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 ,正式成立

7 月20 日,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成立大会暨第四次教育革命与未来学校研讨会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举行。来自教育部、中国教科院、山东省教科院、广东省教科院、四川省教科院、甘肃省教科院、吉林省教科院、辽宁省电化教育馆、东莞市教育局、长沙市教育局、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北京海淀区教科院、深圳福田区教科院、成都市金牛区教科院、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教科院、北京国际交流协会青少年文化交流专业委员会等政府机构、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以及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北京世纪好未来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亚洲创新研究院等共建单位的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参加了会议。

授牌仪式

推进未来学校建设是新时代的重大命题,是教育发展的永恒主题,是教育科研的崭新课题。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作为国家级教育智库,以服务决策、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协同战线为己任,肩负着为国家重大教育战略和宏图政策提供智力支持、咨询服务的使命。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自2014 年正式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推出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以来,围绕未来学校所关涉的课程变革、学习空间、STEM 教育、数据融合、创客教育、个性化学习、个性化教学、人工智能教育等热点专题,从实践和学理层面进行了系统深入的探讨,有效传播了未来学校理念。从2016 年起,“ 未来学校” 作为国家教育信息化年度工作要点,写入教育部文件,为未来学校从理论到实践的全面、系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

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平台的建立,将联合国内各地未来学校研究力量,明确新时期未来学校研究的任务和使命,为未来学校的建设探寻行之有效的路径和办法,助推发展新时代、面向未来、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教育,带动和辐射全国创新教育的前行。

会议现场

任昌山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处长

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处长任昌山通过在线会议对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的成立表示祝贺。他指出,信息技术不仅在改变现在教育,也是在塑造未来的教育。第四次教育革命时代的到来将深刻改变未来教育的版图,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态正在面临严重的挑战,社会转型面对未来学校变革提出新的要求。探索面向未来的教育形态,这是关系教育发展全面的、重大的时代性课题,未来学校的成立是时代的号角。他希望,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可以面向未来、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发展新路径,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共同开创教育更加美好的未来。

王素 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

中国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

中国教科院国际与比较教育所所长、未来学校实验室主任王素介绍了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成立背景及未来学校创新计划。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2013年启动中国未来学校创新计划,2014年成立未来学校实验室,坚持扎根中国、面向世界的原则,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从学习空间、学习方式、课程结构、组织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到了全国各地中小学校的热烈响应和广泛支持,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全球移动学习最佳实践案例,圆满完成了“未来学校1.0”阶段的研究任务。与此同时,未来学校探索过程中的新的事物、新的热点问题也逐渐浮现,为深入推进未来学校研究,及时廓清认知困惑,解决面临的深层次问题以及做好相应的决策服务研究,“未来学校 2.0”创新计划呼之欲出,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应运而生。

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是新型研究和学习生态,目前共同体由17家单位构成,包括政府机构、科研院所、共建企业,吸纳了一批新兴的力量涌入未来教育的浪潮。王素指出,“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包括明确未来学校的理念体系、开发未来学校的课程体系、探索智能时代的课堂形态、研制基于大数据的学生综合评价方式、构建未来教师能力框架、探索智能时代的未来学校治理模式、创建面向未来的学习空间、建设未来学校发展新生态等八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并且以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的协同发展、发布未来学校2.0重点课题、启动未来学校领航计划、实施未来教师能力提升工程、遴选未来学校典型案例和优秀成果为重点项目。未来学校研究共同体作为交流协作平台,将联合共同体各单位协同推动“未来学校2.0”创新计划的顺利开展。

基于大数据综合素质评价的思考与探索

缪雅琴 长沙市教育局副局长

长沙2001年成为全国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13年12月长沙被确定为国家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实验区。2019年长沙被遴选为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区域。教育评价是学校发展的指挥棒。长沙以大数据赋能综合素质评价为切入点,深化和创新了学习空间应用,全面提高了师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引领了未来学校的创建。

未来长沙将以智慧教育示范区创建为契机,着力构建融合创新、交互共享的智慧教育体系,重建教育新生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在变革中实现创新发展。

