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粮囤子

记忆中的粮囤子

文/郭文华

老妈八十大寿,我们回家祝贺,老爸老妈就是个闲不住的人,大生日的也舍不得歇歇。我们到家时,老两口已晒好满满一场稻谷。

中午吃完饭,我们一起动手收稻谷,老爸在堆物间角落放了一个圆形的铝合金粮囤子。我们一畚箕一畚箕的,将晒干的稻谷收放到粮囤子里。粮囤子分好几层,一层快满时,老爸再往上套一层。粮囤子不大,一层也就五十公分高。粮囤子外表好看还干净,光溜溜的筒身,放在堆物间的角落里不占地方。粮囤子上贴着过年的喜贴,还有五谷丰登的对联,充满了丰收的喜庆。

记忆中,过去的粮囤子是用芦苇压扁后手工编织的,老家土话叫“节子”。收获的季节,用“节子”圈个圆圈,然后将粮食倒进去,一边倒粮食,一边将“节子”往上挪。用“节子”囤的粮食不易发霉,因为“节子”通风透气性能比较好。

编织“节子”是一门手艺,这门手艺很苦。技术再好的师傅,满手都是皲裂的一道道血口子,一年到头满手血泡,伤痕累累。芦苇压扁后,刺很多,稍不在意就刺到肉里去了,但明知会刺手,也不好戴手套,为了养家糊口,只能任由粗糙的芦苇在十指间穿梭。我们当地没有大面积的芦苇滩,河流不多,芦苇也不多。也就不产“节子”,也很少有做“节子”的手艺人。记得苗圃有个地方做“节子”,从长青沙岛买来的芦苇,好多人争着去学,当一门手艺一样学,前天大哥告诉我,他也学过做“节子”,一天能挣六毛钱,相当于爸妈一天的工分钱。

记忆中的粮囤子

在离我们十公里远的地方有个五接镇,有大片大片芦苇滩,生长着无边无际的芦苇,到了深秋,大捆大捆的芦苇,从芦苇滩里拉上来,有个芦苇市场,五接附近的人家廉价的将芦苇买回家,场地上堆满了芦苇。冬天田间的活计全忙完了,可以开始做“节子”了。做“节子”的人家,将芦苇摊放在场地上,用碡碌套上绳子背肩膀的,在芦苇上来回滚动,将芦苇压破,再将叶子剥去,压扁的芦苇成了“片子”,就是做“节子”的材料。芦苇越大压出来了片子越宽,做起来也越快。一般人家,女人在家做“节子”,男人外出卖“节子”。卖“节子”是按长度算的,单位是“尺”。五接人很能吃苦,当地也比较富裕。刚分田到户的时候,九华镇周边东到如东,北到海安,用的“节子”大多数是五接人卖的。一大早,甚至大半夜起身,用自行车装上满满一车“节子,挨家挨户的叫卖。一般不卖钱,都是以物易物,用“节子”换粮食,换粮食比卖钱划算,因为五接是南通地区经济条件比较好的,粮食比如皋、海安贵好多,“节子”换来的稻谷可以转手卖掉,能多赚些钱。早上出门满满一车“节子”,晚上回家变成满满一车稻谷,中途找个机坊,将稻谷机成大米,将米糠卖掉,背着大米回去。刚收上来的新大米到了当地市场成了高价抢手货,这样里里外外一算,买来的芦苇,做成“节子”换成稻谷转手倒卖,很赚了一笔。记得有两个姨表哥住五接,做这个生意发家致富,成了当地的富裕户,也成了当地争相学习的典范,当地政府还开会推广他们致富的经验,着实风光了一阵子。

生产队的时候,一年要用好多“节子”,一饼一饼的堆放在仓库里。收上来的稻谷、麦子五谷杂粮,全部用“节子”圈放在大仓库里。白天晒场,晚上太阳下山前,一群人用畚箕、推车将粮食收起来,囤放在仓库里的粮囤子里。每次晒场时,都会派一个经验丰富的人囤囤子,“节子”放不好,粮囤子会中间突出来,变成一个“大肚子”,几千斤粮食放在一个大粮囤子里,中间压力很大,一旦“节子”突出来。“大肚子”地方就会爆开,导致粮食流出来洒一地,要将粮食从粮囤子回扒出来,重新囤。

记忆中的粮囤子

分田到户后,每家每户都有余粮了,“节子”进入千家万户。日子过得怎么样,就看粮囤子大小。很多姑娘相亲时,主要一个指标就是看粮囤子,粮囤子大的人家相亲很容易成功。粮食是老百姓的命根子,也是孩子们的快乐所在。那时候,我常将山芋藏在粮囤子内,等天冷了,山芋都进地窖了,我再拿出来烤了吃。深秋的柿子没熟透吃了涩嘴,放粮囤子里,焐粮食里不用几天就熟了。

