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突出数学化——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割裂了数学与生活的关系,数学课堂远离生活。如对于《简单图形的认识》的教学,对于“三角形”,教师常常手持三角板,告诉学生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由三个角、三条边组成;教师在黑板上画一个“三个角、三条边”的图形,告诉学生这是三角形……这样,容易给学生造成误会:老师手里拿的三角板是三角形,黑板上画的是三角形。其实不然,数学中的三角形是图形,不单指老师拿的三角板,也不仅仅是画出来的图形,这仅仅是具体的三角形的特例,而不是三角形的一般的概念。也就是说,这样的直观教学法虽然生动、直观、形象,但颇失数学化。其实,教师用这些三角形特例,也就包含了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日常教学中的使用的三角板,但应注意生活化教学向数学化——数学模型的过渡。教师应尽量避免使用:这个三角板就是三角形。如果细细思考,显然,这种说法是不科学,教师应该让学生认识到像三角板一样,有三条边、三个角的图形,是三角形。这样的概念和定义才是数学化的定义,才是严谨的、科学的。再如,对于加法和减法的学习,教师只教给学生加法和减法的口算、列式计算、简便运算等,没有对“数学化”而有所揭示,忽略了顺序化的教学。教师应该让小学生明白,正数的加法是“量的增加或增多”、减法是“量的减少”,这样的话,学生在计算时,会根据加号、减号而初步判断结果是否正确。如64 24=40的情况不罕见,因为学生把“ ”看成了“-”,而在检查时,只要稍微观察题目,就会发现64 24一定得大于64,这样,学生学会的不是解决一个计算题的问题,而是掌握了数理和数学思想、数学思维。一道简单的应用题:小红第一天看了20页书,第二天看了32页,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对于这个问题,学生们容易列出算式20 32=52(页),而如果有学生写成32 20=52(页)的话,有同学就会认为是错的。原因就是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数学式与生活原型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在处理问题时,容易“单线”思考。但如果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学生能理解a b=b a,而在实际运用时,则又显得“短板”。
二、凸显“凝聚”性——突出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
“凝聚”在数学中领域,是新名词,是指由“数学过程”向“数学对象”的转化而构成的算及极其数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如加减法在最初的计算作为“过程”而运用,如对于20以内的加减法的“凑十法”,教师注重过程的讲授,即如何“凑十”,如8 6的计算,将6分为2和4,8 2=10,10 4=14,从而得出8 6=14,这样,凑十法的计算作为一个过程而引进教学中,但不能就此止步,应转化为其他运算,在其他运算中,实施进一步的加减运算,如8 6=14,由此再让学生举一反三14-6=8,14-8=6,也由8 6的凑十法的计算,再给出更多的6 7、9 4、8 9、5 8等等的计算,让学生熟能生巧。另外,加减简单计算,也是为了以后的更为复杂的计算。一般情况下,简单的加减计算,被作为计算的过程而渗透和引进,即代表了输入到输出的过程:两个数相加,得到结果是和,两个数相减,得到的是差。在以后的学习中,这个过程被视为特定的数学对象,由这个对象,去研究其各种性质,如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这样的心理表现形式,也是数学的思维表现的基本形式,就是“凝聚”。再如,对于分数的教学,教师们从分数的形式而定义为“两个整数相除的值”,而不是“两个整数的比”。这就要求我们把分数的教学,不能停留在整数的除法的层面,而应该把分数当作一个数来研究。如2/3,不能单单理解为是2÷3,而就把它当作一个特殊的数——非整数而研究,再在此基础上将它们看作“一个数”——“一个对象”而实施加减乘除等运算。三、注重“互补与整合”——突显数学思维的重要特征小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对一些概念、定义等方面的东西,学生们容易借助于最初的物体形象而去理解和解释,如对于分数1/2,上课时,教师呈现一个大西瓜一分为二的情境,然后引出1/2的概念,呈现一个圆形的月饼,将月饼分为四部分,再指出其中的一块,占总体的1/4……这样,再提到分数,学生脑海中马上意识到分数是圆的一部分。这样的理解显然与分数的概念相差万里,其实,这样的教学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等,而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则停留在某种特定的解释中,而实际教学中,又不能将这种解释全盘否定,视为互不相关、彼此独立。经过实践证明,局限于“分数是圆的一部分”的方法,会给学习造成一定的困难,甚至是严重的概念错误。新课改下,把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作为教学的重点,作为提高学生能力的重要举措。学生的认知基础不同,方法也必然各异,如凑十法的教学,教师教学了8 6=14之后,给出8 7、8 9的计算,学生们会仍然采用凑十法,将7和9分别2和5、2和7再计算,也有学生会在8 6=14的基础上,直接进行计算8 7=8 6 1=14 1=15,8 9=8 6 3=14 3=17,这样的思维,教师不能因为不合教学的要求而断然“断之”“斥之”,应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事实上,这样的想法的学生,也是“互补与整合”的思维优化的方式。数学以思维和逻辑而凸显出其数学化,数学教学应改变重视知识、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的教学方式,应凸显其思维形式和思维特征,只有落实这一目标,才能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0)

相关推荐

  • 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如今,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更多的是要求数学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要求学生能运用简单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复杂的数学生活问题,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应该创造新意,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 ...

  • 小学数学中的思维训练

    在教学中如何激发.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顺利完成教学任务,是每位老师值得思考.探究的问题.有效的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学生借助线段图,通过实物操作等手段,由表及里的深入分析,由一种情况推出另 ...

  • 浅谈小学数学能力的培养

    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贯穿小学数学教学全部内容的主线.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计算的比重是显而易见的,这就需要教师从教材的特点出发,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积极创新教学 ...

  • 浅谈小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大侯小学           马淑红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对数学的认识不仅要从数学家关于数学本质的观点去领悟,更要从数学活动的亲身实践中去体验.&quo ...

  • 浅谈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

    小学时期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时期,学生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学习能力.学习基础都在此时形成,所以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本文我就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运算基本能力培养浅谈一下 ...

  • 如何进行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授人以渔,而非授人以鱼,为学生将来的学习奠 ...

  • 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是小学阶段基础知识类科目,数学学习具有抽象性的特点.针对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要求转变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方式,要重视以学生为主体,突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善用创新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 ...

  • 浅谈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方法

                             大侯小学  马淑红 新课改使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已经有几年了,在这几年中有些老师一直针对新课改教材中应用题部分的改动有些意见.新课改之前,有的老师认 ...

  • 论小学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和规律的一种间接的.概括的反映过程.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实施素质教育开发学生智能,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措施.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 ...

  • 浅谈小学数学翻转课堂课前测评原则 参考论文

    教师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设置测评能起到很好的激励.监控作用.通过测评,学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教师也能发现学生的疑点难点.通过师生的努力,不断弥补不足,完善学生的学习,才是测评的真正目的.因此,教师应针 ...

  • 杨理:例谈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人:胡阳新

    发<比较教育研究>21年1月刊 湖北省恩施市芭蕉侗族乡中心小学   杨理    邮编:445033 [摘要]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数学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