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州作家】乐悠悠:母亲的活簸箩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846】

母亲的活簸箩

河南南阳      乐悠悠

小时候,我最爱扒查(翻腾)母亲的活簸箩。
活簸箩里的东西,我一会儿就能翻个底朝天,弄得乱七八糟,扔得满地都是。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满足着自己的好奇。好象里边有着丰富的宝贝。
听母亲说,我刚会爬叉时,就爱扒活簸箩。有时还拿着陀螺(搁绳子的用具)或针拔,到处敲敲打打,乱戳一气,显示着小孩儿们那纯真的天性和无知的破坏。母亲常将那些带刃儿、带尖儿的用具放在高处,总怕伤害着我。活簸箩,那是我童年最好的玩具。
院里有棵老槐树,荫凉很厚。母亲常常端着活簸箩在那里钠鞋底、做鞋帮、缝衣服,活簸箩自然成了我最好的伙伴,扒来扒去,开心快乐。
母亲总是不厌其烦地笑着说:“瞅瞅,你跟那'翻天鸡’一样,这东西是好吃还是好喝。”然后,她再一一进行整理,有序放好。
前几天,我回了趟老家。看到母亲的活簸箩,仍在老家的墙角里完好保存。它陪伴母亲六七十年,饱经沧桑,历经风雨坎坷,那一针一线,充满着母亲的艰辛、无奈和幸福。
顿时,拾起我破碎的记忆,勾起我对母亲的无尽思念,让我的回忆充满了无限的温馨……
母亲的活簸箩,是她结婚时娘家陪送的嫁妆。选用优质簸箕柳条,由专业匠人,纯手工编织。圆形,深红色,外包沿。精致美丽、细腻圆润、密实匀称、轻便耐用。不透水、不磨手、不挂线。口面(直径)一尺二左右,深约五六寸,大小与洗脸盆差不多。造型简捷、美观大方、朴实自然,很有观赏性。看着那精巧玲珑的活簸箩,心中默叹工匠技艺的高超,很有考古和收藏价值。
几十年时光,那原本鲜艳的活簸箩,红漆脱落,斑驳而晦暗。它经过岁月的风尘洗礼,容颜布满沧桑。时光磨损了它的边缘,虽已褪色老旧,但仍精致可爱,更显古朴典雅,让人爱不释手。
活簸箩,亦称活笸箩。它跟生产队里盛粮食用的大簸箩造型一样,区别是大小之分,盛粮食用的个头很大,活簸箩个头较小,是农村妇女做针线活的综合用具,在老家常见常用。这漂亮俊俏的活簸箩,没有历史记载。据说,这种家什,在明清时期就有了,很古老。我们的先辈,一直传承下来,实属一种地道且实用的老古董、老工艺品。
母亲的活簸箩里,有许许多多吸引我的东西,是真正意义的“百宝箱”。里边有大小不等的各种颜色的碎布头,主要为我们缝补衣服,做鞋底、做鞋垫子用。还有很多常用的工具,如线板儿、剪子、尺子、锥子、顶针、针锥、陀螺、针拔儿、鞋拔子、松紧布、松紧带儿、纽扣、暗扣(亦称按扣)、气眼儿、大针、小针、绣花针以及各色棉线、绣花线等等,应有尽有。把小小的活簸箩堆得满满的。
母亲的活簸箩,承载着全家人的穿戴,装满了一家老小对生活的希望与幸福。那时没有缝纫机,我们身上穿的单衣、棉衣,脚上穿的鞋袜,头上戴的帽子,都由母亲手工完成。那年月,不管男女老少,衣服补丁摞补丁很自然、很平常,没人笑话。因此农村有句俗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虽然破旧,但我们穿的衣服,母亲总是洗得干干净净。直到实在穿不成了,母亲也舍不得扔掉,再把它拆了洗干净,将铺衬藏起来,以备糊阙子,做鞋用。
慈母手中线,缝进了数不清的母亲情。小小的活簸箩,它盛的何止是针头线脑,分明是收纳了母亲的慈爱和温情,隐藏着母亲的劳累、困苦和浓浓的爱。
从我记事起,直到现在,每当看到它,心里总是沉甸甸的。不禁想起母亲在煤油灯下,带着老花镜,右手的食指上,带着铜质的顶针,一年四季不停地为全家人攣(luan)补衣裳。好像看到活簸箩里,还放着母亲没有纳完的鞋底、鞋帮、绣花枕套、绣花鞋垫,还有即将绱好的土布鞋。
