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黄头/三可
文/三可
老黄头
这是运西一个一点都不起眼的小地方,离集镇不远。
镇边有条河,两岸平整的土路和许多源自村庄而来的小路交叉,于是便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丁字路口。
吴二家就紧靠一个丁字路口。
原先路口附近只有几座零零星星的农家宅院。但向东向西、向南向北可通往好几个大队……应该算是一个理想的小商业点。
出了校门无事可做,吴二不知怎的突然就在家里开了爿小店,因他排行老二,所以前后邻居都爱调侃他:“二经理”。或许是地理位置的天然优越使然,或许受到院门口摆小百货担的老黄头启发吧。
老黄头曾是圆凿木匠(圆凿木匠小工具多,过去老是见他挑副担子)。圆凿木匠做的是细活。比如替人家箍窝子(婴儿木制摇篮)、箍水桶、割锅盖,甚至箍马桶……本来圆凿技术含量高,比较吃香,不像建房造屋的粗木匠饱受日晒雨淋。虽不算大富大贵,就这么个小手艺老黄头一家的日子还算滋润。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如今改革开放了,世面上有了轻便的塑料桶、塑料盆谁还愿意去用那又笨又重的木桶木盆呢。儿女成家了,老两口还是不想单靠子女孝敬的那么点小钱过日子。虽然年纪一大把了,他仍旧挑起昔日用过的担子,不过这次不是木匠家伙,而是从市场顾瘸子家批来的肥皂、香烟等零头碎脑的日用品。
俗话说同行是冤家。本来老黄头和吴二家也是和和睦睦的,自从吴二开店后老黄头开始感到些隔膜。不用说,他很知趣的将担子从四通八达的路口向边子挪了挪,毕竟这里是人家的地盘。晚上不收回家的门板、椅凳等依旧放在吴二家的院子里,这个习惯已经好几年了。
但,和睦不等于没有竞争!
应该说从“商业竞争”的一开始老黄头就处于下风头。
每天天不亮老黄头就要在家收拾商品,洗漱吃饭,再挑着担子赶到几里地外的吴家院墙前摆摊,少说也要花去一个小时。而且,他每天挑来的东西也不可能齐全。买东西的人有个习惯,比较喜欢到大而全的地方挑选,既然你的货物挑选余地不大我为何非要买你的呢?老黄头是外村人,此地人脉毕竟有限……更要命的是他的头脑跟不上时代节奏差不多也黄了……
本来两家的东西随意让人挑选,谁也不好干预。况且吴二家也是当地厚道人家,人缘很好,来直接拿东西赊账的、甚至最终钱都没有还的都有。
旁边的邻居,钱不就手拿东西先用,到了年底再还钱结账,这是做生意通行的做法。甚至后来不知从哪里来的客人吴二也愿意赊账。因为他们常常打门前过,见面都客气的打打招呼,一来二去就成了“熟客”。其实,有些人吴二根本就不认识,实在不知姓名就记住那人的特征,顺手在账本上记上:东边的斜眼赊香烟一包……老黄头没有这个条件,一来他识字不多,二来他小本经营怕担风险,因此也放弃了不少生意。
从集市到吴二家只有零星几户人家。河沿光溜溜的什么也没有。到了吴二家地段就不同了。河沿路边密密匝匝的长了几排泡桐树。赶集的人们在回家时一般就在他家院子边岔路口分手。或许不常见面,见着了总要寒暄一番,就站在路边树下阴凉的地方拉拉家常。吴二就“不失时机”(或许是无意或许是有意而为)的从家里拖出小板凳让他们坐着叙家常里短。一方面听了不少奇闻趣事,减少了守店的落寞,更重要的是积累了不少人脉。人们坐的时间长了,或许无意看到吴二的摊子上还有今天赶集忘记买的肥皂啊、针头线脑的零碎东西啦,嗳~赶紧掏钱补上。特别是夏天到了,吴二还给谈闲的人们免费倒杯水喝喝,人们怎么好意思喝着吴二的茶去买老黄头的东西呢?
这些老黄头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也无可奈何,即使每天从家里带开水来要费多少事情啊?况且“抄袭”一个毛头小伙的做法对于走南闯北几十年的老黄头着实有些拉不下这个面子。
不久,老黄头的生意更清淡了。
不久,老黄头更是一头雾水!
二子的雪峰香烟竟然只卖四角钱一包!要知道,这可是他从顾瘸子家批时的进价啊。他百思不得其解,忽然想到了生意以外的事情。听说二子有个亲戚在城里什么部门当干部,或许他的批发渠道多,进价自然便宜(80年代末双规制确实有这种现象)。咱就是一小老百姓比不了人家。想到这里,老黄头虽无可奈何但心里也算安然了。
开始老黄头心有不甘,既然你二子卖四角,我也卖四角。不赚钱也可以赔本赚个吆喝。后来,渐渐发现人们甚至他的老主顾走过他的摊子前总是撇过头装着没看见他,又像被磁铁吸着似的继续往二子摊上跑。过了好久,老黄头才弄明白,原来二子的雪峰香烟竟然只卖三角九!其实,吴二的香烟进价也是四角,之所以卖三角九主要的造声势和老黄头竞争。只要顾客过去了,香烟赔了一分钱的本,说不定在顾客不常买的鞭炮啊、蜡烛啊什么东西上又赚回了(这是多年后和二子闲聊时才知道的事)。
吴二开店时间不长,赊出去的帐有些也没有收回。究竟是赔了还是赚了?说不清!
如今,老黄头已经去了另一个世界,或许他最终都认为人家二子是因为家里有人,做生意有路子。
一个和善的老头,或许木匠活才是最适合他的营生。
千年运河一直奔腾着她青春活力的浪花,《运河儿女》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
今天文章:
1、兄弟/木木
2、老黄头/三可
3、韦明铧《致艾子》刚刚发布以后……/艾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