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人“以拳悟道”,需知“道”的几个特性
习练太极拳的人常常讲“以拳悟道”,那么就需要了解“道”的几个特性。
《道德经》一开篇,说了“道可道,非常道。”然后从 “冲”、“中”、
“生”和“不自生”四个方面展开了论述。
《道德经》第四章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道”首先具有运动和变化的基本特征。冲就好像地下泉水在不停地往外涌动的样子。引申为不断地运动、变化。“盈”可解释为溢出、溢满的意思。
“道”是“万物之宗”,即“道”的变化是万物发展变化的总根源。用淮南王刘安的话说,就是“植之而塞于天地,横之而弥于四海。”
“道”就在我们身边,悄无声息发挥着它的作用,就像及时雨一样,“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世间万物。它看上去好像无所作为,但事实上没有什么它所做不到的。
而我们所学所练的太极拳,就是变化多端,行云流水,滔滔不绝,人称“长拳”。太极拳悄悄改变着每一个习练者的身体和气质,让每个练习者深受其益。
《道德经》第五章云,“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这里讲了“道”的另一个特征:不偏不倚。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围绕“中”而上下波动的“和”。
儒家的中庸之道与这里的“守中”是相通的。太极拳的中定与《道德经》中的“常道”
我们在习练太极拳时也讲究中定,立身中正,心里中和,处事有度。拿住丹田练内功,犹如老子所说的橐龠,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动作不偏不倚,刚刚好,够用就好。
《道德经》这一章,使我们明白,说任何话、做任何事,都要用辩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地分析才行,过度偏激的话,会令我们陷入困境。只有这样,才能让我们立于不败之地。
太极拳守得中定在,也就能够立于不败之地。
《道德经》第六章讲,“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此处指“道”不绝如缕的特性,是生命的源泉,能够不绝如缕地孕育生命。
这一章实际上和中国人崇尚的养生密切相关,尤指呼吸方面,即所谓的龟息法(有兴趣的学长可以百度一下)。
绵绵若存,就是说修行者的呼吸要尽量地绵长,像抽丝一样又细又长,而且要连绵不绝。
用之不勤。勤就是执着。呼吸要绵长,但是又不能过于刻意,不执着,就是无为。而“天道酬勤”则指做事业要执着于目标,成功为止。
当我们把这种呼吸方法完全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时,我们会得到很多好处,比如增强免疫力、增加寿命等等。
《道德经》第七章讲,“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不自生”就是不为自己独自生存而生存。这就包含着共生共亡的意思,也就是说天地的存亡,不仅仅为它自己,也不仅仅是为万物;它既是为万物也是为自己,它保存自己是为了万物,它生育万物是为了自己。
如果天地消亡,则万物无以为生;只要有一物存在,天地就无以为亡。故天长地久。
人法天地。天地与万物共存共亡,圣人与万民共存共亡,这才是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理念的终极追求。
就像太极拳,它有利于万人,而不是为了它自己独自存在;只要有一个人还在习练太极拳,太极拳就存在。
学长们从太极功夫那里得到了健康,会把太极传承好,使之发扬光大,所以太极功夫作为一种文化就能长且久,空间上的“长”和时间上的“久”。
空间上,太极拳已经风靡全球,空间上足够长,历史上足够久,太极拳还会不断传续下去。
以我自己的智力水平只能想到这些,还希望路过的高人不吝赐教,指点迷津。
修太极之道,厚太极之德,传承好中国传统文化。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两手都留。善去善必归,此为道。
宜积德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