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 许永宁:明光是大明王朝的植根之地
明光是大明王朝的植根之地
文/许永宁
一、明光
明光,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诞生地,有“帝子之乡”和“灵迹村”的美誉。
清康熙《泗州志》记载:“明光山,西南一百二十里,泗州志云系明太祖诞生之处,昔年常见五色云气,故名。”明万历年间《帝里盱眙县志》对“明光山”就有记载。
明光,地处安徽东部,东邻盱扬,西接寿庐,南旁长江,北滨淮水。南部多丘陵,北部多湖泊。山清水秀,人杰地灵,历史悠久,物产丰富,气候宜人,环境优雅。京沪铁路、南洛高速、宁徐高速、104国道贯穿南北,309省道贯穿西东。境内水域星罗棋布,乡镇公路四通八达。
早在石器时代,我们的祖辈就在这里繁衍生息。自汉代起,历代封建王朝,均于此地置县。汉有盱眙、淮陵,南北朝有睢陵、济阳,隋、唐、宋、元,又相继有池南、招义、招信等。明隶凤阳府泗州,清属直隶泗州。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11月)析盱、滁、来、定等县交界处,置嘉山县。名因境内有老嘉山、中嘉山、小嘉山而得。陆机《吴趋行》云:“山泽多藏育,土风清且嘉。”嘉:美、善,吉瑞之义。
1994年5月31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撤嘉山县设立省辖县级市明光市。
灵山秀水,蕴育灿烂的文化,也荟萃四方名人志士。宋代仁宗赵祯等帝王曾驾临于此。唐代白居易、宋代苏东坡、秦少游等著名诗人也在此咏诗作赋,流传后世。南朝梁武帝萧衍“以水代兵”,筑九里浮山堰,以抑魏,致使二十万军民湮没,酿成巨大灾祸,载入史册,遗址犹存。更有朱元璋出生和少年成长的故事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其外祖父、两个姐姐、姐夫的坟墓也安葬于此。境内还是陇西王李贞、岐阳王李文忠的出生地,另外还有封疆大吏吴棠出生地和守边将领金运昌坟墓遗址等等。因而,形成了多处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
“山峦藏宝,阡陌流金”。东部的官山、鲁山、清明山蕴藏着世界稀有的非金属矿藏凹凸棒石粘土矿,其用途十分广泛,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引来了国内外有识之士的关注和投资开发。女山湖、七里湖等水域盛产大闸蟹、银鱼、芡实、莲子,天然绿色食品远销海内外;淮河的浮山段,池河的马岗至梅市段分别出产极其罕见的淮王鱼和梅鲌鱼,皆鲜美无比。明光绿豆、石坝瓜子、明光中草药、明光白酒,驰名中外。
历史上,由于“它山环地僻,为郡国州县之边缘”,“自古战争之要道也”,因此征战频繁,不乏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方毅在自来桥、彭雪枫在潘村、陈毅在柳巷、罗炳辉在白沙王,还有张劲夫、汪道涵、胡坦等很多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块土地上,留下光辉的足迹和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三中全会以后,明光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取得了长足发展。最为显著的是近几年进入“新时代、新气象”,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带领全市人民,大力开创“滨湖花园度假城、山水田园生态市”建设,新明城面貌日新月异,新农村景象生机勃勃。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社会事业和谐发展。人民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昔日的“帝子之乡”,已经成为皖东一颗璀璨的明珠!
二、大明王朝的植根之地
(一)史料
《帝里盱眙县志》(明)万历二十三年刊刻
卷1圣迹志:
明光山,在县西南一百里灵迹乡内,今木场津里之间。《泗州志》云:太祖高皇帝生寓之处,出“天潢玉牒”其五色瑞气常见,故名。今其下明光集,民居甚囗。(又有红罗幛、红庙、孕龙基、都土地庙、香花涧、香花寺等圣迹的详细记载)
南京明孝陵“孝陵博物馆”《朱元璋与明孝陵》图片说明:
元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泗州(今盱眙)的一户佃农家庭在逃荒中于灵迹乡木场津里(今属安徽省嘉山县明光区明东乡赵府村)降生了一个新生命。新生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与别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但他的一生却给世间带来了很多变化。他就是推翻元朝统治,建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元末为盱眙县太平乡木场里,当时有木场河。洪武十四年,“陇西恭献王圹志” 载:已改为盱眙县灵迹乡。津里:古为盱眙四大镇之一。明、清时水陆通衢,居民稠密。)
王天有审订,许文继、陈时龙著《正说明朝十六帝》(中华书局出版)“太祖朱元璋”:
贫苦身世: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中似乎没有比朱元璋出身更加低微、身世更加凄惨的。元朝文宗天历元年(公元1328年)九月十八日,朱元璋出生在濠州钟离东乡(今安徽省嘉山县治明光镇北赵府村)一座破旧的二郎庙中。
