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能药“Molnupiravir真能终结COVID-19?

最近真的是又被Molnupiravir刷爆了,朋友圈,公众号。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最近大家比较关注的几个分子:
(1)Molnupiraivr;
(2)PF-07321332,辉瑞的口服3CL蛋白酶抑制剂,这个分子目前也正式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了;
(3)s217622,日本盐野义公司口服3CL蛋白酶抑制剂,目前也正在III期临床试验,官方消息接近尾声了,但是呢,这个分子什么消息都查不到,临床试验也是在日本开展的,估计是想先满足日本内需?
(4)普克鲁胺,开拓药业股票涨涨跌跌就是这个分子主导的哈哈;
(5)AT-527,罗氏公司的,和Remdesivir和Molnupiravir同属于RdRp抑制剂,目前进展也是III期,结果还没有披露,倒是I期的数据有报道,这个不在这儿赘述,后面有时间写文章更新。最近我比较关注的分子就是这几个,其他的也还有许多。
目前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主要关注点还是Molnupiraivr以下几点:
(1)效果如何?
(2)毒性如何?
(3)何时上市?
具体什么给药方式、靶点、价格、研发公司、研发历程,这个除了专业所需应该没人会比较关心哈,那我们就一起按照上面顺序挨个看看。
1、效果如何?
先来看看Molnupiravir结构式
图1 Molnupiravir化学结构
Molnupiravir是个前药,体内经过图2转化,带上三磷酸。
图2 Molnupiravir在体内活化
可能原研代码大家会更熟悉,也就是乳名EIDD-2801/MK-4482,结构如上图1所示。这个药物是一个前药,前药的意思呢,就是进入体内后会代谢产生真正发会药效的原型药物,该药物的原型药物叫EIDD-1931,由于推向临床研究的是前药EIDD-2801,所以EIDD-1931没有学名,大家凑合叫吧.
为什么要做成前药,我们看看其这两个化合物的体内代谢情况就明白了:
EIDD-2801是EIDD-1931的异丙酯前药。在小鼠等啮齿动物中,EIDD-1931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但是在食蟹猴的代谢分析中发现血浆浓度很低,推测可能该化合物在人体中具有很差的口服生物利用度。通过分析化合物结构发现,EIDD-1931含有非常多的极性基团,不利于吸收,因此采用异丙酯封闭羟甲基的羟基,形成酯前药。药物代谢研究发现,相比于EIDD-1931,前药EIDD-2801在非人灵长类动物(F=32.5%)和雪貂中具有良好的口服生物利用度,吸收后水解为原型药物EIDD-1931,在血浆中也只能检测到原型药物。
上面描述可能有点专业,这么说吧,就是EIDD-1931由于亲水性基团太多了,导致其吸收不好,所以使用酯基封闭,增加脂溶性,有助于吸收,酯基吸收后非常容易代谢水解,所以吸收后又变回EIDD-1931。
言归正传,以“Molnupiravir”为关键词在NIH临床试验中心检索发现有7项临床试验登记注册:
(1)NCT04392219,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健康人,考察化合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人体内药代动力学性质,这是首次进行人体给药,入组130人,已完成,已有数据披露;
(2)早期的一个为发现COVID-19治疗药物的临床试验平台,考察药物包含了Molnupiravir,入组了600人,首先考察安全剂量,然后给药病人,这个还没结果,暂时不论;
(3)NCT04405570,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入组志愿者为有症状的门诊成年COVID-19患者,入组204人,考察药物的安全性、耐受性和治疗效果,目前已经完成;
(4)NCT04405739,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入组志愿者为PCR方法确诊的新住院COVID-19患者,入组96人,考察对病毒传播能力阻断的有效性;仍在招募;
(5)NCT04939428,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这个试验呢,目前还没招募,主要是考察将确诊病人和健康人放在一起居住,抗给药后对疾病的传播和控制的效果,计划入组1332人,算为大型III期临床试验;
(6)NCT04575597,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非住院COVID-19患者的治疗效果,这也就是前期最为关注的一个临床试验,目前仍在招募中,计划入组1850人;
(7)NCT04575584,药物就只有Molnupiravir和安慰剂,住院COVID-19患者的治疗效果,目前仍在进行,不再招募志愿者了,应该是入组人数够了,共304人;
Molnupiravir,这个分子在NIH注册的临床试验有7个,已经完成的有2个:(1)NCT04392219:健康志愿者中评价安全性、耐受性和PK,这个详见后文;(2)NCT04405570:病人身上炎症耐受性和有效性,详见后文,但是这儿要注意,这个临床试验设置的主要临床终点是鼻拭子通过PCR方法检测病毒含量(PCR方法的准确性和精度在病毒检测中是靠后的,但是是最快速和方便的),达到了临床终点,也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已经终止的有1个,那就是NCT04575584,我们先来看看这个临床试验做的什么,为什么终止?
