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快讯 || 解析藏传佛造像
佛像的时代特征 在佛教诞生约三四百年后,中华祖先经西域将佛引进中土,至今已经有两千载。 青海佛教文化,经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已经深深融入中国人的思想意识、宗教信仰、生活习惯、日常言语之中。与此同时,佛教在中华大地两千年的传播, 不断融入蒙藏等民族传统审美观念和雕刻技艺而形成的独特的艺术形式。其千姿百态的艺术造型不仅凝结了古代蒙藏名族的聪明才智,体现了古代蒙藏名族的宗教追求和审美崇尚。
清——释迦牟尼造像
佛陀结跏趺坐端坐,右手于腹前作持物状,左手当胸结说法印。此尊肉髻高隆,脸庞丰圆,弯眉与鼻胫相连,相容静谧。身着袒右式袈裟,衣边厚重,衣纹写实,前胸、手肘及双腿处皱褶密集。本尊造型端庄大方,比例舒展匀称,胎体厚重敦实,时代风格鲜明,制作精美,生动传神,是难得的佳品。
清——马尔巴上师
明——金钢总持造像
明代金铜佛像是佛教造像术之一。这个时期佛的面相丰满端正,宽额,脸型呈方圆,五官位置匀称,眼睑略俯视,表情静穆柔和,略含笑意。表情更含蓄,高鼻薄唇,略蕴柔媚之态。灵动之气似略逊永乐造像。
清——宁玛派上师
宁玛派又称红教,由莲花生大师创立,是藏传佛教各教派中历史最悠久的一个教派。上师头戴折沿莲花帽,正中冠叶饰象征理智合一的日月图案。面庞圆润俊秀,弯眉细目,目光深邃,面相庄严肃穆。大耳垂肩,身着交领长袍,外披袒右式袈裟,衣边领口錾刻花纹,衣折厚重写实。结跏趺坐,座为瑞兽双层式,兽面饱满厚实,整体造像铸工艺精美,形象生动传神,更兼题材稀少,收藏价值极高。
清乾隆——释迦牟尼佛造像
清——宗喀巴造像
宗喀巴·洛桑札巴(1357-1419),译言“善慧称”,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藏传佛教史上著名的宗教改革者,对藏传佛教的发展做出来重要贡献崇,被尊称为“第二佛陀”。大师头戴格鲁派特有的黄色通人冠,面相俊朗,眉毛细长而高挑,两眼狭长,双目俯视,嘴角微扬,形象生动传神,充满朝气。身穿格鲁派传统僧服,僧服上多处錾刻细密花纹,凸显其身份的高贵。衣褶随身姿而变化,自然流畅,立体感极强。右手结说法印,右手结禅定印双手各牵一茎莲花,盛开于左右肩头,肩花上原有梵夹经书、宝剑,标明大师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跏趺端坐于的双层莲座上,莲瓣宽大饱满,上下对称分布。整像鎏金亮丽,做工精美,其装饰风格和造型样式都受到了清代乾隆宫廷造像影响,应是难得的精品造像。
清——阿弥陀佛造像
阿弥陀佛是是主持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元朝统治者崇信藏传佛教,使藏传佛教在内陆得以迅猛发展,藏传佛教艺术也随之传入内陆。元代内陆造像既受到了尼泊尔艺术的影响,又融合了汉地艺术的偏好,展现出造型典雅、气势恢弘的造像艺术特色。入明之后,这种汉藏之风渐浓。明代永宣宫廷造像即是这种尼汉藏融合之风的完美之作。此尊头饰螺发,肉髻高隆,形似塔状,大耳垂肩,耳轮分明。面形方正,眉弓隆起,眉如弯月,双目低垂,神态安详,相容庄严。躯体健硕,四肢粗壮,肩部宽阔,腰部收束,双手于腹前结禅定印。上身着袒右肩袈裟,萨尔纳特式的衣纹仍然是尼泊尔的传统。结跏趺坐于莲花宝座上,莲座造型周正,美观大方。上下边缘各饰一周连珠纹,珠纹饱满圆润,莲瓣挺拔饱满,制作精致,实属难得。
以上造像出自夏都古玩城3-15——稀宝阁藏佛像收藏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