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神经痛(胁痛)的中医辨证治疗、病因病机、中药配方处分
【概述】
若干支肋间神经支配的肌肉皮肤经常性疼痛,有时由于呼吸或情绪因素激发,有时自发性起病,称为肋间神经痛,属于自觉症状的病症为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之一。
本病临床表现主要是胸胁疼痛,可轻可重,有时呈放射状,原发性肋间神经痛少见,继发性者多由邻近器官和组织炎症而引起,如肺与胸膜炎症,主动脉瘤,脊柱与肋骨损伤等。此病属于中医学“胁痛”范畴。
【诊断要点】
(一)主要症状是肋间(多在胁部)疼痛
1.胸胁部局部性疼痛,有时持续,或者隐隐作痛,或者剧烈疼痛,而呈带状,往往到肩部,背部。
2.疼痛多呈阵发性灼痛和刺痛,当情绪紧张焦虑,可导致发作或疼痛加剧。
(二)体征
1.疼痛沿肋间神经分布,检查相应皮肤区有感觉过敏和相应肋骨边缘有压痛,以脊柱旁腋中线及胸骨旁较明显。
2.通过多项检查,除外胸腔脏器实质性病变及肋间神经胂瘤。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肋间神经痛应辨气血虚实以区气血为要点。初病多由气滞延时渐致,血淤均属实证。久病郁热伤肝,肝络失养,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气滞以胀痛为主,痛无实处,血淤以刺痛为主,痛多固定。
(二)治疗原则:本着“通则不痛”“荣则不痛”的理论,实证以理气活血,清热为治则,虚证以滋阴养血,柔肝为治则
(三)分型治疗
1.肝气郁结型
症状:胁肋胀痛,走窜不定,疼痛因情绪变化而增减,饮食减少,嗳气频作,或见烦热口千,二便不畅,舌红,脉弦或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
处方:柴胡10克、白芍12克、陈皮12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金铃子15克、延胡索15克、甘草6克。水煎服。
加减:胁痛甚者,可加青皮10克、郁金10克;胁际板滞者加白芥子10克、生香附15克;若气郁化火,症见口苦心烦尿黄便秘,苔黄脉弦数,上方去川芎加皮皮10克,栀子10克,黄连6克;若肝液耗伤,症见胁肋隐痛,头晕少寐,脉弦细,上方去川芎,金铃子加菊花10克,枸杞子15克、皮皮10克,何首乌15克等。
按语:此型常得于忿闷,暴怒之后,起病较急,既病之后,往往因情志而引发,病机为疏泄不利,气阻胁络。临床上肋间神经痛也有牵及影响其他部位者,如肝气横逆犯胃,导致肝胃不和,兼见嗳气呕恶,则应改用四七汤加减;若气郁日久连及腹中,攻窜胀痛者,可换用木香顺气散加减治疗。还应指出,不论何型使用气分药,应适当掌握,不可过服久用,中病辄止,庶免耗气劫阴。
2.淤血阻闭型
症状:胁痛如刺,历时较久,痛处固定不移,人夜尤甚,热敷稍缓,舌质紫暗,脉沉涩。
治法:祛淤通络。
方药:轻症用旋禊花汤加味,重症用复元活血汤。
旋栗花汤组成:旋禊花15克、生茜草15克、葱白10克、桃仁12克、当归尾12克、丝瓜络10克。水煎服。
复元活血汤组成:柴胡15克、天花粉10克、当归10克、红花10克、炮甲6克甘草6克、酒炒大黄20克、桃仁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按语:此型肋间神经痛为气郁日久,气滞血淤或跌扑损伤,淤血停着,阻闭于胸胁脉络所致。若因湿热之邪干犯经络或肺痈,悬饮等肺系疾病后期,病势大减而余邪留恋胁络形成痰热血淤互结,灼痛刺痛并见,此时应在清理原发病余邪的同时,加入理血化淤之品。若胁肋疼痛缠绵,舌质黯红,舌有淤斑,脉涩或弦紧者,可改用血府逐淤汤加减以疏肝祛淤
3.肝阴不足型
症状:胁肋隐痛,绵绵不休,口干咽燥,心中烦热,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养阴柔肝。
方药:一贯煎加减。
处方: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10克、生地30克、枸杞子12克、川楝子10克。水煎服。
加减:若心中烦热甚者,可加栀子10克,枣仁15克。若头晕目眩甚者,可加黄精15克、钩藤15克、菊花10克;若目干畏光,视物昏花者,可加女贞子15克、石斛10克、草决明30克。
按语:此型为肝郁时久,化火伤阴或肺系,肝胆疾患,病愈过半,邪退正衰而见证。如上述的肋间神经痛,一贯煎加减应用乃能取效。
其他疗法:单方、验方。
(1)青皮60克、延胡索150克、共研细末,日服三次,每次6克。主治:肋间神经痛。
(2)香附10克、苏梗10克、葱白10根。水煎服。适用于气滞引起的肋间神经痛。
(3)全瓜蒌30克,没药6克,红花6克,甘草6克。水煎服。适用于淤血所致的肋间神经痛。
(4)当归15克,白芍20克,枸杞子15克,生地15克,青皮10克,枳壳10克。
水煎服。适用于阴虚所致的肋间神经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