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为何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
艺述史官方原创
大家身边现在还有用简化字的人吗?大家知道什么是简化字吗?比如把鸡蛋的“蛋”写成元旦的“旦”,我们现在看啊,这是错别字,其实这些字是七十年代汉字第二次简化的历史遗留问题,从古代到我们现在使用的简体字,汉字经历了大大小小的风波,甚至差点拉丁化,变成一堆字母,鲁迅先生为这事放狠话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其实鲁迅先生的爱国之心是毋庸置疑的,他说“汉字不灭,中华必亡”要放在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首先那时候用的还是繁体字,读写都比较复杂,而且当时的教育成本极其昂贵,这些学者呢他们认为“汉字的复杂性”阻碍了国家发展,它不利于普及,不利于全民扫盲。
你看,赞成汉字拉丁化的这些大佬:鲁迅,胡适、北大校长蔡元培、革命家瞿秋白,各个都是名头响当当的人物。你可能觉得还挺纳闷的,我们现在看起来挺荒诞的一件事,为什么得到这么多学者的支持?当然,要放在特定的时代背景去看。那时啊,全国各个社会阶层都在寻找我们落后的原因,力图改变,有人找错了方向,将问题归结于汉字。于是他们就想出了这么一条,将汉字拉丁化字母化的出路。
这事是怎么打住的呢?有这么一种说法,是赵元任先生的一篇文章起了作用。
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啊,名字叫《施氏食狮史》,全篇94个字,读音都是shi,只是音调不同,读起来像绕口令我就不念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一看。赵元任先生呢,确实是位语言天才,但事实是,这事是个误传,其实赵元任本人也是支持废除汉字的,媒体和社会都曲解了他的意思。
拉丁化之所以没有推行下去,并不是一人之力决定的,还是因为它有很多弊端,不便实行。我们随便举个例子,比如方言。我国地大物博,方言差异非常大,但用文字写出来,大部分还是能看懂的,可你设想一下,如果把方言的读音用拼音写出来,是不是外地人就读不懂了呢?所以这个计划最终就是胎死腹中。
那么汉字经过了简体化和白话文这些转变,变得容易普及和推广,还保留了我们中华文化的特色,鲁迅先生这句“汉字不灭,中华必亡”呢,现在看是有一些偏颇了。不知道大家是怎么想的,就我而言,我还是非常喜欢我国的方块字,历史悠久、意蕴悠长,非常美。你怎么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