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手不是家庭作业

丧偶式育儿,总会有焦虑的妈妈

还记得前一段时间的热门话题“丧偶式”育儿吗?

孩子生病去医院,妈妈一个人在照顾;

孩子学校开家长会,出现的总是妈妈的身影;

孩子辅导作业,崩溃最多的是妈妈。

……

此时的爸爸们去哪了呢,不是在加班就是在忙着打游戏。长此以往,妈妈会觉得既然另一半指望不上,只好指望孩子。

此时妈妈和孩子的命运绑在一起,所以看到孩子学习不好自己会焦虑,看到孩子不听话更加想要控制。

前一段时间大火的电视剧《小欢喜》,小陶虹和沙溢饰演的父母就是对“丧偶式育儿”的完美诠释。
小陶虹扮演的是对女儿乔英子无微不至的单亲母亲宋倩。剧中的她杀伐决断,性格强势。由于和沙溢饰演的乔卫东离婚,所以她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到了女儿乔英子身上。
她对女儿的控制欲极强,从生活到学习,全都得按照她的意愿来,把女儿当成了提线木偶一般。她甚至专门制定了日程表,密密麻麻地安排了英子的日常,而日常=日常学习。
她将英子卧室与客厅的一堵墙打造成了一扇透明的窗,这样,即使是做饭,也能第一时间观察到女儿的学习状态,完全不给处于青春期的女儿以私人空间。
更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在孩子的人生梦想上,她也要加以管控。
英子爱好天文,在学校组织的誓师大会上,她写下了自己的梦想:中国国家航天局。
一旁的宋倩按捺不住了,直接抢过英子的笔,转而写上:清华北大取其一。
母女俩大闹一场不欢而散。
尽管如此,我们依然很难去指责宋倩,像大多数母亲一样,她的爱丰沛饱满,每天无微不至地照顾英子的饮食起居,天不亮就起来熬药膳给英子补充营养、提高注意力......
可这同时也让人感受到了无法喘息的负重。“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谁”“我为你做了这么多,你一定要争气”这类话,在宋倩与英子的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结果,母女双双陷入情感捆绑的深渊之中。
最后,由于妈妈太过强势,英子不幸患上抑郁症,最后竟然到了想要自杀的地步。
电视剧里面的爸爸乔卫东,其实一直是缺席的。妻子为了女儿忙前忙后,他只在女儿到了高三时才出现。说着是让孩子放松,其实不过是在争夺控制权。但是事后他又不够坚定,只能让女儿一次次失望。
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会觉得无比压抑和想要逃离。所以一旦和妈妈产生矛盾,孩子容易做出过激的行为。
针对这种情况,想要改善的话,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
“丧偶式”育儿,主要因为爸爸工作忙而导致。时间就那么多,如何利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更多的亲子陪伴呢?
爸爸首先要做的就是:将孩子列入你所有的计划中!

在家工作时,让孩子呆在旁边做做手工、自己玩玩小游戏,工作间隙和孩子说说话。
 
工作结束时,陪孩子一起玩。
 
吃完饭带孩子在小区溜溜弯。
 
节假日如果有空,带孩子去公园走走、博物馆逛逛、游乐园玩玩……既能培养父子感情,还能让孩子涨知识。
不在家的时候,每天和孩子打打电话、视频聊天。爸爸还可以录一些睡前小故事,当不在家时,让妈妈放给孩子听。
陪伴的过程不是指爸爸就像个山一样坐在那不动,看着孩子玩,如果没有情感交流和互动,再长的时间也是白搭。
另外,妈妈自己也要更多地理解爸爸,有的时候并不是爸爸不做,只是做得不够好,一直被指责后,索性破罐子破摔了。
女性天生情感比较细腻,在照顾孩子上相对来说更加保守、细腻,具有限制性。男性就比较大大咧咧,勇于尝试新的东西,在照顾孩子上就比较随意。
因为父母的育儿理念不同,就会容易起冲突。当爸爸的育儿方法妈妈不认同时,不要嘲笑和争论,大家可以尝试着沟通,妈妈完全可以鼓励爸爸发现和学习更多的带娃技能,要知道天下很少会有不爱自己孩子的爸爸,只有用错方法的爸爸!
而且夫妻双方的勤劳与懒惰是此消彼长的,要想爸爸多帮忙,妈妈就不能大包大揽所有事情,要学会适时指挥爸爸干活。

