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家庭和睦,才有职场的基业长青
《大秦赋》的口碑高开低走,有从演员、道具、史学、服装各个层面评价的,褒贬不一。对于我而言,其实一部经过艺术处理、还是根据小说改编的所谓正剧,也不会把它当历史看。更何况,2000多年前的事情,流传至今,真真假假如何分辨,就连《史记》所记载的,也未必全是真实,也只是史学家的一家之言。历史就是发生在很久以前、别人身上的故事,以史为镜,透过这样的故事我们又能够学习到什么,才是关键。
所以,何不以这部剧为契机,通过里边的一些片段、镜头、故事去解读、理解生活中的人与事。
前几天讲了国家和个人都得有志向、吕不韦的空降哲学、君臣相处之道,今天就谈谈家庭和睦的重要性。
《大秦赋》中,吕不韦三番五次拜访上将军府而不入,后面挂嬴政的招牌才得以进去。回家的路上,吕不韦问嬴政,蒙家为何能够在军中威望这么高?嬴政认为是蒙将军战功累累。于是,吕不韦借机教育,并说了以下这段话:战场是死生之地,若不是家中和睦,父子同心,而无后顾之忧,也难常胜。并说出当年嬴异人是替父亲去赵国当人质,以此来教导嬴政要跟他爹搞好关系,否则让外人、山东六国都有机可趁。
《弟子规》中有这么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大白话,就是说哥哥要照顾弟弟,弟弟要尊敬哥哥,这样兄弟和睦,孝也就有了。
最近也正好在看《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在讲到曾氏家风时,主要讲了曾国藩同几个兄弟的关系,第一个出场的是曾国荃。
曾国荃的成就,是曾氏兄弟中仅次于曾国藩的,而这里边少不了曾国藩的教育、提携,甚至可以说是偏心、袒护。
曾国藩是家中长子,又因为科举成功,所以比其他家庭的长子更有权威,更何况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长兄如父。所以曾国藩在严于律已的同时,同样严于几个弟弟,在教育方面更是严格、较真,要求弟弟们的作文都要发给他审阅,耐心批改。只是几个弟弟都没曾国藩好运,在科举之路上都没得走通。
之后曾国荃也弃笔投戎,加入湘军。开始曾国藩很不赞成,但曾国荃却有几分军事天赋,刚组建的军队就打了几次胜仗,反倒让曾国藩另眼相看,决定提携并像教学习功课一样,细心指导排兵布阵,把自己的为官之道、领军之法不厌其烦地写信指导曾国荃。
比起耐心指导,有时候偏心、袒护更起作用。地球人都知道,曾国藩对国家称得上“忠”,对他人称得上“诚”,为人处事算得上“无私”,在部将中基本上都能一碗水端平,可是遇到亲弟弟,有时就很难做到了。不仅在军饷优先供应,功劳大、容易打的仗也都优先留给曾国荃。
曾国藩自己是想要做“圣人”,也承诺当官不为钱,知道曾国荃所做的一切不仅仅是为他自己,也是为整个曾氏家族,所以才会对兄弟几个特别的袒护。
也许有人会说,曾国藩看来是“伪君子”,但对于自己的亲兄弟有所照顾,在儒家思想中,也并不是大过。《论语·子路》篇中有个故事,说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法制来讲,大义灭亲,维护正义是应该的,可是家庭人伦是社会行为的基石,如果一个人血缘亲情都可以不顾,他凭什么会去爱其他人;如果家庭人伦崩溃了,社会也很难和谐。
曾国藩对于家庭的“私心”,也让很多人质疑他对朝廷的忠诚度。这也是现在很多职场人的矛盾,一心为工作,为事业,可能就要牺牲家庭,可能导致家庭不和睦;而过于关注家庭,公司会认为没有进取心,事业就难有成就。
但正如吕不韦所言,家庭和睦,才没有后顾之忧,才能在职场上专注工作,保持常胜,方能基业长青。
hr弟看《大秦赋》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