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门人在京山——回到老窝办高中(连载之十八)

在三阳文教组工作了整两年,到1972年暑假,我找文教局领导,说明我不喜欢搞流动式的工作,要求回到三阳区中学。经局领导同县委组织部和三阳区委研究后,同意了我的要求,同姚铭山同志交换,他到文教组,我回到三阳区中学我曾两次工作过的老窝。
  
我三进老窝后,了解了学校的现状,同几个老同志商量,说出我的想法。我说:“现在学校教学秩序稳定了,要大抓教学质量了,为了多培养人才,能不能在我们学校开办几个高中班。”大家认为我的想法很好,一致赞成我的意见。而后,我向文教局和三阳区委写了请示报告,经几级领导同意后,我们将两个初三班直升为高中班。
新学期开始,文教局给我校又分来几个大学本科生,同时,又招了两个初中班,全校共有8个班,两个高中班,6个初中班,四百几十个学生,30几个教职员工。从此,学校红火起来,一切都慢慢走上了正轨。
  
升入高中班的学生们非常高兴,学习劲头很足。只因这里是山区,大部分学生的家里经济困难,读高中经济负担要重一些,学校虽有点助学金,但不能解决问题,有许多学生面临失学的危险,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一难题呢?只有靠勤工俭学。我们这里山大柴多,而且柴的销路大。因此,我们商定领学生们上山去打柴,力争解决一年的学杂费和书本费的问题,学生们听说后举双手赞成。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放学生们回家拿工具,星期天返校,星期一的清晨,大家背起背包,带上工具集中在操场上,我作了一首打游诗(具体内容记不准了)动员大家在3天中打柴5万公斤。我简短动员的话音刚停,同学们兴奋地高呼“坚决完成任务!”我像指挥员一样高喊一声“出发!”同学们如同战士一样迈着矫健的步伐走出了校门。经过3个多小时的跋涉,行程15余公里,到达目的地——屈山观音堂。借用十几家民房,老师们引学生很快安营扎寨,女同学们很快做好了饭,饭后大家带上工具火速上山。
  
山上松柏茂盛,但经历长年的风霜雪雨,死树枯枝也不少。半天时间的工夫,大家扛下山来的就堆成了一座小山。晚上锯的锯,劈的劈,一过秤就有二万多斤。第二、三两天,兵分两路,我和谢传茂等男老师带一大部份男同学上山打柴;李翠玲和邹行兰两位女老师带女同学和一部份男同学在山下锯或劈。经过两整天的战斗,战果辉煌,共打柴6万多公斤,交给屈山供销社后,我们回到了学校,一去一来整3天,就解决了高中班近百名学生全年的学杂费和书本费问题,大家高兴极了。
三阳镇屈山街(摄于2020年12月5日)
 
高中班办到第二年,文教局决定,要我们在高中班选拔年龄较大,表现好成绩优良的学生到京山师范去学习。经过师生们认真讨论,选定了十几名学生送到了京山师范,他们毕业后大都分回到三阳,而后这一批人成了三阳区的骨干教师。剩下来的学生毕业后,因当年还没有恢复高考制度,有的参了军,有的参加了工作,有的回乡务农。
  
这两个高中班是文化大革命大乱后,在狠抓教学质量的时期办起来的,老师们费了心,学生们努了力,的确质量不错。这批学生无论在何处和哪一条战线,经历多年的考验都表现出色,得到人们的好评。
敬请期待:天门人在京山——受挫驻队修水库(连载之十九)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