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什么 | 小一大书悦读会的一月书

陈近南的#一月书#
在飞机上翻完了《装腔指南》,这是一本写知识分子的人物传记,但很开脑洞,用线索把名人们安排在一起——就像用“青楼女子”把福楼拜、波德莱尔和歌德串连起来一样——环环相扣。读到最后发现:最后一个故事与第一个故事的主人公,恰好是夫妻……想要在朋友圈有文化吗?可以一读。共同抗“疫”!
王倩的#2020|一月书# 
一、重读两本“字书”:
1.《汉字王国》 ——借助一位老外的视角,透过“汉字字符”,读懂“中国文化的意蕴”,以及“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与生活美学”,反思作为一个中国人,又该如何从“心”——亲近汉字,爱上英文 ,重塑“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2.《字里藏医》 ——既然“文字原是有巫术作用的”(参见朱自清先生《经典常谈》之《说文解字第一》),“言辞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语出弗洛伊德),“只有巫才有资格做毉生”(语出徐文兵大夫)……那么,作为意欲拥有“全球视野”的每一个中国人,快快“让心回·HOME|家·”——让我们一起矢志不渝地,共同培植“中华文明·希望|HOPE·之根”吧!
二、微信读书两本
3.《生活是很好玩的》(汪曾祺) ——活着,就还得做一点事……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汪曾祺先生的话)
4.《就只知道吃》(梁实秋) ——懂中国,更懂生活,过好一个个“小日子” 三、一本纸质版新书
5.《创新化生存》(王可越) #一句话阅读心得# ——若想成为善于“创造”的“牛人”,你得习惯抓紧时间“反刍·反思” ruminate:反刍,反思 dominate:支配,占有优势 nominate:提名,任命 terminate:终结 determinate:限定的,确定的 minute:分·分钟
宛楠的一月书 
《宇宙》地球是宇宙中的一粒微尘,在这微尘之上,却有着理性,人文,宗教以及更加渺小却延续了四万代不断去探索我是谁,我来自何方,我要到何处去的人类为代表的全部地球生命。我们的生存义务并不只属于我们自己,而是属于整个宇宙,我们的生存之地。本书原著于上世纪80年代,几乎与我同龄,作为一本科普读物,其中知识对我一个天文和物理爱好者而言,可以说都已经存储在脑中,但是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在于传播知识,我被其所感动的,更多是作者体现的科学属于全人类的宏大世界观,在解读宇宙的使命前,人类个体,种族,国家间的冲突,似乎并不那么重要。
肖悦的#一月书#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跨年读完了《霍乱时期的爱情》。小说讲的是三个人的故事,一个女主,两个男主,莎氏戏剧结构,三人独立成篇。男主一个是初恋,一个是丈夫,初恋等了女主半个多世纪后如愿和女主共度余生。故事套路好像现代偶像剧的前身,只因剧情的跌宕起伏、时间的淘沙磨炼,再加上马尔克斯前后回旋的叙述角度及十九、二十世纪之交南美洲的历史背景,成为读者们心中公认的写尽人间所有爱情的传奇。
马尔克斯叙事的特别在于他把时间、生死、孤独、欲望、恐惧这些亘古不变的常量杂糅其中,让人看的百肠纠结,奇幻诡谲,不可思议,最后又震撼般地给了个浪漫主义式的结尾。
三个人的目的都得到了满足,乌尔比诺医生选了个能妥善打理其上流社会家族事务的好妻子,风光度过了一生;费尔明娜如愿实现父亲期待的阶层跃升,傲娇地做了贵妇人,顺利完成了婚姻任务,临老又在初恋那里体会到了爱的自由;弗洛伦蒂诺等到了一生所念,等待的过程里也没闲着,622个情人,竟没被讨一个风流债。
看似圆满的结尾却有一种远离人间烟火的虚无。弗洛伦蒂诺的初次是在轮船上被夺走的,其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与费尔明娜的结合也在船上,之后余生也可能都在船上。《海上钢琴师》中的1900也是以船为始,以船为终,会否受到马尔克斯的启发?
