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向南丨采桑葚
偶尔躲开城市的喧嚣,到乡下去,去寻找一丝丝童年的印记,去寻找乡野的幽静,不失为一种休闲的好方法。
同事老家在溧阳乡下,说了几次可以去采桑葚,于是,我便落实人员、车辆,于周日驱车前往溧阳。三辆车,大人小孩十几个人,赶了个早,于高架桥延政路出口汇齐,再一同前往目的地——溧阳联谊村。
快到目的地时,经过一个镇子叫茶亭。我们在茶亭镇农贸市场走了一圈,想买点东西。这里的商品和气氛与城里的市场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里不光卖菜,还卖蔬菜种子和秧苗,种子多是附有照片的塑料袋包装的,育苗从一尺多长的红薯秧,到几寸高的辣椒秧、西红柿秧、茄子秧、扁豆秧,可以说是琳琅满目;其次,这里有一些城里很少见的土特产,如煮过的野山笋,泡过的乌米,最奇特的是居然还有新鲜的乌米草卖;这里还有城里难得一见的各种小农具卖。
我们买了点东西就穿过镇子,驶进狭窄的乡村小路。最后的几百米道路是极窄的沙土路,路的一边是茂密的桑树林,枝条能够撩上车窗,另一边是农田的排水沟,连个坚固的沟沿都没有。小路只能容下一辆通过,要是有辆自行车,也得让到路外去,等汽车通过后才能回到路上。
同事回到老家,与亲人相见寒暄,稍做停留后,就带着十几个大人孩子,拿上篮子,到村外的桑林去采桑葚。大人们一路上说的都是跟桑葚有关的儿时经历趣事。
桑林实际上是以前的桑田,总共有上百亩。应该是不养蚕了,桑田缺少打理,有些长成了灌木丛,有些是近几年才种的,还能看出桑田的模样。桑葚很多,有些已经熟透,稍一碰枝条,就有簌簌落地的了。地上也满是掉落的桑葚。我们各自在桑枝上选摘桑葚放进篮子,还时不时地把桑葚放进嘴里,边品尝边采摘,有说有笑,不一会儿,就都见不到人了。只听你呼我唤,此应彼答,一句说这里多,一声喊那里好,忽而问在哪儿呢,忽而喊采多少了,好不热闹。太阳晒,蚊虫叮,荆棘刺,似乎好久没有受过这种罪了。约摸一个多小时过去了,孩子们早没了耐心,于是我们照例有呼有应地出了桑林。大家彼此看看,每个人手都是紫黑的,嘴也是紫黑的。每个篮子里都有不少收成,每个人脸上都有许多笑容。大家一路说,一路笑,一路吃,还不时用手机拍照,不一会儿,就回到村里,结束了上午的活动。
朋友带的两岁男孩很快成为镜头焦点,只见他蹲在地上,守着一篮子桑葚,一刻不停地往嘴里送,两只手是黑黑的,脸是花的,对别人的呼喊、引逗几乎没什么反应,只是偶尔把脸抬起,看看对着他的几个镜头,现出萌萌的样子,引的人哄堂大笑,然后又埋头吃起来。
午饭后,大家似乎都没了继续采桑葚的热情,各自把兴趣转向自己喜欢的东西,转眼就太阳偏西了。这时,村上一个老婆婆采了桑葚回来,她是午饭后去的,两个小时采了十好几斤,我们不得不佩服,因为我们上午最多的也不过采了三五斤而已。老人采了桑葚,5元钱一斤卖掉。
这个地处山区的村子,离城里有10公里,现在村上的年轻人越来越少,很多事没人去做了,蚕不养了,桑田抛荒了,连桑葚都没人采了,采了也没人去卖了。偶尔有人上门来收,才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婆婆出村去采桑葚,然后卖给上门收购的贩子。采桑葚,渐渐成为一个记忆,大人们对童年的记忆,孩子们今后时候的一个记忆。
作 者 简 介
李向南,江苏常州教师,偶尔为学校作个报道,闲暇玩玩文字,未曾正式文学投稿。经老同学怂恿来此献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