构建融合共生教育新生态的甘肃经验

秦志功 甘肃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甘肃省教科院将成立甘肃STEM教育协同中心,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以教研部门为中心组织者,协同政府、高校、博物馆、科技馆及高新企业、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在中国教科院的引领下,聚焦于STEM教育、人工智能教育,持续推进,共同搭建未来教育生态体系,立健全长效合作机制,为学习者搭建更加广阔的学习平台。

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鼓励各个学校实践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特色化,积极探索跨学科协同教学,构建主题突出、特色鲜明、面向未来的学校课程体系。可利用示范校、实验校的已有体系,重点指导,进一步提升学校的特色品质,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样教师的持续学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甘肃省开展面向校长、教研员、一线教师的形式多样、分层分类、贯通全程的培训,同时以课题研究、案例征集、教研活动等方式,提升教师持续学习能力、科学指导能力、资源处理能力、主动适应能力该加强培养。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和智能化教育

王茜莺 联想集团副总裁

新冠疫情在不知不觉中对教育行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一,教学基础发生了变化,设备由教学的辅助工具成为了在线教学的必需品;第二,教学模式发生了变化。疫情期间,教学被迫分为线上和线下两部分,线上线下融合正在逐渐成为一个新常态;第三,教育均衡有了基础设施的支撑。在线教育方案的普及,一方面促使教师和学生信息化素养的提升,另一方面,建立了能够长期进行远程教学的基础。

智能技术已经,并且会持续的为教育带来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将随着技术的进步逐步实现。是一个逐步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首先,智能技术成为教师教学的重要辅助,大幅提升教学效率,深入改变教学模式,解决速度,精度和深度问题。第二,智能技术依赖于数据,可控的边缘服务加上开放的公有云服务结合,会给智能课堂时代带来更多更快的落地应用。第三,人工智能教育加入新课标,会极大促进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展开。最后,5G 的发展将给课堂带来更为多样化和沉浸式的体验学习机会,令未来的教学场景有了更多的想象空间。

基于5G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李海东 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广东省以“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未来教育革新,即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开放包容、共建共享,以上理念可凝练为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未来教育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包括学习理论的新范式、学习方式的新变革、学习方式的新认识以及学习生态的新变化。

广东省以政府为主导,搭建平台,广东省教研院以协同创新项目为抓手,连同华为等高科技企业,探索5G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基于5G的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需要建设5G高清直播课堂、5G+VR/MR、5G+教育质量监测等内容,破解广东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和优势发展的问题,以实现“变轨超车”。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特征

殷以杰 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党委副书记

未来的教学形态是线上线下的融合,在线教育将发挥一些功能,如线上规模化学习、线上个性化指导、线上数据分析、在线学习社区等。因此线上线下融合将引发课程实施形态、教育教育学范式、学生学习资源获取方式的变革。

从行政视角来看,需要优化“因材施教”,实现线上线下教育融合。从教师视角来看,教师们享受线上教学的红利,体现线下教学的价值,同时也感受到在线教学的不足。接下来我们将思考学习空间的重构、教与学流程的再造、学习资源供给的改变、教育评价方式的变革。

融合共生的教育新生态

吴颍惠 北京市海淀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互联网将为未来学校提供优质教育资源,海淀区中小学资源平台在疫情期间调整升级,拥有海量的优质学习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服务于学生人文素养学习;科学资源,都物语学生科学探究素养学习;信息资源,服务于学生科学创新素养学习;学科资源,服务学科拓展类学习;综合资源,服务于跨学科主体性学习。

抗击疫情将互联网教育推到了潮头,成为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新源泉,疫情过后优秀直播平台不会下线,线上与线下融合发展的教育新形态;疫情过后,资源平台走向“中小学网上学习社区”,学习社区与线下课堂并存;疫情过后,从云课堂直播平台走向更远,教育信息化真正进入2.0时代,我们坚信,互联网能够助力教育变革。

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未来教育

张超月 好未来开放平台事业部总经理

技术的发展在不断解放、提高生产力的同时,也为我国教育行业拓宽其边界带来了更多可能性。未来,技术与教育产业的融合将不断加深,新科技革命下的未来教育将有新的内涵和特征,如未来教育更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创造能力、未来教育的教师数字化和信息化素养极高、未来教育的学习方式更多元化、未来教育的课堂教学形式更多样化、未来教育的全场景互联且高度智能化和信息化等。

