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国之秋——太平本虚幻,天国亦悲秋
曾经对晚清太平天国那一段的历史感兴趣,可惜一些书翻来翻去,观点都和教科书上差不太多,让人觉得无聊。直到后来看到罗尔纲的书,才意识到教科书们只是小喽啰,观点实来自于大 boss太祖钦点。这是谁也改不了的。
不过近年来对于太平、湘军、淮军、义和团的官方评价口径有了点变化的意思,许多不同的观点也能够更多的发声了。所以与太平天国、湘淮团练有关的书籍也是越来越多。仅就太平,天朝正统就有罗尔纲的《太平天国史》及其一众,西方汉学也有史景迁的《太平天国》和他一帮学生。(是的,Doctor史就是那个长得酷似肖恩康纳利的帅老头……)
只是无论天朝的主旋律还是洋人的中国通,翻看一遍后就会觉得,除开意识形态不谈,的确很难再有什么新意。这时一本《天国之秋》出现了,据一些书评所说很是有些新材料与新观点,又看到译者是黄中宪 、 谭伯牛(校),感觉质量还是靠谱的。书是去年大陆就有出版,只是一直侥幸期待网上会流出适合kindle的电(dao)子(ban)版资源。正逢中亚满减优惠,一时手痒急切难耐,干脆下手实体书,也是减轻囤积kindle(daoban)资源过多的罪恶感。
通读完全书,裴士锋的文笔还是很流畅通俗的,整部书的阅读不会有历史书籍时有的晦涩感,这一点上风格很类似其老师史景迁。当然,从英文译成中文,也离不开黄中宪和谭伯牛的译校。
许多书评中提到的新材料新观点大致有几个方面:
一、将太平天国政权与清王朝的对抗放到当时整个国际形势中去观察,特别是太平军和湘军在长江流域的战争对大英帝国的整个世界贸易的影响。
二、将大致同时期发生的两起“叛乱”——太平天国和美国南北内战放在一起考察。特别是考察英国对两者不同的干涉政策可能导致的最后不同结果。
三、反思外国人及基督教因素对太平天国这场叛乱运动的影响。特别是英国政府如果一开始执行的不是中立政策,以及后来不给予清政府援助转而支持太平天国政权,是否能够促使太平天国取得成功并推翻清政府从而促使中国建立一个天生就对外开放友好的新政权。
就像豆瓣上一篇书评里总结的,本书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十九世纪的洋人干涉了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自然进程,导致中国必须在后来经过更大的阵痛才能恢复生机。但其实这个结论下的有点勉强,更像是由结果推原因了。诚然,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新陈代谢的最激烈方式就是每个王朝到了最腐败堕落之时的农民起义,而太平天国旨在成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灭亡者,它的确是中国几千年来农民起义的顶峰。但仅仅因为其中的外来宗教因素或者外国干涉的介入就认为洋人的影响能够左右清政府与太平政权的争斗结果,这也是比较武断的结论。
如李中堂鸿章所说,“中国遇到了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国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一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不仅对于中国是以往千年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对于航海大发现后打开全球贸易也才几百年的西方列强何尝不也是头一回呢。正因为如此,当时英国的对华政策才是摇摆不定。拿不准是承认“同信基督”的太平天国弟兄姊妹,还是支持合法正统的大清皇帝。既害怕全面卷入中国内战让中国某种程度上成为下一个印度,又不甘真正保持中立置身事外,坐看战火进一步打击削弱英国对华贸易和市场。直到太平洋另一端的美利坚爆发南北内战,英国人再也不能冒同时失去亚洲美洲两大市场的风险了。
因缘际会之下,洋人做出了他们的选择,让人奇怪的选择了和前不久还是敌人的清政府站到了一起。历史就是这么令人困惑,除去英政府,从传教士到久居中国的外交人员,洋人都对同尊耶稣的太平抱有更多的好感。甚至后来官方派出,援助清军的皇家军官都对湘军淮军的屠城行为极度反感,反而对太平军的温和对外态度表示敬意。但与民间个人不同,政府和议会上层却支持了被他们自己情报人员评估为腐朽落后、排外不利贸易的清政府。与对华政策不同,虽然美国南方邦联是英国纺织工业最大的棉花供应市场,但它还是克制的保持了一定的中立,尽管民间许多人呼吁保住兰开夏郡那便宜量足的棉花宝地。
有人说历史也需想象力。若非通过史书记载和想象,你无法明白为何一介落第秀才能够成为人间天国的父兄上帝;无法理解一个正规受洗的基督徒能够成为天国的总理干王;无法理解一个广西小县的农民暴动如何能发展成占据整个长江中下游流域的洪杨政权;更无法解释为何千年来以儒教为传统的中华帝国竟能于十几年间差点变成基督上帝的太平天国。
只是还有首歌说道,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太平的盛世再美,天国的声威再壮,也只不过是历史中的过眼虚幻和春秋轮转。
2015/08/18 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