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自己 | 盖高楼时用的塔吊是怎么升高和降低的?
1
这些年生活在中国的人见得最多是起高楼。
我从小生活在东北平原的农村,除了一望无垠的庄稼地,也没什么风景。高高白杨树围绕下由几十家组成小村落显得十分的弱小。一般一个屯最多也就最多一里地长,家家鸡犬相闻,炊烟相绕,屯东头谁放了屁,不到10分钟,屯西头的人都能知道。所以,也没什么热闹看。
除了婚丧嫁娶之后,最大的热闹就是谁家盖房子。男人帮工,女人帮厨,孩子们围着看热闹,混吃喝。
后来到了浙南地区,见过私家里建楼房的,最热闹的场景是浇楼板上的水泥。因为尺寸的问题,楼板没法用工业化的预制楼板完成,就得一层一层地人工浇灌。又不能一天浇一点,一层楼要一次性完成,又没有现代化的设备,就要用大量的人力。一群人在楼上,一群人在楼下,把和好的水泥一筐一筐地拉上去人工铺平、压实。动辄上百号人一起作业,上上下下,你争我喊,热闹非凡。
而这些年只见高楼像草上样一片一片地长起来,偶尔看到几个戴安全帽的人在建筑工地上晃悠几下,几乎看不到人。在有感科技进步的同时,反倒对这样冷清的劳动场面有些失落。
然而,一个个在空中摆来摆去塔吊的吊臂却让我感到好奇。
2
好奇的当然不是物料是怎么吊上去的,而是塔吊是怎么长那么高的,到建好了楼之后又怎么降下来。
总想到工地上去看个究竟,可总是没有机会,加之现在建筑工地对安全管理都很严格,非施工人员也不允许进入。
可看着那些塔吊悄悄地长高,悄悄地消失,心里这个疑问却总也没有消失。
一直有两种思维模式。
一种在下面用液压装置向上顶,一节节地加上去。因为在地面上操作最方便。
后来这种想法被否定了。一是这样做太不安全,二是塔吊高了之后是有支点固定地楼体上的,根本无法上移。
第二种是,用更高的吊车把吊臂和塔楼吊起来之后,再从上面一节节地加高。
想想,这种想法全完不合情理。根本没有那么高的吊车,如果有也不用搭塔吊了。
这两种思维模式有个共同的特点,都是想通过外力使塔吊升高或降低。
没办法的时候求助了一下万能的互联网。
原来塔吊有自身的升高、降低的功能,并且这种装置的设计非常简单而巧妙。
3
基本步骤是用汽车将塔吊的基座、支架、自身的升降系统、塔吊司机楼、吊臂、配重运送就位。
在地面上安好基座,用吊车安装好两至三节支架(标准节),一个标准节三米左右。支架上要装塔楼、塔帽、吊臂,加好配重。但这时候塔吊是无法升降的,这就涉及到了自身的升降系统。
自身的升降系统是一节活动塔身,就是爬升架,爬升架刚好能套到标准节支架外面,并有液压升降系统,可以自动升降。
把爬升架安装上之后,再装上塔楼、塔帽、吊臂,加好配重。
以后随着建筑物的升高来升高塔吊的高度,用自己的吊臂吊起一节标准节,用自身携带的升降系统将司机楼顶起来,由工人将要升高的分段标准节安装到原有高度的上方,司机楼的下方。如此循环,下降时也是用这个方法将自己降下来。
网上有视频,可以搜索“塔吊是如何升降的”即可,这里我就不做过多的描绘了。
4
看过视频之后,多年不解的结,一下子就解开了,有一种忽然开朗的感觉,而与此同时也对原来思路的狭隘有了更深的思考。
这里面有一个人生的问题,为什么总会想着用外力让自己提升呢?
无论是从下面顶,还是用吊车从上面吊,都是使用外力,而就没想到通过自身的装置自我提升。也就是说,无论在任何事上,谁也帮不了你,只有靠自己。
靠自己就有要一个自动升降装置,让自己有这个能力,这个能力就是学习的能力。
互联网出现之后,学习变得越来越容易,各高校课程的音频、视频无处不在,让系统地学习一门课程成为可能。而我们经常是把大量的时间浪费到了“跳一跳”那样无聊的小游戏或连篇累长的电视剧之中。并为跳了几百步、几千步兴奋不已;替电视剧中人物的命运劳神感伤。
而面对现实的时候又总无奈地感叹,没有遇到好人,没有赶上好时机。
塔吊不能动,只能牢牢地站在那里,没有任何选择的权利,它依靠自我升降系统完成了一座座高楼。
塔吊的另一个结构,也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就是爬升架的一侧一定有一个开放的门,这样能才把吊臂送过的支架放进去。
这就要求我们不但要有自我提升的能力,还要有开放、包容的精神。没有开放、包容的精神就是固步自封,即使有了自我升降的系统也无法升高。
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如此,应该说包容比自我提升的能力更重要。
城市的生活让人乏味,一个个建筑工地像一张张冷漠的脸,怀念农村建房时的热火朝天。
人类进入了现代文明,现代文明让人与人之间变得更加冷漠和不包容。
想能文章配个“农村盖房子场面”的图,结果搜出来的图上一个人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