第六个孩子,上面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取名重八,后改名元璋,字国瑞,读几个月私塾,后退学放牛。
汪雨相,关于朱元璋诞生地、跃龙冈的记载及考证:
光绪二年《盱眙县志》载:明光山东北有跃龙冈,一曰孕龙基。康熙志注:冈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其地,下有红罗幛,有香花涧。原按:元末濠州,为今凤阳府地,钟离为今临淮乡地。临淮于元为县,明光西去临淮七十里,或元时地属钟离云云。
(二)圣迹图
(三)两块碑
明万历年间,为纪念朱元璋诞生之地,先后立碑两块。一块为“跃龙冈”碑,万历30年(1602年)岁次寅中秋谷旦,由直隶凤阳府泗州盱眙知县王立石。碑高六尺、宽二尺五、厚七寸。阴刻楷书“跃龙冈”三个大字,每个字长一尺二寸。另一块为“太祖灵迹碑”,万历41年岁次癸丑陆月吉,由直隶凤阳府泗州盱眙知县许经世立,国史馆李维祯撰写碑文。碑高六尺三、宽二尺四。碑的正面阴刻篆书“太祖灵迹碑”五个大字,两侧和上端有浅雕刻的双龙图案。背面的碑文为:“高帝,先世家句容。熙祖迁泗州孙家岗。仁祖,迁今盱眙太平乡,其旁有二郎庙,高帝笃生之夕,火光烛天,邻里骇瞩……。”
这里还曾在埋朱元璋衣胞(胎衣)的地方,立有“孕龙基”碑石一块,并建有碑亭。
(四)山河地名
《盱眙县志》(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木场河,治西南。乾隆志:发源嘉山,北通淮河。可行舟,盖与津里河异源。
津里河,治西南。乾隆志:河在太平乡,发源嘉山,从小横山等处积众水而成,下历孔家埠、三里沟、马过嘴至旧县入淮。
明光山,治西一百里。泗州志:明太祖诞生于此,昔年常见五色云气,故名。……东北有跃龙冈,一曰:孕龙基。康熙志:冈在二郎庙旁,明太祖生于其地,是夜庙移避东北百余步。其址土石俱赤,不生草木。
香花涧,在二郎庙傍,明太祖生时取水澡浴,涧水皆香。
红罗幛,明太祖生时于此取水,有红罗一幅浮来,取为襁褓,……人名此水为红罗幛。
红庙山,治西南一百里。
二郎庙,治西。乾隆志:在明光集,明太祖降生地。
(五)皇亲国戚及墓葬
明扬王墓
在津里镇。明史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扬王。
扬王于宋末曾从南宋大将张世杰与元兵战,后世杰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宋亡后,王归维扬,因不乐再为军伍,避之盱眙津里镇,以巫术行。王无子,生二女,长适季氏,次即朱元璋母。晚以季氏长子为后,年九十九薨。
扬王墓:位于安徽省明光市涧溪镇官山村小松山西侧,距七里湖1.5公里。墓冢封土呈圆丘形状,高约30米,占地约700平方米。墓前原有神道、碑刻、石雕等,文革期间均遭破坏,部分石刻残件现湮没土中。《盱眙县志》载:“扬王墓,治西牧羊山西北。”又扬王墓东北有木场河,乾隆盱眙县志:发源嘉山,北通淮河,可行舟。今入七里湖。明时属盱眙县太平乡所辖,为当时交通要津。故旧史之中曾以木场河,代称太平乡,又有以木场津里代指朱元璋出生地灵迹乡。
《明史·外戚传》载:“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媪为王夫人,立祠太庙东。明年,有言王墓在盱眙者,中都守臣按之,信。帝乃命中书省即墓次立庙,设祠祭署,奉祀一人,守墓户二百一十家,世世复。”
太原长公主夫妇合葬墓
在太平乡。明史长公主皇后所生,嫁王七一,卒洪武三年,追册并赠七一荣禄大驸马都尉,遣使具衣冠葬于盱眙考康郎山。
太原长公主墓:本地俗称汪小姐墓,位于安徽省明光市石坝镇包集片汪郢村东北,距离包集4公里。墓冢封土呈圆状,其上松柏青翠、古槐繁茂。文革期间该村组织社员擅自挖掘一次,仅挖出墓碑两块,因墓体结构坚硬,所以墓室部分至今保存完好。
墓内出土的墓志尚存,墓志长度2米、宽度0.84米。因为曾被当地居民作为井边洗衣石使用,墓志铭文已近磨平,受损严重,有三分之二难以辨认。墓志上盖保存完好,长度0.6米、宽度0.54米,上刻有篆书铭文“故汪母王氏德入圹志”。墓志现藏于安徽省明光市包集文化站。
《明史》公主传:“太原长公主,淳皇后所生,嫁王七一,早卒。洪武三年追册,并赠王七一为荣禄大夫驸马都尉,遣使具衣冠改葬于盱眙。”
李贞夫妇合葬墓
曹国长公主,墓在灵迹乡。明太祖皇帝姊,配陇西王李贞,合葬于此……“明陇西恭献王墓”即朱元璋仲姐朱佛女与姐夫李贞合葬墓,位于明光市明光办事处东部大李村口,本地俗称“曹姑坟”。
当年,墓高数十米,墓身面积两亩余,墓前享堂庄严,墓后柏林苍郁。长一百多米的墓道两侧,相对排列着:华表一对,石神兽五对及颂功碑一块等石刻,现仅存一石马。该墓占地数十亩。气势宏伟,庄严肃穆。相传坟内公主居中,贞居左,淑德夫人陈氏居右。墓门是拱券,经重修并记有“万历三年孟秋谷旦裔孙庭竹”字样。清初曾有部分损坏,清中叶修复。文革时期又遭破坏,外形现呈"凹"字状,周长约250米。1969年2月下旬,安徽省考古所专家针对该墓进行抢救性清理,出土文物全部交由安徽省博物馆收藏。
鉴于此,完全可以证明:
明光不仅是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生之地和少年生活之地,而且还是朱元璋许多直系亲属的出生、生活之地。所以,明朝之根系,深深地植扎在明光这块土地上。
大明王朝是朱元璋创建;明光是大明王朝植根之地!
给读者的一封信
稿件来源:人文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