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八)

第一章 种种谬误(后)

本作实际上是两本书的合集,从这一章始进入后半部分——《怎样判别是非》。
真理不易求

真理很不容易得到,但很容易丧失。多数人们过着受神话、传说、权威、禁制(taboo)、口号、标语、主义(ism)、偏见、宣传、习俗、风尚、情绪等力量支配的生活。这些力量常常穿上“真理”的伪装,而力量不能制造真理。

正因于此,人们容易触犯而又容易被人利用的若干短处,被称为谬误

诉诸群众
一个说法是否为真,不取决于论证,只取决于多数。多数人是否赞同,常系出于被动。构成多数的,主要有两类因素。
一、既成的风俗习惯或大家已经接受了的说教。 这是我们所在的社会及传统经年累月积累而成,导致了很多时候不是我们独自做出判断,而是传统观念代替我们判断。运用传统观念本身是个中性行为,而我们错就错在没有对观念本身是否正确提出质疑、也不对语境是否适合提出质疑。
二、临时被激动的情绪。与上一类相比,临时被激动的情绪则更为直接,喜怒哀乐等情绪是很容易被煽动的。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在煽动之下便会有同一社群、传统和情境之下的人,发生同一的心理效应。
如果无关知识上真假对错之判断而只有关意向或利害的问题,或许可以用诉诸多数,人数的多寡与真理无关。

但是,煽动家们有意将真假问题利害问题混为一谈,常常不分青红皂白将真假问题诉诸多数。例如:“多数人的暴政”——雅各宾派。凡借制造群众声威以压倒异己者,到最后必然是血流成河。在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下,有多少无辜的人被送上断头台呢?数不清了。

诉诸权威
引用权威之言来压倒对方,就是诉诸权威的方式。权威的引用有合于范围与不合于范围的区别。
“至大无外”的权威:借暴力而夺取权力者,他不仅仅是ZZ权威和军事权威,而且立刻变成哲学权威、科学权威、文学权威…… 至于是谁,不可描述~~~
权威崇拜与反权威:从社会的角度来说,个体的人终究是弱小的,出于需要,那些强大富有号召力的人就成为了个体们的保护者,权威崇拜无可避免,人们也乐于参与其中分一杯羹。
但也会有人漠视反抗现有权威,说“彼可取而代之”“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但反权威者并不是真正的反权威,不过是想要重建权威,自己成为被崇拜者,历史上的起义领袖、改朝换代不外如是。
从知识和学术方面说,权威是一必要之恶。很少有人能够独立思考与判断,学习时需要一个引导,有些问题不能解决而亟需解决时需要一个仲裁。但当学术体系逐渐规范以后,固守权威的反作用就越来越大。
1.如果尊重权威超过新的发现,只以或优先以权威为根据而不是事实的话,如果为保持权威而行使权威,那么它足以阻碍学术的进步。几乎历史上所有的圣贤与传世的经典都会产生这种结果。比如孔夫子,世上本无“孔圣人”这个称号,而后人冠名之。这种做法带来了什么呢?“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庙在各地拔地而起,儒学俨然有了宗教的色彩,当然这也是中性行为。恶劣之处在于“吃人”的纲常礼教,虚伪的道学家们满口仁义道德,背地男盗女娼。
2.如果一个社会的学术不规范没有什么贡献,那权威一定是强行移植建构。这样的权威,只能起到腐蚀的作用。
诉诸暴力
当我们要别人接受我们的结论或主张时,我们提不出相干的论据而拿暴力或借暴力威胁对方,强迫接受我们的结论或主张,即为诉诸暴力。真理与暴力是不兼容的。

我国有句俗话:“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在西方,俾斯麦赤裸裸地说:“真理在大炮的射程之内暴力的出现与运用有直接、间接之分,也有建构和非建构之分。
1.如果是直接的。那么效力仅限于一个或多个个体,当施暴者休息乃至死亡时无法再使用暴力。
2.如果是间接的。那么暴力常扩大为威胁。威胁的效力与影响远远大于直接使用暴力,使人感到一种被威慑的心理。比如某个统治了几十年的暴君,他只需要几次的杀伐果决便可立威制造恐惧,对本人乃至后代的统治极为有利,只需要口头的威胁与暗示即可让臣民就范。即使他死了,百姓仍然谈虎色变。
3.如果是未建构的。比如说杀人越货的土匪强盗,割据一方的军阀。他们没有合法的统治权,却能作威作福。它常常与直接暴力关联紧密,影响也不能长久。
4.如果是建构的。比如《水浒传》中的口号“替天行道”。有了这一旗号,不仅“好汉们”的杀戮理直气壮,读者们在起初还会为他们叫好,只是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们才能看出个中三味,金圣叹言“少不读水浒”,我深赞同。

改朝换代也是如此,新朝“恭行天罚”,旧朝“气数已尽”,让人们只看见了胜者们的文治武功,而忘记了骨子里的暴力。等到天下太平,人们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为理所应当,人命岂不为草芥乎?