那年月,母亲为了养家糊口,常年累月上地挣工分,一天也舍不得蹋工(旷工)。即是去队里劳动,总要带着鞋底子,中间歇歇儿时,也要纳几针。回到家里,还要做饭、洗衣、喂畜生儿,一天到晚忙不闲,做不完的家务,纳不完的鞋底儿、鞋帮儿,缝不完的衣服。
母亲勤劳手巧,做针线活是村里出了名的高手。什么偷针、藏针、平针、倒针;菱角型、蝴蝶形、铜钱型、平行四边形,各种图案,样样活计都干的漂亮。致使左邻右舍的大姑娘小媳妇、婶子大娘们,经常端着活簸箩,找母亲聚在一起,边做针线边聊家常,边切磋绣花、绱鞋、缝补衣服的技艺。
做土布鞋最吃工,最费手劲。活簸箩里经常放着一叠又一叠刚开好(剪好),准备做鞋底、鞋帮的袼褙、阙子。然后再用糨糊粘鞋里儿、粘鞋面、粘沿条。这些程序都用活簸箩里的工具去完成。
儿时的我,常常在睡眼矇眬中,看见母亲在若明若暗的煤油灯下纳着鞋底,那个活簸箩安静地陪伴在她的身边。只见她左手握着厚厚的鞋底,右手拿起大针,在头发上蹭几下,靠着发油的润滑,略显轻松,然后用力纳过鞋底,那个动作很娴熟、很优美。一根长长的线绳,随之用力拔出。当纳到底子边沿,或后跟时,要先用针锥用力攮(nǎng意扎)一下,再将大针扎过去,有时还需用针拔儿来帮忙,非常用力吃工。当线绳拉到尽头的时候,母亲会将绳子在手腕上缠一下,特别地用一下力,将线绳深深的拉嵌进布底之中。母亲纳的鞋底,针脚细密匀称,极富美感,用手抚摸,凹凸有致,耐磨耐用。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土布鞋,走路踏实稳当,它鞭策着我要踏踏实实去工作,明明白白去做事。
一双土布鞋,要经过十几道工序,千针万线,不知母亲在煤油灯下要熬过多少个夜晚,才能做成。久而久之,母亲的手指弯曲变形、手背因拉麻绳勒出了深深的血痕,变得粗糙而老练。每当看到我们穿上了合适的新鞋,母亲开心的笑了,那欣慰的笑容熨平了母亲脸上的皱纹,消除了母亲一身的疲惫。
小时候,我很顽皮,走路时脚不主贵(方言,不安生),总爱这儿踢踢那儿碰碰,一双新布鞋,不几天前面就破烂了。母亲常给我做“割绒鞋”。将鞋帮里外鞋面粘好后,晾干,正面(鞋面)相对,用大针脚固定。在鞋帮最前面,用铅笔画上简单吉祥的图案,用不同颜色的绳子,将图案纳实。然后用锋利的钐刀儿,将两个鞋帮纳着的地方再慢慢割开。割时需要俩人操作,注意不要伤害鞋面。将线头拨散开,这样就成了非常好看的“割绒鞋”,结实、耐磨,又美观。我常常坐在活簸箩旁,好奇地观看母亲们操作。
过去,农家姑娘出门(出嫁),不管娘家穷富,都要从集市上买来一个活簸箩,漆成深红色,作为嫁妆陪送。出门那天,里边放上镜子、木梳、香皂等,用红包单包起来,有专人提送。
悠悠岁月,时过境迁。活簸箩已成为历史,成为乡愁,成为传统民俗文化的见证。
母亲的活簸箩,如今仍孤独地躺在老屋的角落里。它的故事时隐时现,浸透在过往的生活和岁月里。每次回老家,我总要耐心地扫去它的尘埃,端在手中左看右看,爱不忍释。这个小小的活簸箩,耗费了母亲多少心血,记载了母亲多少甘苦,寄托着母亲多少希望,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那些往日的回忆,一针一线,都深深地嵌在了那些细密的针脚里。
沧桑多变迁,转瞬几十年。一个“甲子”过去了,仿佛就在昨天,曾经儿时的我,是多么的天真幼稚!这个活簸箩让我翻腾过多少次?它带走了我童年的美好时光,又给了我很多快乐与幸福!那尘封的记忆,不经意间被打开,一种难以言说的情愫从心底涌起,我的热泪不禁溢满双眼……
母亲的活簸箩,是永远珍藏在我心中弥足珍贵的无价之宝!
(0)