所以爱情是什么,心动?激情?迷恋?厮守?思念?好像每一个标签都对,每一个标签又都不尽然,就像水没有特定的形状。人生都无法被定义,何况爱情;人生都是虚无的,何况爱情。因为爱情在每个人那里呈现的情形都是不一样的。而爱的范围显然远远大于爱情,所以在一起磕磕绊绊地幸福生活了半个世纪后,乌尔比诺临终最后一句是对妻子的告白;因为一个信念,通过淫乱表达“生命力”的弗洛伦蒂诺耐心地等待了五十三年七个月零十一天;因为内心缺失的慰藉,暮年的费尔明娜最终接受了老练的弗洛伦蒂诺。也许,爱情产生于孤独。爱情也是孤独。
马向前的#一月书#
《礼记》是一部儒家论礼为主的论文汇编。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我一直困惑,在生活中遇到种种情况,怎样言行才是合于正道的,看到《礼记》才明白:这不就是自己多年以来想要学习的吗。古之圣贤不能复生,但他们的言行教化却被以多种方式记录了下来,你我青年人,当好好学习,修身践言,义不容辞。现摘录《礼记·曲礼上》部分内容。
1.敖(傲)不可长,欲不可从(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
2.行修言道,礼之质也。(言行皆合于道,是礼的本质。)
3.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胆怯困惑)。
4.凡为人子之礼,冬温而夏凊,昏定而晨省,在丑夷不争。(不与同辈众人争斗)
5.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所游必有常,所习必有业。
6.听于无声,视于无形。(指能在父母指使之前揣知他们的心意。)
7.长者赐,少者、贱者不敢辞。
李辉的#一月书#
《见识》、《吃掉那只青蛙》:[爱心]《见识》核心收获:
1.缺乏见识、缺乏爱、缺乏规矩,是比缺钱更可怕的事情。
2.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
3.人生需要做减法,学会舍弃!
4.拒绝伪工作者,提高效率!OKR目标管理法值得研究。
5.学会好好说话,通过讲话交流想法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能否成功。
6.树立理性的投资观,金钱观不仅会对人的事业产生影响,也会决定人的幸福。
7.时间是朋友,而时机不是。耐心是成功的第一要素。
8.阅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不仅可以通过文字获得信息,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爱心]
《吃掉那只青蛙》核心收获:
1.明确目标:确定自己究竟想要什么,目标清晰至关重要,在每天开始工作之前,把目标全部写下来。
2.考虑效果:最重要的、优先级最高的事情是那些将对你以后的生活和工作产生最重要影响的事情,无论其影响是正面还是负面你应当最优先处理这些事情。
3.创造性拖延练习:既然你没有时间去安排所有的事情,就必须学会推迟处理那些没有什么意义的工作,从而腾出时间来处理那些少数的重要的工作。
4.聚焦关键结果领域:要想圆满的完成自己的工作,你必须具备哪些能力和技能?找出答案然后日益精,进解决上述问题。
5.做好充分准备再行动:开始工作前,先把一切都准备就绪,包括所需要的资料,信息,工具,材料,以及需要的数据,然后,就可以全身心的工作了。
6.升级核心技能:在自己的关键领域内知识越全面,技能越娴熟,你动手就越快,任务完成的就越早。
7.自我设定压力目标:假设你即将离开所在的城市外出一个月,离开之前必须要把重要的工作都处理完。
8.集中注意力:停止不断地打扰和分心,影响你正在完成的最重要的工作。
9.创造整块的时间:为自己安排一份日程表,然后留出大块的时间来处理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情。
晓一的#一月书#