凡诉诸暴力都是不讲理的。在任何情形之下,我们都不能拿真理为巨棒服务。

诉诸怜惜
在进行辩论时,或提出主张时,不列举相干的论证而只透过怜惜之情以使人接受我们的结论或主张,即诉诸怜惜。
示例可见:《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七)
在当代,“政治正确”也是通过诉诸怜惜颠倒是非的主要手段。通过所谓的“少数族群”平权运动来混淆视听道德绑架,达到慷他人之慨自己渔利的目的。
至于后果,连左翼思想家齐泽克都发出了警告:
人身攻击
与人辩论时,撇开问题的本身不谈,转而对对手人身方面的因素施以攻击。使第三者不相信他的话,而相信自己的话。

人身攻击的标准可分两类:一类是传统伦理性的,也就是私德。另一类是时代ZZ性的。
人身攻击最教科书式的案例可参考上篇提及的“诸葛亮骂死王朗”《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七)
一个人的言论正确与否,和他的品格好坏不相干,与他的立场也没有决定性关系。“不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不问人身,只问是非,才可减少无谓的纷争。
以自我为中心
限于自我的观念圈子,而不知尚有一外在世界,依此观念所作的论断叫作自我中心的困境(ego-centric predicament)。
人需要自信,但过度又会变成自恋、自负,成了一种病态。只知有己,也只为己,不考虑他人感受。
如果有外人直率地批评我们时,我们总是不问青红皂白,认为是有人要害我们,人与人之间就有了一道隔阂,而这道隔阂正是别有用心者所需要的。

再发展到极端,那就是法西斯主义了,比如希特勒的“种族优越论”,自己所在的族群永远正确,不能是错的。
对此,罗素说得好:“我们所有的人,无论是来自世界任何部分,都相信我们自己的民族优于别的民族。其实,每一个民族都有特具的优点和缺点,究竟哪一个最优秀,有理性的人会承认这样的一个问题是不能有显然正确的答案的。”
过于简单
真正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也很少是简单的。经得起长期考验的真理,大多是学人长期研究的结果。学人得来既然不易,我们门外汉当然不能以一日之功了解。
但是一般人就是会不耐烦,他们所喜欢的,是简单的确定,爱的是灵丹妙药,于是各种口号、标语、主义大行其道,而等到事实证明它们于事无补时,带来的便是极大的失望与沮丧,这肯定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所以,还是胡适先生说得对:“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0)

相关推荐

  • 郁土:是是非非

    点击上方 蓝字▲ 关注分享 郁土 孙隽明  摄 虽孟老夫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大喝"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可国人就还是在肯定对的.否定错误方 ...

  • 如不幸遭遇家庭暴力,请你一定保护自己,可以申请人身保护令!

    如不幸遭遇家庭暴力,请你一定保护自己,可以申请人身保护令!夫妻一方突然去世,另一方要先分割出一半财产?

  • 在终极自圆其说中请君入瓮

    既然前路漫漫,那么在理论探索之后,我们还得自觉回归现实起点,寻找新的人生方向. 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由于没有逻辑学辅助支撑建构常识化语境,所以导致中国传统文化虽然有天人合一理念的潜在和现实指导,但中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二)

    第二次:真假与对错 1.一个常见的谬误案例:不积极就是消极.与"不支持就是反对"同理. 2.以此谬误为引,得出正解:反义词间虽然互不相容,但并非穷尽.肯定其一可以否定其余.比如说某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三)

    第三次 推论是什么? 1.知识的精炼:在我们知识的形成历程中,我们借着理知作用将不相干的因子剔除,而保留精髓.知识的精炼是一种选择与制模作用. 2.是否反省自身的知识:如果认为自己曾接受的知识绝对可靠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四)

    第四次:选取推论 1.讨论的语言:集中讨论一个问题所用的语言,功能在于表达确定的真假,或是非,或对错. 2.选取语句(disjunctive sentence):在辩论中,蕴涵着一种常见的逻辑推论形式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五)

    第五次:条件推论 1.条件语句: 例:如果某人嗜好鸦片,那么他便面黄肌瘦. "如果--那么"这样的语句被称为"条件语句"(conditional sentenc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六)

    第六次:二难式 二难式的定义 二难式(dilemma)来自古希腊哲学,辩者常常涉及一个语言或思想圈套,使陷入其中的人,无论反对或赞成哪一端,都感到困惑,无以自拔,以致于在辩论中失利.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七)

    第七次:语句和类 语句分析 1.外部推论:以未经解析语句作骨架的推论,涉及的是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推论有效与否,只要合于推论规律,和各个语句内部的结构毫不相干.例如之前学习过的选取推论(第四次).条件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八)

    第八次:位换和质换 两种从逻辑方面着眼的说话方式:位换(convesion)和质换(obversion). 位换 1.定义:将主位词端换到宾位去,而将宾位词端换到主位去. 2.限定规则:(1)在原来语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九)

    第九次:对待关系 问题:在A.E.I.O四种语句中,如果有一个是真的,那么与之对待的什么语句是假的? 总论 1.定义:任一语句之真或假与其余三个语句之真或假,或真假不定的情形,传统地叫作语句的&quo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

    第十.十一次 三段论 (本篇一定程度上结合<简明逻辑学导论>内容) 什么是三段论 例: ①凡人都会死         ②苏格拉底是人                             ...

  •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 阅读笔记(十一)

    第十二次 变式(三段论的变式) 堆垛式(sorites) 1.定义:一系列的语句中,如有n+1个语句作为前提,而且有n个共项,那么除最后作为结论的语句以外,其余作为结论的语句皆省略.由一系列的语句所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