看到粮囤子时,总会想起生产队的时候粮食被偷的故事。那个年代每家每户粮食都不够吃,就有游手好闲之人,打生产队粮囤子的主意,夜里出来偷生产队的粮食。一个叫徐丙后的人,不是我们当地的,但常在我们这里晃悠,有一天夜里,徐丙后从仓库后墙挖了一个洞(当时生产队仓库是土墙),潜入到仓库内偷粮,出来偷粮也不带袋子,脱下裤子,裤口扎紧,将粮食装了满满一裤子,扛着出了仓库,刚出来就被看更的大爷抓住了,被吊着打了个半死。

岁月流淌,斗转星移,很多过去的经历,如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但粮囤子、做“节子”人的那双粗糙的手、偷粮人被吊打的场景,一直印刻在我脑海深处。

作者

郭文华,供职于中船澄西船舶修造有限公司(江阴市衡山路一号)。

(0)

相关推荐

  • 稻谷与童年记忆

    说到稻谷就倍感亲切,关于稻谷大米的生活方式已经刻入骨子里,是我们文化的根,关于稻谷,你有什么样的记忆呢?

  • 缴公粮的岁月

    有一首歌曲<扬鞭催马送粮忙>,描写是上个世纪人民公社时期农民送公粮的场景.何谓公粮,即征购任务,是指农业税征收和粮食统购的总称.征与购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征"是农民向国 ...

  • 散文||粮囤的记忆

    粮囤的记忆   小时候,我见过一张年画:四个年轻俊美的姑娘,胸前拖着乌捎蛇似的长辫子,穿着中国红底花褂子,下身是一件宝石蓝大脚裤,腰间系着黑围兜,两手端着谷子堆得冒尖的箩,半蹲在地上:每只萝上各贴了一 ...

  • 当年在京山交公粮

    遥忆当年交公粮 许梅坤/文 回想起年轻时在老家原京山县陈集公社安心大队交"公粮"的往事,其中的许多细节,至今历历在目. 对于交公粮,最早的记忆是人民公社生产队大集体时期,那个时侯, ...

  • 胡家

    一 胡家,是先后陈的一个自然村,与我老家新庄不到一百米的距离. 既然已经写了新庄,那么索性也写写胡家.因为胡家是我的外婆家,我的祖宗都在胡家.我童年时代的欢声笑语,也大多撒落在胡家的角角落落. 我小时 ...

  •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为粉丝烹饪一道记忆中的葱烧香菇,能让你念念不忘的味道是什么呢

  • 你记忆中的韩国音乐? 来自 李家焕

    #好音乐# 在你记忆中,韩国音乐或许仅仅是男团和女团,偶像组合,又或是唱功平平,作品表面的三流歌手,本贴带你探究真正的韩国乐坛. 首先,韩国或许是世界唯一一个在流行乐坛拥有完整体系的国家.我们先从喜闻 ...

  • 家乡的味道丨停留在记忆中的“弹棉花”。

    说起弹棉花,不禁让我想起在农村的生活,只是,弹棉花你还记得吗? 01 弹棉花是一种老手艺了,虽然如今在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部分农村还保留着弹棉花的老手艺.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也慢慢被机器或者其他材料给 ...

  • 农村人记忆中的诚信——赊小鸡,曾经的那声吆喝是最淳朴的乡音

    小时候的农村虽然不富裕,物质短缺,但那是真正的乡风淳朴,人人都讲诚信,邻里之间也和谐相处,互帮互助,即使是对外村不认识的人,也是客气热情.那时候的村民们除了种好自家的地之外,还偶尔做些小生意,走街串巷 ...

  • 老照片:记忆中的安徽马鞍山,带你重温这里的旧时光

    图为昔日商业大厦一带的城市街景,这个留有马鞍山人很多回忆的大厦在2013年被拆除了.随着城市的发展,如今马鞍山市的商业综合体也是越来越多.昔日马鞍山的老牌商场,你还记得哪些? 图为昔日马鞍山火车站站台 ...

  • 孜叶日·努斯别克 || 记忆中的采棉季

    让阅读成为习惯,让灵魂拥有温度 作者简介 孜叶日·努斯别克,来自中央民族大学预科教育学院,喜欢绘画. 记忆中的采棉季 前段时间,"新疆棉事件"闹得很厉害,唤起我关于家乡采棉季的一些 ...

  • 文学百花苑第六届全国文学大奖赛 049 记忆中的“代销点” | 赵玲霞

    作者 记忆中的"代销点" 赵玲霞 提起代销点,只有生活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才会记得. 我们村的代销点在二道街正中央,紧挨奶奶家.草顶.土墙,门前是一条宽阔的土路,下雨天泥泞 ...

  • 记忆中的新华百货人

    <口述宁夏> 讲述宁夏人自己的历史 新华百货的前身-新华街第一百货门市部,那时我们都习惯叫"新华百货一".尽管那时在平房里的商店不是太大,栏柜间的距离有限,但是只要进到 ...

  • 记忆中的小时光

    长按封面扫码播放高清MV幻灯 器材: Canon EOS 5D Mark IV 焦距: 39.0 mm 光圈: f/2.8 作者:^_^Da欣·· 糖粉编号:112799 成都糖粉 微博:@你两都叫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