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滩处的《逍遥游》(7)得不到的才是最好的

《庄子》第一篇的标题中,“逍”字讲的是大小,“遥”字讲的是距离。逍和遥中都有自由,都有风趣和道。前者是讲“小”的艺术,后者是讲“远”的艺术。

生活中的栗子,越得不到的东西越觉得那个好,比如两个人没结婚之前觉得彼此就是真命天子真命天女,犯个错闯个祸都是萌萌哒。结婚之后觉得看着对方的脸都烦,诸如袜子不洗衣服不叠上厕所不拉门吃饭时候吧嗒嘴这些问题都成了心病,甚至致力于要纠正对方的“不良习惯”,当发现对方“死不悔改”的时候,就开始痛恨和憎恶。不过幸好,距离是会产生美的,离开了对方一段时间,又觉得那个平时可恶的人又变得可爱起来,那些毛病也变得可有可无。于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也算是一个轮回。

人的相处自然要交心,但交心不等于腻腻歪歪,有时候控制一下频率,给对方一个生活空间。朋友相处也是如此,就像一个说评书的先生说的:“人与人之间的缘分都是有定数的,好比一共有六年相处时间,天天腻在一起,六年一到,两个人必然就分了。如果抻开,相处两三天,离开四五天,这样一辈子都是善缘。”如此也算是“惜缘”的另解吧。

在这个信息量爆炸的时代,每个人每天都在摄取知识,每个人都在成为或者试图成为“专家”和“大师”。小鱼同学做不了大师,因为做大师太辛苦,能不能赚钱还不一定。

(0)

相关推荐

  • 给人算命后如何修复精神损耗?

    古大师在易学江湖漂泊多年,发现一个最为严重致命的问题,就是只要你的预测水平到达一定境界的话,给缘主咨询完后就感觉到自己精神力损耗很大,导致自己身体很累,这种损耗在我看来是一种业力的提现,命理师傅依靠自 ...

  • 牢记这几点,你被骗的机会就会减少

    牢记这几点,你被骗的机会就会减少 文/孙新合 打疫苗是大众目前最关心的事,当真利国利民. 但是,也有人把他当作行骗的好机会. 有不少人反映,手机收到短信. 对方表示,我是为你接种疫苗的护士,你像极了我 ...

  • 浅滩处的逍遥游(30)去,不知道何处的远方

    生活就是一次旅行的过程,从鱼到鸟是一个变化,鸟的迁徙是一个变化,我们总在变化之中.看起来平淡无奇的人生,其实充满了趣味和奥秘.并不是从起点转了一圈又回到了起点,而是从北冥到了南冥,看起来都是冥,毕竟还 ...

  • 浅滩处的《逍遥游》(64)逍遥,也是有节奏的

    习惯了念古文中的"之乎者也", 但它们深层次代表的内涵, 我们不一定认真思考过. 有一个节目叫<经典永流传>, 怎么流传呢?那就是唱诵. 所以古文,必须有韵律, 才能方 ...

  • 浅滩处的《逍遥游》(63)找不到落脚处时……

    鹏一出世,就从极北飞向极南,这也是它"大知"的一部分.麻雀则没有什么方向,要么是飞到棚顶上,要么是飞到树梢上,这是它"小知"的一方面. 我们的生活也好,我们的事 ...

  • 浅滩处的《逍遥游》(62)立体地看世界

    前几天一个小朋友来找我,很可爱的一个小姑娘,苦恼作文不会写的问题.小鱼同学遣词造句上明显是差了很多,不过我跟她讲了一个另类的道理.原出处是郑渊洁先生,前两天看了老先生的报道,除了两鬓斑白了一些,精神不 ...

  • 浅滩处的《逍遥游》(61)拒绝表面的洒脱

    喝醉可以暂时忘了痛苦,睡觉可以逃避一个晚上.但醒来时我们终究要面对,只不过沉醉于一场假死而已. 在电影<激战>中,彭大帅的老爸经历了一场投资失败负债十几个亿,开始选择逃避每日醉生梦死,但是 ...

  • 浅滩处的《逍遥游》(60)俗世扎根的逍遥游

    佛教中喜欢用莲花来作比喻,一方面我们赞叹莲花"出淤泥不染"的高洁,另一方面我们有没有想过莲花是从哪里生根的呢?是污泥,是烦恼,是俗世. 庄子内七篇写得很潇洒:<逍遥游> ...

  • 浅滩处的《逍遥游》(59)做个无事人,不是无事可做

    生活中给的永远不是我们想要的云淡风轻,也没有哪个世外高人可以教我们高深的内功,读了再多心灵鸡汤真正帮助我们的也许是一句朴实的批评话,看了再多电影最后让我们流泪的也许只是身边的故事.感动别人并不是目的, ...

  • 浅滩处的《逍遥游》(58)当环境对我们的影响越来越小

    世界在变化,人际关系会变化,就连我们这个身体也会变化老去.甚至连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化,中了五百万的彩票,看到仇人都恨不得亲一口.突然又发现,自己的彩票是上一期的,这时候看到亲人都恨得牙根痒痒.我们习惯性 ...

  • 浅滩处的《逍遥游》(57)大知者所见无知越大

    说有这么一个人,每天梦里都好像发现了真理,可是醒来的时候这个真理就忘了.终于有一天,他决定把这个真理记录下来.于是他就在枕头旁边放下了笔和笔记本.这天夜里,他真的又想起了这个真理,于是他在半睡半醒之间 ...

  • 浅滩处的《逍遥游》(56)跑完五公里,差一步都不是五公里

    禅宗喜欢提一个词叫"本来面目". 于是众多的参学者就倒在了"本来面目"中. 就像很多人喜欢读<金刚经>,拿经中的"无相"来说事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