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津湖:这么有名的战役,为什么曾一度那么没名?四点原因使然

随着巨制电影《长津湖》的热映,一时间把长津湖战役顺带推向了一个热词。更有甚者,不少人开始了长津湖战役的研究探讨。于是,《长津湖》电影和长津湖战役自然绞合在了一起,成了近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大热话题。这种现象,与以前多年来长津湖战役的沉寂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可以说,如果没有《长津湖》电影,不少人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样一场战役。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长津湖这么有名的战役,为什么曾一度那么没名?

其一:助攻方向,关注焦点比主攻少了些。

尽管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分为相对独立的两个战场,一个是西线,一个是东线。但从当时的总体战役筹划安排来看,整个战役的重心还是在西线。这一点,我们从毛泽东主席在与彭德怀关于作战筹划的往来电报中便可得到佐证。

当然,随着东线长津湖战场将作战目标确定为歼灭美军王牌陆战1师后,东线战场并不能简单定义为一个从属的、配合的战场。即使是这样,我们从整个第二次战役的作战权重和影响来看,从战史对东西两线战场的总体定位来看,西线是重于东线的,是主要战役方向。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我们知道,两个相对独立的战场,但在内部来讲,由于有主要方向和次要方向之分,那么显然主要方向的关注点更容易被聚焦、更容易被人们记住。

其二:伤亡太大,战役赢得悲壮惨烈了些。

长津湖战役,以前不那么出名,还在于它是双方都不愿提及的战役。

美军不愿提及,毕竟它的王牌陆战1师被9兵团打得狼狈退逃。其中的北极熊团还被团灭。并且,整个战线撤至三八线附近。我军不愿提及,最主要的原因是伤亡太大。而这种太大并非是战斗减员,而是冻死冻伤减员。这使得长津湖战役虽用主席的话说,“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但完成的任务代价毕竟太大,战斗和非战斗减员毕竟太大,这给整个战役无疑蒙上了悲壮惨烈的印记和色彩。

这种悲壮惨烈还可以作一个简单的类比:孟良崮战役应该算是伤亡比较大的战役了。我伤亡1万2千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74师3万余人。数字比大概是1比3。而长津湖战役我伤亡四五万人,歼灭敌军1万2千余人。尽管打美军与打国民党军不好相提并论。但伤亡数字对比还是有一定的参照意义的。

其三:不愿提及,影视和文学宣传弱了些。

同样是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的子战役,以前的影视文学题材更多宣传反映的是西线战场的情况。包括列入中学课本的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电影《奇袭》,等等。这使得西线战场上的激战三所里、血战松鼓峰等战斗故事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特别是彭德怀签发的一个“38军万岁”,更是把西线战场的革命英雄效应与影响推向了极致。

还有一点,我们在研究抗美援朝战史的时候,发现战史对西线战场介绍得可谓是浓墨重彩,而对东线长津湖战役着墨得并不多。而从参加东西两线战场的高级将领回忆录来看,同样也是西线的各种回忆录很丰满、很厚重,而东线长津湖战役的回忆史料并不多。

其四:检讨反思,战役给人感觉沉重了些。

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结束后,从战后的总结来看,西线除前面提到的彭德怀称“38军万岁”外,中央军委还特地将38军的作战经验向全军转发。要知道,以中央军委的名义转发军一级作战经验,这种例子极为少见。透过这些可以看出,从统帅部到志愿军总部,都是把西线战场作为一场完胜的仗来看待的,作为一场经典的仗来看待的。

与此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尽管毛泽东主席对东线9兵团的作战给予了充分肯定,称“完成了巨大的战略任务”。但在9兵团司令部及参战的三个军军部,并没有满足和得意于主席的肯定与鼓励之中。相反,长津湖战役过后,兵团司令员兼政委宋时轮上报总结的时候,认为自己打得不好,并检讨了五种原因。

至于军这一级,“26军军长张仁初同样也作了检讨,军属88师师长等人还被撤职”。20军军长张翼翔、副军长廖政国,27军军长彭德清等人也都觉得仗打得不理想。要知道这些人可都是三野最能打的战将。仗打成这样,伤亡这么大,对于这些打了无数大仗硬仗恶仗的战将们来说,对于这些长年带兵打仗、珍惜士兵生命的战将们来说,虽有主席“完成巨大战略任务”的肯定与安慰,但他们的内心肯定是矛盾和复杂的。

一个是大书特书甚至是军委转发经验,一个是兵团内部进行检讨反思。这使东西两线的两场战役知名度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及至后来到了提及长津湖战役有些讳莫如深的程度。

回过头来看,这次《长津湖》电影的大热,并顺带推动长津湖战役的研究,帅克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其意义不仅简单是把长津湖战役带热的问题,而是使我们更全面更深入地领略那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来之不易的问题,更全面、更深入地推动时下的国防教育问题。

主要参考文献:《毛泽东军事文集》《彭德怀传》《抗美援朝战史》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