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晓辉丨临床姜药作用大 民谚夸张别害怕(四)
本篇讨论涉及到博大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文化。姜是这一文化的标志性中药材之一,在医疗治病方面作用非常大,十四世纪元代海宁吴瑞编《日用本草》中,对姜的神奇药效的描述是“解菌蕈诸物毒”这方面的功效我们从生姜称谓的来历就已经得到了验证。明代的方广类集,刊于1536年,书中对姜的医病功能在《心法附余》上进行了综合总结:凡中风、中暑、中气、中毒、中恶、干霍乱、一切卒暴之病,用姜汁与童尿服,立可解散。盖姜能开痰下气,童尿降火也。由此可见姜确是一种治病救人的神奇良药。
谈到姜的作为一味中药,按中医说法,姜有生、干之分,药理药性差异极大。生姜味辛性温,长于发散风寒、化痰止咳,又能温中止呕、解毒,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外感风寒及胃寒呕逆等证,中国古人称姜为 “呕家圣药”。并开发出众多用姜来治病救人医疗使用方法。这里简要说明一种,以姜炙法为例,就是取生姜的这些特性,用姜汁这一辅料对药物进行炮制,来增强药物祛痰止咳、降逆止呕的作用,并降低其毒副作用。比如竹茹生用长于清热化痰,姜炙后可增强其降逆止呕的功效;厚朴其味辛辣,对咽喉有刺激性,通过姜炙可消除其刺激咽喉的副作用,并能增强宽中和胃的功效;黄连姜炙后可缓和其过于苦寒之性,并善治胃热呕吐。干姜虽与生姜同出一物,但由于鲜干质量不同其性能亦存在很大差异性。干姜性热,辛烈之性较强,长于温中回阳,兼能温肺化饮,临床上常用于治疗中焦虚寒、阳衰欲脱与寒饮犯肺喘咳等症。因此,用干姜制备的姜汁与生姜汁的性能也不一样。如用干姜制备的姜汁炮制药物,必将影响药物的炮制效果,达不到药物炮制的目的,也不能增强具有降逆止呕作用的药物的功效。
按中医理论,生姜是助阳之品,自古以来中医素有“男子不可百日无姜”之语。更有一种说法颇为离奇,传说白娘子冒着生命危险在昆仑山所盗仙草并非是灵芝,而是生姜芽。因为生姜还有个别名叫“还魂草”,具有起死回生的奇异疗效,而灵芝只是滋补佳品,给许仙服用根本就不对症,想许仙之病并非风感引起的,而是被吓丢了魂,而生姜做为还魂特效药,才能算是对症下药。而姜汤另有别名叫“还魂汤”也意味着救许仙姜比灵芝更能发挥作用!
姜作为一味重要的中药材,不可忘记它还有一群血缘相近的兄弟姐妹,它们同样在人类医病保健方面发挥着作用,那就是姜科植物。姜科植物中多数都可入药,这其中还包含有很多著名的药材,如砂仁、益智、草果、草豆蔻、高良姜、姜黄、郁金、莪术等。 这些都应该记在姜文化的功劳薄上。
有关姜的谚语当中也有夸张吓人的一种说法:比如“早上吃姜,胜过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众所周知,参汤是指用著名补品人参熬制的中医药液汤剂,按中医所载,人参,性平、味甘,可以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补脾益肺,其主要成分人参皂苷、人参多糖对于人体具有改善心脏功能、调节中枢神经、促进大脑思维、降低血糖、增加机体免疫力等功能十分明显,是一种高级营养滋补保健品,由此可知喝参汤对人身体健康的好处,实在是太大了。而食用姜虽然对人体也有诸般好处,但不可能与人参相媲美,二者根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
砒霜则是著名毒药,是化合物三氧化二砷的别称。砒霜化学分子式为As2O3,三氧化二砷毒性极强,一般人误食0.005克~0.05克就会引起中毒,而误食量达到0.1克~0.2克就会毒发身亡。砒霜中毒发作时是很恐怖的,中毒者极其痛苦,服后根据药量的多少和毒药在胃内充盈程度反应状况会有所不同,快的15-30分钟,慢的大约4-5小时,毒性就会发作,但多数反应时间约在1小时左右。毒发时,可引起重度循环衰竭、血压下降、脉搏快弱、呼吸浅表、中枢神经麻痹,头晕、头疼欲裂,肌肉疼痛性痉挛,很快会不省人事,继而呼吸麻痹,最终引起衰竭性死亡。砒霜可称得上是一种令人闻之色变的巨毒虎狼药。清朝的光绪皇帝就是被砒霜毒死的。
在这则谚语中,把姜进行如此反差强烈、善恶两极化表述,明显是带有强烈的夸张性成份。但必须指出,民谚不是科学论文,他属于语言文化范畴,因此大可不必在表达的准确性上较真儿,这也是中国语言文化的又一特色。民间对这句有关姜的谚语,是只取其含意,不求其精准。实际上它主旨本意是反映出了姜在不同时候食用具有不同的效果,其陈述的意思是:早上吃姜具有保健作用,而晚上吃姜不仅没有保健效果,反而对身体有害。通过我们前面的介绍可知,这是对食用姜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客观现象进行的一种夸张性描述。
说法虽有些偏激,但道理则站得住脚。在理解这则谚语时,不由让人想起一个趣闻。曾经有询问过一个欧洲不伙子,怎样理解中国成语“秀色可餐”?这个西方人的解释是:“我看一个美人,我太喜欢她了,于是我把她当成午餐吃掉了。”莫要以为这样的解释滑稽可笑,这就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一种反映,联系套用到解释“早上吃姜,胜过喝参汤,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这则谚语上,中国人是完全能够正确解读这句话的真正含义的。
能对谚语正确解读,本身就是检验某公是否浸染着中华文化基因的一块试金石。理解上犯错误者,不可能是真正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之人。
作 者 简 介
纪晓辉,微名“纪源”,北京人,1963年出生,北京交通管理部门工作。原“中国文物学会会馆专业委员会”会员、第三届理事会理事,“中国‘野人’考察研究会”会员,曾受聘担任北京大学等机构举办的“全国首届二十年会馆文化突出贡献人物评选”监察委员。现为《中国会馆》采编部主任、电视新闻评论员。三年来,在多种报刊传媒发表各类文章、诗词、评论、论文等约50万字。中国著名行走散文作家联盟成员,自媒体《行参菩提》签约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