相关推荐

  • 沈渭清:【母亲的针线笸箩】

    母亲的针线笸箩 ◎沈渭清 [作者简介]:沈渭清,1970年生人,陕西汉阴人,职业经理人,喜好文学艺术,九十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有小说<我土我民>等,诗歌<追求>曾获长江中下游五 ...

  • 上学记|鞋子的故事

    解晓东有一首歌曲<中国娃>是这样唱的:最爱喝的水呀永远是黄河水,给咱一身太阳色能把那雪融化:最爱吃的菜是那小葱拌豆腐,一青二白清清白白做人不掺假:最爱穿的鞋是妈妈纳的千层底,站得稳走得正踏 ...

  • 【文学百花园首届全国大奖赛】(34)母亲做的布鞋 | 吕瑞杭

     作者简介 吕瑞杭,喜爱文学 是河北省采风学会会员  近半年来在采风网发表作品80多篇,在中国作家网发表40多篇,多是散文与随笔,现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南清河乡卫生院工作 . 母亲做的布鞋 前几天回家照顾 ...

  • 【阅读悦读·散文】彭书青《母亲的布鞋》

    [作者简介]彭书青,男,1981年生,陕西丹凤人,中学教师,已在网络.杂志发表散文.诗歌三十余篇(首). ---------------- [本文由作者授权发布]     -------------- ...

  • 杨国存 | 老布鞋里的母爱

     作者简介 杨国存,河南省内黄县二安乡大寨村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安阳市散文学会理事.1971年参加工作,先后在本村学校.后安联中.二安乡中任初中语文教师,1986年调县委宣传部任新闻干事,1994 ...

  • 《行摄生活》-90【千层底布鞋】

    布与线 手与情 你穿过布鞋吗?一针一线密密缝制的布鞋.大约70年代前出生的人应有这样的记忆,"已经睡了一觉醒来,妈妈还在昏暗的油灯下,纳着厚厚的鞋底或搓着长长的麻绳."我是有这样记 ...

  • 民俗 | 阴历六月六“打褙壳”

    文|苏若男 可曾穿过妈妈手工布鞋?还记得那种松软.透气.带着手汗.生理酶.给脚长成一样.独一无二的布鞋? "脚下无鞋周身穷",那双布鞋定义百姓的立脚之稳,是妈妈一年中只能赢.不能输 ...

  • 母亲做的老布鞋

    整理橱柜,看到了早年间曾经的老布鞋,久违的亲切油然而生.赶紧找一双鞋垫,把脚放进去,好舒服.于是,每天回到家,脱掉高跟鞋,赶紧换上老布鞋.让一天来足底的疲劳,在老布鞋里渐渐得到缓解. 仔细端详老布鞋, ...

  • 【第三届行参菩提散文奖参赛作品】母亲留下的布鞋/李兴柏

    前几日收拾旧物品,见到了一双60多年前的布棉鞋,是巧手母亲为爷爷做好,而未上脚的绣有云子卷的黑帮布棉鞋. 母亲留下的这双棉布鞋,鞋底厚度达12厘米,鞋底共有8层袼褙(32层布),总共有1736个针眼,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李改红:母亲的歌谣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2] 母亲的歌谣 河南内乡    李改红 今天是母亲节,我又梦见母亲了.   她端坐在门前的凳子上,上身着深蓝色外套,下穿黑色裤子,一张枯槁清瘦的脸,一头花白的短 ...

  • 【中州作家·母亲节特刊】李树立:母亲的遗照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83] 母亲的遗照 河南西峡   李树立 母亲节快到了,以前我觉得这时节给母亲打个电话问问,或者跑回家看看,是一种开心的事.可今年心情格外沉重,妈妈离开这个世界已经 ...

  • 【中州作家】牛正红:写给母亲的诗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78] 写给母亲的诗  牛正红 无数次的梦里 您还是那样熟悉 比如您举起的棍子落在我的身上 比如您柔弱的肩膀终日在田间劳作 呵,母亲 为了留住您渐渐隐去的身影 虽然 ...

  • 【中州作家】乐悠悠:货郎担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0] 货郎担 河南南阳      乐悠悠 货郎担,我老家又叫"换荒挑",是农耕年代,农村传统商贸活动的一种交易方式.隔三差五,货郎就会担着挑子 ...

  • 【中州作家】苏相群:伟大母亲的故事 (2)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3] 伟大母亲的故事 (2) 河南邓州       苏相群 喜熬夜爱上网,这是从步入社会时起,就对我极富有兴趣的一件事.     昨晚,在网上得读一则感人故事,让 ...

  • 【中州作家】王宜刚:他还活着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65] 他还活着 河南内乡    王宜刚 使用智能手机也算有些年头了,第一次在朋友圈微信群里发文章,二十二年前的一篇旧作,<封光钊老师和他的[深秋]>, ...

  • 【中州作家】乐悠悠:难忘拾柴火的辛酸岁月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63] 难忘拾柴火的辛酸岁月 河南南阳      乐悠悠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那时普遍贫穷寒酸,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常年缺吃的,少烧的. 俗话说"穷人家的 ...

  • 【中州作家】乐悠悠:阙子与袼褙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7] 阙子与袼褙 河南南阳      乐悠悠 "阙子"(què zǐ)与"袼褙"( gē bei)均为老家方言.它们属同一 ...

  • 【中州作家】张兰洲:犹念母亲包的端午粽子

      中州作家,从文学到美学[No.799] 犹念母亲包的端午粽子 河南内黄       张兰洲 五月五,又端午.念屈原,赛龙舟.秧歌扭,拉歌情.艾叶香,黄酒酿.糯米粘,粽叶青.母包粽,最是香.每年五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