家长陪伴不够,孩子沉迷网络

疫情期间,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出现的手机上瘾现象。

疫情期间孩子天天宅在家里,整天抱着手机。自己顾不上他,说他也不听。有时候甚至玩到半夜一两点。

玩手机,玩游戏,是这代孩子面临的共同诱惑。

如果说,完全让孩子告别手机,告别网游,那是不可能的——疫情期间,都还要上网课呢。

适度使用电子产品,搞好学习的同时,有节制的玩游戏,这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家长们害怕的,是孩子长久沉迷于网络里,完全不想学习。

所以,父母们焦虑的,并不是游戏,而是孩子的沉迷。

那么,孩子为什么会沉迷于手机呢?

除了手机和游戏的确好玩,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中没有比这更好玩有趣的事情。

设想一下,如果我们带孩子去游乐场,陪孩子做亲子游戏,带孩子和同龄小伙伴疯跑疯玩,和孩子一起远足旅行看山看水时,他是不是就不想玩手机了。

因为,他正在现实中,和人和事建立亲密而强韧的连接,所以就会忘记手机里那些短暂而泡沫的快感。

所以,有句话说:每个沉迷网络世界的孩子,大都身陷疏离或窒息的亲子关系。

孩子在现实世界里,没法和亲近的人交流,才要到虚拟世界里,寻找心理上的依赖和安慰。

所以,防沉迷,单纯希望孩子改变,是不公平的。

只有家庭关系,准确说是,父母和孩子的情感交流和互动模式,也随之发生改变,才有效。

所以为了让孩子早点摆脱手机,建议家长们可以用以下方法。

1.引导孩子在大自然中体验和学习

将孩子领进大自然的绿色怀抱,让他们尽情的呼吸与奔跑,放下学业的包袱,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

父母可以跟孩子一起在自然环境中探讨生物、地理、文学、社会等学科知识,体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不同感受,开展徒步、骑行、寻宝等家庭活动,增进亲子沟通、体验亲子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了解和感受自然之美。让孩子不拘泥于欣赏网络游戏虚拟的画面美。

2.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运动

通过与孩子的交流,了解孩子对哪些体育活动比较感兴趣,父母创造时间与空间的条件,鼓励孩子课余时间参加自己喜爱的体育锻炼。

通过体育运动不仅能增强孩子的身体素质,还能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在集体运动项目中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同伴协作能力、集体荣誉感,还能让孩子充分体验人际交往的快乐。

父母也可根据孩子的运动爱好调整自己的兴趣,积极组织家庭体育活动,让孩子在身心的愉悦中感受家人的爱与关怀。用真实温暖的人际交往替代网络游戏中的情感体验。

3.亲子阅读,和孩子分享读书乐趣

父母可以指导孩子挑选一些经典著作,每周拥有固定时间跟孩子一起阅读。好的书籍蕴含丰富的精神食粮,父母跟孩子共同分享和探讨,可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自己面对选择的时候有判断力和自控力,有利于孩子重新认识和正确看待网络游戏与他的学习生活之间的关系。

4.在孩子取得进步时及时肯定和鼓励

许多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都反映他们从小就很少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表扬,缺乏自信心。而网络游戏能极大的对这一饥渴心理进行补偿,让他们乐此不疲的继续下去。
父母要反思自己,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是否给予过表扬与鼓励,孩子是否在现实生活中太少获得成功感而沉迷于虚拟世界中。如果我们过去做得不够,不要紧,现在还来得及。

5.参加公益活动,让孩子体会自己的社会价值

青春期的孩子在不断寻找成人感和价值感,父母可以针对孩子的这一心理需求带领孩子参加公益性质的献爱心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体验被需要和奉献爱的快乐,将助人为乐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下去,让丰富的精神生活陪伴孩子的健康成长。
只要父母用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陪伴和引领孩子的成长,孩子们在丰富精彩的现实生活中能找到自己的成就感和价值感,就不容易沉迷于虚拟世界,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瘾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