读18本五色图书,今年在读书数量上有所控制,每个月15本左右。重读的书有:1.《小王子》;2.《奇特的一生》;3.《道德经》;4.《谁动了我的奶酪》;5.《专业化生存》;6.《影响力》。新读的:1.《非诚勿扰》;2.《梵高画传》;3.《刻意练习》;4.《学习的本质》;5.《怪诞行为学6》;6.《时间的秩序》;7.《当我谈书时我唱些什么》;8.《人间值得》;9.《专注力》;10.《精益创业》;11.《什么是战略》;12.《草莓人生》。计划要在豆瓣上进行更新,明天更新1月的,希望可以坚持下去。
另外翻了一下《病毒星球》和《挪威的森林》,看了一部分,还没有看完。我想重点分享三本书给大家。一本是《什么是战略》,作者是《定位》的作者,我们要做事儿,但比正确地做事更重要的是做正确的事儿,这就是人生的战略;一本是《谁动了我的奶酪》,变化无处不在,我们谁能在1月初的时候想到有今天的情况呢?迅速适应可以使我们占得先机,过得从容;一本是《草莓人生》,很被封面的宣传语打动:人生有一万种可能,我不想活成干巴巴的一种样子!与大家共勉。
蓝心的#一月书#
读完10本 1.丰子恺《此生多珍重》;2.福莱特《圣殿春秋1》;3.福莱特《圣殿春秋2》;4.福莱特《圣殿春秋3》;5.蒋勋《无关岁月》;6.袁国辉《企业财务风险规避指南》;7.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8.亚历山大·沃克《奥黛丽·赫本传》;9.李银河《我们都是宇宙的微尘》;10.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一如2019年,所有读过的书都做了摘抄笔记,把那些自己觉得经典的、长知识的片段,以“图片+文字”的形式发在朋友圈里。重点推荐三本:
1.亚历山大·沃克《奥黛丽·赫本传》 读过一些人物传记,这一本是让我觉得最有温度的。从奥黛丽的身上,我看到了或许是每一个普通人都会经历的一生——为童年的经历寻求心灵的救赎,以及,童年时所遵循的规则、所养成的品行会对整个人生产生多么巨大的持续的影响。她的婚姻,她对孩子的喜爱,她对工作的态度,她对公益的热情,无一不反射出童年经历的巨大影响。
2.阿尔文·托夫勒《未来的冲击》 这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心灵震撼的书,如果能站在未来看现在,那我们是不是可以活得更洒脱、更精进、更明白努力的方向?至少对我来说,是的。当未来以一种迅猛的、可能完全陌生的方式来到我们面前,我们是否是那个已经尽可能做好准备的人?当我们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社会上最年轻最有朝气的那些人的喜好与行为,有没有必要反思一下,其实是因为我们已经渐渐跟不上这个时代的节奏?值得一提的是,全书的最后一句话是,教育必须转变为面向未来。
3.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 读这本书的直接原因是眼下正在肆虐的病毒,而读完后,所收获的却不仅仅是这一小点。简单来说,如果你的眼界足够宽广、思维足够活跃、好奇心足够强大、对各类学科知识足够融会贯通,那么,这本书很适合你。反观自己,还差得远,不管是知识储备还是心智储备。读书的路还长,我会继续。以上,与各位共勉。
红V5的#一月书#
《痛点:挖掘小数据满足用户需求》马丁·林斯特龙
《自控力》凯利·麦格尼格
《枪炮、病菌和钢铁》贾雷德·戴蒙德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古斯塔夫·勒庞
一句话总结一本书:
1.《痛点》 盯着一个点搜集大数据好似瞎子摸象,不如逮住一只象摸个遍的小数据更能接近真像。
2.《自控力》 多巴胺控制人去追求行为而不是真正的目的,意志力控制的是注意力、情绪和欲望。
3.《枪炮病菌》 换位思考,比如病菌的目的并不是杀死人(对它没好处)而是种族繁衍(对它有好处),所以病菌的进化方向是杀伤力变弱传染性变强。(肺炎肆虐的时候看这个太有感触了)
4.《乌合之众》 提出分析诠释和解答亚里士多德的问题:一个暴君我们可以推翻,遍地的暴民我们该怎么办?
