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密阳》,我们口中那些所谓的信仰
魔鬼很美
美得你忘记一天的疲惫
魔鬼很静
静得人爱上漫漫的黑夜
魔鬼微笑
没人敢哭
只有洋娃娃不禁打个哆嗦
魔鬼赢了
但最多三天
世界就成了一座空坟墓
Lisa
我们总说,我们因信称义。
然而,我们何尝有一日不用行为去判断一个人,甚至自己?
《密阳》,2007年的韩国电影作品,距今13年。
第一次看的时候大概是在高中或大学初段的团契时间,好友在电影周中选播了这套戏。
还记得刚看的时候有点纳闷,戏里没有俊男美女,也没有刺激的剧情,连配乐也欠奉,只有演员的说话声……怎么说,就是很生活的样子。
平淡得甚至让人觉得无趣。
有时候,我很怕这样的电影。
太真实的话,你就会分不出是虚拟还是现实;太真实的话,你连欺骗自己说这些事情不会发生在现实中也做不到。
愈是平淡的电影,愈是沉重。
果然电影播放完毕,灯亮起来,我们各人都说不出话,直至负责人带领我们讨论相关情节。
我仍然记得当时自己有点激动 — — 由于基督徒的虚伪,也由于害怕自己会不会在不知不觉中成了加害者。
电影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简单来说是女主角的儿子被绑架撕票,痛失爱儿的她几乎崩溃,这时刚好接触了基督教,心上的伤口得到安抚,渐渐复原,以致她甚至能说出觉得现在的自己很幸福,每一天都像与耶稣恋爱的话。
她想把这份爱传给已入狱的凶手,并告诉他因着神的大爱,她决定原谅他了。
没想到,凶手比她想象中过得要好,面色红润不在话下,还指出自己在狱中已信了主。
上帝已原谅他,他现在能过得很平安,很舒坦。
好不容易怀着想要原谅凶手的女主角再一次崩溃,她没想到在自己难过、痛心的时候,凶手原来早已获得解脱。
上帝的爱彷彿成了一份嘲弄。
女主角其实从没有自伤痛中恢复,她只是以爱去麻醉自己,告诉自己现在过得很好。
于是当幻象被戳破,整个人反被压抑的愤怒吞噬,伤得比之前更重。接下来的后半段,她不断挑战信仰的真伪和做出种种报复行动,包括色诱牧师、在祈祷会中质问弟兄姊妹、在决志阶段时播放嘈吵的音乐等等。
大概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电影结尾并无提供任何答案或是想要传达明确的某种讯息,就只是让你看见一个人崩坏的样子。
她后来好点了吗?信仰是真实的吗?上帝是残酷抑或仁慈?
电影通通都没有说。
可是透过电影,那时候的我感受到了信仰真的不是万能药。不会因为信了上帝,伤口就不痛;不会因为信了上帝,不幸的事就能变成值得感恩的事。即使世间万事万物发生真的有上帝旨意的存在,儿子死掉这件事也永远不会成为让一位母亲值得感恩的事情。
从此以后,我不再以如果当初怎样怎样,你今日都会怎样怎样去安慰别人,也不会以此来逼迫自己。不好的事永远不可能变成好。就让我们为现在感恩,但不必硬为伤口修饰,徒添疼痛。
Lisa
那时我还是很典型的虔诚基督徒,我一向是个对自己很harsh的人,所以当年对于所谓基督徒的批判更重。那些称关心女主角的弟兄姊妹,有几多个真的有代入和她同哭同笑?每个人都只是在自说自话,说着上帝有多美好,只要让上帝进入你的心,伤口定能愈合之类。
那时我真的超讨厌这些人,或许也是想告诫自己,千万不要成为这样的模样。
多年以后我再重看一遍这些情节,发觉这些弟兄姊妹其实也没有十恶不赦。他们没有逼迫女主角一定要宽恕凶手,反而对她说不去见那人也可以的。没有主角的祈祷会也不一定虚伪,只是把那个人放在心上而已,不出席也是女主角的选择。
当然说到与人同行,这些弟兄姊妹实在还有超多进步空间。
可是我们不都这样吗。
没可能为每一个人都付出自己的全部。
就算是弟兄姊妹,其实也同样亲疏有别,这是人之常情。
有问题的是那些欺骗你人人无别之人。
我们都是一样的,在你成为基督徒前或是不成为基督徒以后,我们生而为人并没有分别。
Lisa
我们是人,不是神啊。
心是怎样的,就活成怎样吧。
这样才不会疯掉,才能好好活着啊。
我一直觉得不返教会、不事奉、不做十一奉献,就是还未把神放在第一位,不够信心,不愿意牺牲自己,是贪爱世界的表现。
但当中的隐情,我们又知道多少?我们又愿意了解多少?
是谁教导我们如此看待一个弟兄姊妹呢?
是谁教会了我们关于“敬虔”是怎样衡量呢?
我们就这样,轻易地擅自地把和众人心中不一样的信徒粘上“不敬虔”的标签。
如此我们就不需花时间精力去考究他行为背后的意义,如此我们就可以安心批判他,自己继续做着令自己有优越感的事情,到最后其实我是甚么都不知道的那一个。
其实什么都不知道。
Lis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