙痒

男科

不射精 | 遗精 | 前列腺炎 | 早泄 | 男性乳房发育症 | 少精症 | 睾丸痛 | 阳痿 | 前列腺肥大 | 前列腺增生

口腔科

口腔溃疡 | 牙痛 | 口臭

眼科

青光眼 | 白内障 | 眼胀 | 近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