成言的#一月书#
《午夜十字路口梦见弗洛伊德》 本书是杨照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导读,主题是“人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是谁?”。弗洛伊德建构了精神分析系统的开端,依据也正是这本代表作。据说第一版只卖出几百本,不仅因为难读,更因他的理论在当时是开创性的,并不被人理解和接受,随着20世纪自我意识的发展,这本书才流行起来。
即便在精神病学和心理学备受重视的当今,《梦的解析》也是一本相对晦涩的书,如果不是专业领域从业者或对弗洛伊德理论感兴趣,或许很难读懂和读完。杨照这本书是一个很好的工具,类似于科普工作者,从历史背景、文本内容进行剖析,比较通俗易懂,中间又大量穿插自己的观点,解读也相对客观,指出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局限和偏颇,提供了一个不错的阅读视角。
其中在《精神经济学》一章,杨照认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逻辑是经济、经济体系和经济学,并引入力学理论,提出一个有趣的观点“精神能量”,即人的精神应该有适当的分配,将太多能量集中在一点上很容易产生精神疾病。所以,无论时间分配还是精力分配,达到平衡方为最佳。
据说弗洛伊德在书中引用的精神分析案例,有一些来自他身边的亲朋好友,甚至一个密友出轨的事儿也被他作为研究对象写在了书中。也因此种种,其传记资料对弗洛伊德的风评并不大好。不免联想,认识精神心理专业的朋友固然会近水楼台,有难题能立马被专业分析和指导,但如果他再是个写书的作家,就可能有被昭告天下对号入座的风险咯,哈哈。
李顺的#一月书#
读完8本,心灵励志类
1.朗达拜恩《秘密》:格外特别的一本书,基于完全唯心的、没有任何理论依据的方式讲述了吸引力法则。但是魔力即在于此,与所有宗教和信仰类似,我们做任何事首先的信,然后实现的希望(接近神性)就更大。而且,书里尤为强调了乐观的意义,乐观会吸引到所有正面的能量,反之,悲观只能吸引到负面的事情发生。所以,建设总比摧毁更有意义。
2.希阿荣博堪布《透过佛法看世界》:通过问答的方式,回答了很多基础的佛学问题,很多使人豁然开朗。这本书可以使不太了解佛学的人体验到学佛的人是如何思考问题,思考人生的。
虚构小说类
1.余华《第七天》:余华评价最低的一本书,读后也感觉不值得一读,充满了做作的想象和平淡无奇的细节。但是书就在于此,好书坏书都会有收获,可以知道什么样的小说是失败的,为什么会失败。
2.毛姆《赴宴之前》:毛姆的书都非常有趣,每篇小说都有一个出乎意料的结尾,同时会在较长的人生跨度上来描绘人的变化,给予人道德和精神训戒。但是读一遍就足够了。
3.格非《月落荒寺》:非常精彩的小说,强烈推荐。和《隐身衣》配合阅读,会体验到数学般的精准的小说结构和细节,堪称当代中国小说的典范之作。
4.阿乙《情史失踪者》:阿乙的小说语言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从简洁到繁复无比,仔细分析,故事其实都比较简单,但是他赋予了人以深度,所以并不难读。只是语言过于夸张,用力过猛,略微做作。
非虚构纪实类
1.残雪《残雪文学回忆录》:极其诚恳地讲述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和文学之间的关系。她认为自己的人生一无是处,人格也有很多缺陷,读来确实如此。但是她确实是真正的作家,这本书仔细讲述了她是如何创作的,故事和语言仿佛自己从她的脑海中流出来。我想任何领域的人都可以借鉴到创作的真谛。一切创作必须是从自己的灵魂最深处走出来,否则总会做作而有所欠缺。
2.钱志龙《鲑去来》:钱校长详尽地描述了自己的漫长美国留学经历,在异域获得成功,难上加难。凡是在北美生活过的人,都会对钱博士展现出的自信,魅力和人格力量所感染,并且为他的成就感到骄傲。非常值得品味的一本自传书。
莞尔的#一月书#
读完五本
1.《布里格手记》:印象最深的是一百多年前塞纳河中的一无名女尸,如今心肺复苏训练模具“复苏安妮”,仍在沿用她的脸型。这个脸型包含了死亡,无名,偶然,时间,流传,永恒。里尔克写到她的时候,文字颤动了书页。
2.《二手时间》:书页六百张,一翻开便风暴骤起,万千文字如碎砖瓦砾一般,劈头盖脑砸来,惊恐,颤栗,令人几乎难以透气。很少遇到像《二手时间》这样的书,拿起来便放不下,仿佛翱翔在俄罗斯那片苍茫大地的上空。
3.《被占的宅子》:在科塔萨尔笔下,世界宛如一张折纸展开,内里的一重重奇遇让人目眩神迷。噩梦般的气息侵入老宅,居住其中的两人步步撤退,终于彻底逃离;乘电梯上二楼时,突然感觉要吐出一只兔子;遇见一个生活轨迹与自己酷似的男孩,由此窥见无尽轮回的一角。可我却硬着头皮读完,因此被爱阅读的朋友嘲笑。
4.《卡拉马佐夫兄弟》上下集。陀思妥耶夫斯基展现了一个巨匠的本质,他在一个故事里套上另一个故事,一种情节里套上另一种情节,一个性格中暗藏另一种性格,仿佛在编织一条条盘根错节的导火索,蓄意安排,曲折绵长,四个兄弟就像四根火苗,如四朵幽暗的异火,沿着他铺设的导火索突突地奔走,文字在纸上燃烧,他们在奔赴死亡的歌谣。一边读一边胸中燃着一把火,一路烧到书尾。经典之作!