未来,好未来将利用自身在教育产业生态布局、教育领域探索经验、人才储备等方面的优势,携手全国范围内30家实验校,合作开展对校外体系的未来学校课程体系、智能时代课堂形态及学校治理模式等方面的探索。

构建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未来学校新生态

刘启平 成都市金牛区教育局副局长

2013年,金牛区启动未来学校建设项目,2016年成为成都市未来学校建设试点区域, 2017年3月在全省率先成立未来教育联盟。同年立项四川省重点课题《区域推进未来学校建设的实践研究》,已取得阶段性研究成果。我们依托区域未来学校建设实践研究基础,于今年3月推出首批22所线上学校,组建金牛学生未来发展联盟,构建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未来学校发展新生态。我们认为,线下实体学校与线上虚拟学校的融合互补是未来学校发展的重要趋势。

金牛区创新“1234”特色路径,推进线上学校建设实践:“1”即构建一套协同机制。采取“政府主导、学校主体、企业协同、分步建设、特色发展”的基本策略,多方协同,整体推进;“2”即搭建两个线上平台。即金牛区智慧教育大数据中心和大数据中心的线上学校子系统;设立金牛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出台《金牛区智慧教育名师工作室管理制度》,计划分3年设立20个名师工作室;“4”即打造四支专业队伍,一支高执行力管理队伍、一支高素质CIO队伍、一支高水平线上教学教师队伍、一支高效率技术支撑团队。

未来学校建设的思考

郭其俊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未来教育具有本来性和未来性、具有不确定性和确定性,无论如何探索未来教育,都要以人为本,立足于当下,培养在未来具有国际竞争性的人才。福田区是深圳的中心城区、首善之区,长期致力于教育改革和探索。福田致力于课堂教学的变革已经有10年的时间,是教育部授予的“基础教育国际化综合示范区”“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区”,中国教科院“教科院综合改革的试验区”。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导下,福田开启了“全息未来教育云+端”的项目研究实践,把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融合,开展讲座式授课与项目式学习,实施大数据与个性化精准的教学、过程性的评价和结果性的评价相连。福田教育也实现从知识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从讲授为主到自主学习的转变,从模糊教学向精准教学的转变,从结果评价向多元评价的转变,教育质量和效率不断提高。在深圳新一轮改革深化的过程中,福田教育将勇立潮头,运用现代技术,用AI赋能教育,促使教育发展进入快车道。

新科技革命浪潮下的未来教育

赵亮 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办公室主任

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如何应对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所带来的挑战,让教育变革跟上时代发展,这些都需要认真面对和解决。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的现代化,意味着工业革命以来所建立的以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体系为主要特征的教育形态正在面临严峻的挑战,依靠流水线作业来批量生产人才的传统教育模式难以为继,社会转型面对未来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

山东省以人工智能为切口,用技术赋能教育,包括硬件软件、课堂教学、评测工具等。山东更侧重于从课程切入,从课程内容到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素养的培养。此外,山东省还注重生态系统和理论设计,打造山东省人工智能+STEM特色,成立山东省人工智能研究院。同样山东作为STEM协同中心,也做了一些创新,通过教研去引领人工智能与教学的融合,制作人工智能与教学平台,开放网络教学平台等。

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变革

刘翥远 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员 东莞市松山湖实验中学副校长

疫情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壁垒,教育方式突变带来了全国教育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线上课堂实验,传统课堂教学场域发生突变。此外,课堂教学也发生转变,我们应加强研究、示范、引导,改变教育教学观念;丰富课堂教学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升师生信息素养,促进信息技术融合;增强人才培养意识,创新人才培养;改变学习评价观念,构建学习评价体系。

今后,课堂教学和在线教学将会交替进行,成为学校教育的新常态。作为教师,要学会适应“后疫情时代”对学校教育的新挑战和新要求,要更专注专业成长,提升线上课堂教学能力。未来的课堂不断在变,唯有不断前进变化才能适应未来的发展。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