首先我们先看看这个临床试验的内容:住院病人研究Molnupiravir安全性、耐受性和有效性,计划入组304人,安慰剂对照、随机、双盲。第一部分试验组三组,分别200mg、400mg、800mg口服给药,一天两次,给药5天,第一部分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剂量后,再次以此选定剂量扩大病人再做一次。这个临床试验叫II/III期,就是现在少量志愿者身上做选定剂量,人比较少,称之为II期,选定剂量后扩大样本量继续验证,称之为III期,情况特殊,可以同时开展。然后主要临床终点为:(1)持续康复时间(Time-to-sustained recovery),这个翻译不确定准确不,待定;(2)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3)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终止研究的志愿者人数百分比。然后这个临床试验终止了,官方给出的原因是:Business reasons。但是也有消息称是因为没有达到主要临床终点被迫终止了,没有确切消息,不做赘述。但是有几点需要考虑:(1)这个临床试验入组志愿者为住院病人,这是该药物7个临床试验中唯一一个在住院病人身上进行的,并没有说什么轻中度或者重度患者,这个概念要清楚;(2)临床终点选择的是康复、不良反应发生率。
现在回过头来再看看昨天披露出来的消息,这个临床试验为:NCT04575597,官方称为MOVe-OUT试验。我们还是先看看这个临床试验到底在做什么?
非住院COVID-19患者:PCR确诊感染SARS-CoV-2,且确诊到随机分组给药的时间要小于等于5天,18岁以上。这样的患者官方称之为轻中度,要注意区分非住院轻中度患者。现在的很多报告并不在乎这些消息,但我们是为了学习,肯定是要弄清楚的。
样本量:拟计划招募1850人。
药品:Molnupiravir和安慰剂,随机/双盲。
试验方案:第一部分:试验组三组,分别200mg、400mg、800mg口服给药,一天两次,给药5天,第一部分试验结果确定最佳剂量。第二部分:选定最佳剂量后开展大规模验证试验。
主要临床终点:(1)住院率和死亡率(观察29天);(2)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3)由于严重不良反应终止临床试验人数百分率。
现在看看中期试验结果:治疗组住院率或死亡率为7.3%(28/385),没有人出现死亡;安慰剂组住院率或死亡率为14.1%(53/377),8人死亡。因此官方给出的结论为:相比于安慰剂组,Mnulnupiraivr能够降低50%住院或死亡风险。此外,通过对受试者SARS-CoV-2基因测序发现,Molnupiravir对野生型和Gamma,Delta,Mu等突变株效果是一致的,这个从该药物致基因突变的机理是一致的,似乎理所当然。
基于上述结果,默沙东决定终止志愿者招募,并向FDA提交紧急使用权限申请,同时向其他国家和地区提交上市申请。
其实最好还是关注具体试验是怎么做的,抛开剂量比较药效也是很耍流氓的一件事情:
首先入组病人为确诊感染新冠且在7天内出现症状的患者,分组病人中,1:1给药200 mg Molnupiraivr或安慰剂,或者3:1给药400或800 mg Molnupiraivr或安慰剂,都是每天两次,口服胶囊,连续给药5天,然后分别在第三天和第五天取鼻拭子通过PCR测试病毒滴度;
表格跨页了,将就看看吧,应该也不需要仔细看哈
看看结果:
上表可以这么理解,第三天或者第五天能够检测到病毒的患者,自然是比例越小越好,第一天没什么变化,第三天800 mg给药组明显低于安慰剂组,第5天的时候,400 和800 mg组比例均为零,以上试验数据可证明Mlnupiravir确实有效。
而且,治疗组的病毒清除时间明显缩短了,感兴趣看原文,我在此处只看看疗效哈
2、毒性如何?
现在就这项临床试验我们看看毒性:
从上表可以看出,给药组和安慰剂组各种不良反应事件出现的情况相似,可证明其安全性,如果还想看呢,可以回到上面做药代的那个临床试验去看看,目前给出的数据可证明其安全性。
其实毒性的考虑来源于其抗病毒机理,后文可明白它是通过致突变机理发挥作用的,因此大家猜测其可能对宿主细胞的基因也会导致突变,担心虽然有道理,但是目前呢,还没有直接的数据证明,我们就先看着吧哈
来源:知乎账户-Qrange、CADD药谈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