5.《耶路撒冷三千年》。由于曾经踏上耶路撒冷这块土地,对这本情有独钟。耶路撒冷曾被视为世界的中心,是基督教、犹太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西蒙·蒙蒂菲奥里依年代顺序,以三大宗教围绕“圣城”的角逐,讲述了它的的前世。对西方文化感兴趣的书友,一般很难绕开这本书。推荐一读!
思明的一月书
刘慈欣《超新星纪元》 ……超新星爆发了,冲击波使得地球的成年人会在3日内死去,各国开始把国家交给13岁以下的孩子,并用游戏的方式,选拔出未来的国家领导人。一场含义复杂的游戏在几个中国孩子间进行,微型国家的组建、发展、结盟和战斗,也预示着未来的中国…… 一个畅快度不亚于三体的刘慈欣科幻短篇,强烈推荐,超好看 。《超新星纪元》是红色的,它有关一个孩子主导的未来地球事业。
戊然1月的书 
1.《最后一课—都德短篇小说集》都德 只要稍微在网上查些普法战争的资料就不难发现都德的小说未必与历史相符,甚至有人说他是“颠倒黑白”,但是,对“黑白”的探索不恰恰是作家的特权?作家的工作就是要把世界还给个人,再通过故事重塑个人与世界的联系。而任何历史事件一旦具象到个体身上,黑白总会变得模糊而特异。
2.《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陈平原 不论作者承认与否,文学都受社会活动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表达内容上而且会改变具体的表达方式。叙述顺序、叙述视角、叙述结构,过程比结果更有意义,形式也许比内容更接近真实。文字生而自由,表达却永在枷锁之中。
3.《俄罗斯文学简史》任光宣 在亚洲俄罗斯属于欧洲;在欧洲俄罗斯属于亚洲;在俄罗斯,俄罗斯属于俄罗斯。今年要系统地读一点儿俄罗斯文学作品。
4.《悉达多》黑塞 悉达多当然就是乔达摩,但悉达多又不是乔达摩,或者说,歌文达、摆渡人、商人、赌徒、儿子、父亲,每一个都是乔达摩,每一个都是悉达多,每一个都是不同阶段的佛陀。要么世上没有佛,要么人人都是佛。“我”即众生,众生即“我”。
5.《烟火》王松 《人民文学》2020年第1期中的长篇。作者用了类似于话本的叙述手法。主人公不提供叙述视角,而是串场、是题眼,除去头尾,中间71章,每章都有自己的主角,但相互独立的章节之间又暗藏细节相连。细节相连并不难,难的是“可连可不连”,连起来读荡气回肠,不连起来看,每一章短小精悍、五脏俱全。美中不足,故事和人物设定略少新意。
6.《君王论》马基雅维利 500年前的书却已经可以刺穿权力的表皮探究内部跳动的血肉:君主、贵族、平民的制衡是国家稳定的基础;权力只服从权力本身,权力者只追求权力本身;“让百姓忘记父亲的遗产比让他们忘记父亲要难得多”…很多观点到今天仍然适用、实用。指望1532年出版的书可以彻底探究权力的本质自然不现实,但是君主确确实实得被马基雅维利变成了一种职业、一件工作。同年的中国,“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的“圣人”阳明先生刚刚过世三年。
7.《神逻辑》阿里·阿莫萨维 把生活中常见的逻辑错误画成漫画寓教于乐的想法还是挺好的,但实际读起来有点儿鸡肋,图片不够有趣而关于逻辑错误的分析又不够透彻。书里送了很多不错的小卡片,可以做书签
8.《失去象征的世界—诗歌、经验与修辞》耿占春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语言的动机、基础、结果。法律、新闻、沟通、科学、文学的载体都是语言,但文学和其它的语言方式不太一样,大多情况下,人们对语言的要求是准确、除昧,但文学恰恰需要探索语言的多义性,尝试复昧。文学的复昧不是故弄玄虚而是将语言在个体经验与社会共识间拉扯,寻求思维更广阔的可能性。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在神学式微的时代,我们只剩下文学。
