潭柘寺的由来究竟是和一块毯子有关还是和水潭有关?

潭柘寺,北京最大的皇家寺院,始建于西晋,初名嘉福寺,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唐代改名为龙泉寺,金代易名大万寿寺,明代复称嘉福寺,清康熙三十一年改称岫云寺。由于当地老百姓对其中几个字不熟悉而且觉得拗口,因此还是习惯唤其寺为潭柘寺。这是因为乾隆皇帝曾为其题诗,寺前有许多柘树,因此老百姓都尊称此寺为“潭柘寺”。

在民间,有关潭柘寺的由来有很多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很久以前有位僧人来到里十三,那时该地区还叫里十三,因有十三个村。僧人找到该地区亭长,说是想在此建个寺庙。亭长问僧人需要多大一块地方,僧人说也就毯子遮住阴凉儿这么大地方。亭长心想这毯子才能遮住多大阴凉啊,于是就点头同意了。

僧人把一块毯子扔到半空中,没想到这块毯子遮住阴凉儿的面积还真不小,现在的九座山峰、整个寺院、东西观音洞、龙潭以及潭柘寺公园周边的各个树林都在毯子下面的阴凉里,亭长说出的话也不好反悔了。因为这个寺是在毯子遮住的阴凉儿里建的,因此就唤作“毯遮寺”,时间长了慢慢的又被后人给唤作“潭柘寺”了。

潭柘寺最初叫嘉福寺,直到唐朝武则天时期,一位华严法师,为了传法布道,看中了嘉福寺一带,在幽州都督张仁愿的帮助下准备扩建寺庙。

可是这地儿本身有地主,一位姓姜,一位姓刘。这地主的性格咱都知道,用北京话说,那叫大衣柜没把儿——抠门啊!

这俩人就找辙说地皮紧张,其实是不舍得给。

于是华严法师便拿出了一块打坐用的毯子,说“不敢多要,只求这一毯之地就可以了。”

两位地主一看,放心了,心想一块毯子能有多大地方啊,不如送个人情,索性就答应了。

谁承想,这华严法师把毯子往天上一扔,毯子越变越大,眼看盖住了好几座山头,吓得俩地主赶紧央求,“大法师您可收了神通吧!”

毯子一落地,遮住的地方就归了华严和尚了,寺庙建成之后大伙都管这儿叫“毯遮寺”,后来因为当地人有口音,就念成了“潭柘寺”。

还有一种传说是,潭柘寺是按照后天八卦方点阵图建造的,上乘天地造化之理,下合物我协调之功。相传,千年前某个夜晚幽州都督正在休息,忽闻外面传来和尚念经的声音。

连续出现两晚之后,都督就差遣手下前去打探,发现是一位僧人。其诵经声竟能传至数十里之外,都督暗自称奇,便遣手下去请僧人一叙。

僧人法号华严,都督敬仰华严和尚法力高深,便问他有何需求,华严答曰:想在京西宝珠峰下立寺敬佛。都督应了,给他开具了占地文书。

华严回峰下讲经,峰前有一大水潭,名曰青龙潭,青龙潭内有一老龙,每逢华严讲经时皆在潭内聆听,得闻华严想在此地修寺礼佛,看上了青龙潭,老龙感于华严点化之功,是夜便带着湖水腾空而且,留下了一大片空地,在此基础上建造了潭柘寺的雏形,这就是潭柘寺的来历。

也不知道哪种传说更可信,但是明代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拨款,或由太监捐资对潭柘寺进行了多次整修和扩建,使潭柘寺确立了今天的格局。

(责编:李兆年)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