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何谓书道?它与书法有何异同?答:一种...

问:何谓书道?它与书法有何异同?
答:一种文化或一门技能如果再进一步提炼升华的话,就可以称之为“道”,如从茶文化到“茶道”,从剑术到“剑道”等等。其实这并非是古人故弄玄虚,或用玄学的东西赋于其神秘色彩,而是对一种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崇尚,中国书法之所以有“书道”这一说,道理也是如此。
从书法史的角度考察,自中国有可考的文字记载以来一直发展至唐代,古人把文人墨客书写创作的过程都称之“书道”,尤其在魏晋时期,文人对于书写技法的追求更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境界,以作品达到的韵致、韵味、气韵和韵律做最高衡量标准,因此有“晋人尚韵”这一说。到了唐代,由于楷书发展成一个全新的艺术流派,以规范、森严的笔法作为追求目标,书写更多的是强调笔法、字法和墨法,所以,唐之后就一直称之为“书法”了,因此有“唐人尚法”之说。相传,唐朝有一个叫“空海”的日本和尚,曾经跟当时的书法家韩方明学习书法,人称“五笔和尚”,回国后便创立了“和习书道”,这便是日本书法的起源,直到现在日本还称之为“书道”。日本的“书道”其实还包含了哲学、道德、伦理等人生修养范畴。
到了近代、当代由于书写工具的变化,毛笔已不再是记录的主要书写工具了,更多的文人雅士写书法是为了追求身心合一的修为,书法不再仅仅包括书写技法的磨练,同时也赋予了修身、养性、悟道等方面的新的内涵。所以,以修身、养性为主要目的的书法修炼称之为“书道”更合适。因为这其中包括阴阳中和,天人合一的思想,因而,今天我们所讲的“书道”就是包含这种理念的“书道”,这一点与日本的“书道”极为相似,但与古人说的“书道”有联系但又不同。
之所以说有联系,因为我们研读古人的一些书学论著时,常常有“书外求书”、“书品如人品”的论述,要求学书者必先修身,“心正”才能“笔正”,这种要求人格的完善并将书写艺术置于思想道德的制高点之上,在世界艺术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所以从这一点上,今天我们讲的“书道”与古人说的“书道”是同根同源的。
之所以说它不同,是因为古人研习汉字书写技法的目的与现代人不完全一样,在古代,一个人的书写水平是衡量一个人才干的主要尺度和标准,是古人进入仕途走向上流社会成功的敲门砖,也是古代从隋朝科举制度以来考察人才的关键。而当代人写书法更多的是为了陶冶情操、修身养性,增加自己的艺术审美修养等,因而目的不同。
搞清了现代“书道”其中的内涵,我们就能够分清楚社会上对“书道”云里雾里解说以及故弄玄虚的宣传了,“书道”是一种修身、养性的精神文化崇尚。
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我们普通人可不可以通过“书道”来改变自己的性格缺陷从而达到提升自我的目的呢?答案是肯定的。心理学家持续的跟踪调查和研究证明,一个人的性格缺陷或心理缺陷,是可以通过一系列科学方法训练改变的,或者说通过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与你从事的职业相冲突的几率。同样,学习“书道”也需要依据每个人的不同性格来确定适合练习什么书体,亦可以作反向训练。比如:一个性格偏内向型的人,生活中表现出“沉稳踏实、喜欢思考、耐心谨慎、自制力强、平易近人、坚韧文静”等优点,但也时常表现出“敏感多疑、心绪消沉、胆小软弱、固执拘谨、因循守旧、精神怠惰、行动迟缓、不善交际”等相对劣势;同样,性格偏外向型的人,生活中常表现出“开朗乐观、善于交际、管理力强、富有朝气、工作高效、勇敢果断”等优点,但也有“工作浮躁、轻率不实、见异思迁、意志力弱、脾气暴躁”等劣势。这些都通过学习“书道”里的专门课程进行刻意练习,从而让你重新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提高学习或工作的专注力和意志力,拥有更好的记忆,更敏捷的思维。 更多资讯尽在我的微信公众号“北京尚韵信息”。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