9.《恶之花》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打破了语言意象与生理感观的天然联系,从此诅咒、恶鬼、墓穴、残肢有了新的含义,从此尸体可以变得可爱,脓汁亦能够清馨,从此象征由生理飞升到精神。见恶为恶,因心中有恶 见恶为花,因心中有花 我爱你,不因为你是谁, 而因为我觉得你是谁。
10.《谁来决定我们是谁》葛剑雄等 从时间线上看,任何民族的现在都由过去定义;从空间环境上看,任何民族都存在于地缘之中,都有“自我认可”和“他人认可”的双重身份;从内外关系上看,民族的核心价值来自自身,而凝聚民族力量却常常来自外界。“民”是绝对的,“民族”是在时空中相对的。
11.《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潘光旦 以明恩溥的《中国人的特性》为切入点分析中国国民特性。少了学术论文的严谨,多了几分时代背景的局限,读起来更像是民国时期的科普文,但其中观点却未必是错。个体可能遇到任何偶然事件,群体遭遇的任何偶然都是必然。
杨扬一月的书
1.《巨浪下的小学》(英国,劳埃德) 一位长居日本的英国记者的采访手记。十几年前的日本海啸中,一群小学生由于校方指挥的失误,葬身于这次灾难中。孩子们的家长为此同校方展开了长达数年的责任追究。阅读时候既感慨日本人性格中的认真,又惊异于他们对于所谓集体主义的那种推崇、
2.《我身在历史何处》(塞尔维亚 库斯图里卡) 读这本书是源于“人物”周刊记者采访导演田壮壮时候的推荐,导演库斯图里卡应该是所谓当年南斯拉夫的“官二代”,在《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出演过一个刚出镜就牺牲的游记队员,但对于他的导演作品却没有任何了解。作者回述了他走上电影之路之初的经历,通篇更是对于南斯拉夫解体后失去故国的怅惘。“人生来就会遗忘。随着时间的流逝,遗忘逐渐成了人类的一项基本艺术。人总有些思绪是受激情支配的,倘若遗忘这个君王不能弱化这些思绪,不能让它们恢复理智或是变得井井有条,那我们的大脑可能就只是一个简单的集装箱了。
如果没有遗忘,我们还能睁开眼迎接新的一天吗?乌云尚且能遮住太阳,如果遗忘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掩盖我们生活中的不幸,我们只得将苦痛看作灵魂无休止的流露,若事情真是这样的话将会发生什么呢?要想活下去也许是不可能的了。至于那些巨大的欢乐亦是如此。如果遗忘不能将快乐麻痹,我们最终会变成疯子。正是遗忘减轻了失去爱人的痛苦。”
3.《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 塔拉 韦斯特弗) 书名据说是来源于《圣经》中的一句箴言,但读完全书,原著的书名"educated"仿佛更贴切。作者讲述了她挣脱原生家庭,最终成为一位历史博士的故事。与以往读到的关于美国文学作品不同,作者的家庭生活太出乎想象,但作者的文笔以及她的经历又太过神奇。
角木蛟的一月书
《四书》从去年开始第一次系统地读四书,也算是补课。去年读完了《大学》和《中庸》,今年计划读《论语》和《孟子》。最近每一两天读《论语》的一篇:陈晓芬、徐儒宗译注版的《论语、大学、中庸》和蒋伯潜的《四书新解》对照着读,前者注释详实,作为主力读本,后者见解精当,作为辅助读本。总体感觉儒家的学说还是很系统的,充满了智慧,以“仁”和“礼”为核心,以中庸之道为原则,谋求建立一个尊守秩序、崇尚权威、善良而美好的金字塔型的等级社会,在这个社会中君臣父子遵守礼制,各司其职,表现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美德。
这是个理想的社会模型,具有很好的道德感召力,特别适合作为庞大农业帝国的治国指导思想和文官、士人阶层的核心价值观,但在具体操作执行层面尚有不足,需要法家的补充。实质上自汉朝以来各朝代基本上都是外儒内法,“以霸王道杂之”,这已经成为中华政治文明的标准模式,被历史证明是可行的,有效的。另外,我感觉这种儒家思想是静态的,稳定的,特别适合以农业为基础的文明,但却不适合以工商业为基础的文明,从根本上也不适合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后者的标配是自由、民主、平等、法制的人文主义思想理念。
汪曾祺的《逝水》和《独坐小品》从去年开始读汪曾祺全集,这是最后两本随笔。作为放松心情的读物,这两本随笔挺好的。汪以短篇小说和散文随笔见长。他作为沈从文的弟子,继承了沈的衣钵,文风质朴,实而不华,同时又能在现实主义的基础上吸纳现代主义的技巧。汪为人恬淡大度,随遇而安,比较佛系,当然他自己认为自己更多地遵循着儒家的思想,我想他说的应该是最原初的孔子、孟子的思想,而不是宋明理学。
纪德的《窄门》柏拉图式的爱情是两个人的超我在恋爱。因为是超我,所以这种爱情是完美的,也是虚幻的;因为完美而虚幻,所以不能让现实中的自我介入;为了不让现实中的自我介入,必须不断逃避,直到死去。《窄门》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托妮·莫里森的《宠儿》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为被侮辱和被损害的黑人奴隶发出了血泪控诉。多角色、多人称叙述,正序倒叙插叙混合,冷静的陈述夹杂着癫狂的呓语,最终表现出的是黑奴们被残酷奴役的真相。看这部小说如同在用一堆玻璃碎片拼出一面残缺的镜子,最后在其中看到的是伤痕累累的黑奴们扭曲变形的映像。
《残雪文学回忆录》,《残雪文学观》残雪是始终坚持西方现代主义的先锋作家,在国内很边缘化,但在西方有较大的影响。这两部是她的文学批评论著,从中可以看出残雪认为文学有唯一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统一审美标准,她认为自己所从事的是纯文学中最高级、最有深度的写作,着力于描述人类深层次的灵魂斗争和内在的精神世界。
她对自己的写作能力和作品都评价极高,而对国内其他作家和作品则持强烈的批判态度。残雪认为他们江郎才尽,没有创新,自甘堕落,滑入传统的泥淖,醉心于功名利禄,打压新人,把国内文坛搞成一潭死水。对于唯一的统一审美标准这一点我是反对的,而对于她的作品以及批评,我难以置评,还是先看看她的小说吧。
檀越:这个宅在家里的假期,让我更深刻理解了,真正的休闲是忙里偷闲,从没有这么想上班!不过好处还是有的,把那些尘封的书看了一些。《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哲学》我隆重推荐,依照我蜕化的阅读能力,读起来略感吃力,里面有些哲学化的思考,需要精读。书中梳理了,人们对工作的认识和态度,我们对知识的追求最初是为了摆脱身体的劳顿,想成为知识分子,而实际上大多数人成为了知识工人,不但身体的劳顿没有减轻,还丧失了对世界的感知和理解。这本书提出了自己的一个解决方案,以便重新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那就是成为一名手工业者,作者结合自己的心路历程,通过哲学化的思考,帮助我们找回生活,工作的真正意义。难度系数6,值得推荐。
通过这本书的启发,我决定跟我一个做广告宣传,门头的朋友当个帮工,利用空闲时间(倒休时),学会他那些东西。2020的第一个目标。
伊朵尔的#一月书#《成为我自己》
一个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一个团体心理治疗的开拓者,一个位列全美第一梯队的精神病治疗领域专科医生,一个将每本心理治疗教材写成畅销书的小说家,一个特别会讲故事的人,在其85岁时回顾自己的一生,写下生命中也许是最后的一本书。他对一生的总结不是成为了更好的自己,而是更好的成为了自己。他是我很喜欢的作家欧文·亚隆。
从阅读欧文·亚隆的第一本诊疗记录式著作《日益亲近》、到心理学&哲学小说《当尼采哭泣》、探讨存在与死亡的《直视骄阳》、专业指导心理咨询师的《给心理治疗师的礼物》再到坦诚剖析心理治疗师内心世界的《诊疗椅上的谎言》以及自传式小说体的《妈妈及生命的意义》,每一本既有小说的精彩,又有心理治疗的专业和深刻。在他的书中,看不到人生导师式帮助病患解决问题的治疗师,而是平视病患的朋友,其对心理治疗师内心的袒露,让患者和读者看到专业治疗师的痛点甚至是其自身都难以逾越的内心障碍。正是这种坦白和真实让故事中的患者和故事外的读者对作者愈加信任,也在这种“日益亲近”的信任中共同成长,而在一步步的成长中,无论是患者还是读者都被不知不觉的疗愈了。
欧文·亚隆的生命是丰富的,无论是专业精进、事业成就、生活乐趣、自身成长还是人际关系,都可圈可点。毫无疑问,欧文·亚隆是五色的。
【蓝色亚隆】
小时候父亲突发疾病的经历让亚隆立志成为医生,在坚定意志的驱动下,他勤奋刻苦,通过层层繁重的学业考试,顺利考入医学院。少年时沉浸图书馆,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大量通读文学经典,将小说心理、哲学、社会学等理念纳入写作,也为其治疗方式的开创积聚了精华。
【红色亚隆】
亚隆在大学就读的是精神治疗医学,工作初期也是精神病医生,但随着对工作和自身的探索,他逐渐将重心放在心理治疗领域,并将心理治疗与写作作为终身使命。他不仅开创了团体心理治疗的新模式,还通过演讲、国际交流、写作等方式进行心理学教学和心理学知识普及,无论是心理治疗领域的专业学习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受益匪浅。
【绿色亚隆】
亚隆兴趣广泛,喜欢骑摩托车/自行车、国际象棋、旅游、烟斗、桥牌、网球等,虽然后来因为身体和年龄原因不得不舍弃一些,但骑自行车和散步仍然是他寻求放松的方式。温暖晴朗的亚热带和海滩是他的最爱,对下象棋也特别着迷,还教会了孙辈。
【白色亚隆】
思考和自省是亚隆的常态,无论是对自我、工作还是生活。年少时,他与自己的紧张和焦虑对话;大学时,他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和帮助,放松自己。他反省与母亲的紧张关系,对与母亲多年的隔阂感到愧疚和遗憾,通过剖析重复的梦境,最终在内心与母亲达成和解。他通过专业思考,总结出人生困境和恐惧的根源在于孤独、自由、死亡和无意义。
【黄色亚隆】
他是一位视病患为朋友并以此反观自身的心理治疗师,无论是朋友还是家人都能从他那里获得平静与温暖。他有终身来往的挚友,不仅在国内,还有国外。他将夫妻关系放在家庭关系的第一位,与妻子快乐相伴60多年,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是他自豪和感恩的源泉。亚隆夫妇还经常与子女及孙辈相聚,共享家庭的欢乐。
人生的快乐和满足来自于生活各方的平衡,无论是五色中的哪项缺失,都会减损人的幸福感。回顾一生,欧文·亚隆感恩和知足圆满,因为他在五色中成为了自己。

首家五色阅读俱乐部 汇聚独特五色悦读者

SINCE 2009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