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砚边谈艺】张步:山水画的空间诗学和色彩美学
▲ 画家张步
在中国当今山水画坛,张步绝对是一道独特的风景,这位李派山水的继承人不但开拓了李可染山水画的雄强厚生、朴茂深沉的山水之风,同时其在空间诗意的耕耘,以及色彩美学上的实践,都为中国传统山水注入了一股新活力。而这种具有浪漫主义怀想的美学坐标和现代气息,正为我们的“新古典”带来了一场不可思议的变迁。
张步的山水画的空间诗学和色彩美学
张步,1958年进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从师李可染、蒋兆和、李苦禅、叶浅予等美术大师,1961年入该系山水画工作室,后又专门追随李可染先生学习山水画,跟随可染大师深入大自然写生和研修创作,成为少数几个入室弟子之一。
可以说张步是典型的李派山水风格的继承人,气势阔大而又格调高雅,笔墨上简率酣畅,凝练清新,晚年趋于沉厚老辣,纵观其一生的创作,都有着很强的李可染的艺术气息。但张步的最大特点并不是如何因袭其师的山水之貌,而是在在这貌合神离下,将李派山水内隐,扩展为更加绚丽的的空间诗意。
李可染作品《万山红遍》
张步作品《神农架下》
中国人的美学原则,构图不立足于一点,打破时间空间限制,散点透视法随意观物取景,做到神韵和形似的兼备。李可染在构图上整体上是将中国传统构图与西法、造化三者合一,呈现出一种面貌独特,格调崇高、气势阔大的空间气韵。而张步进一步将这种空间感打破,将山水、人物、舟船安置在更为开放的独立性空间中,一改中国传统山水或者李家山水的大气磅礴特点,在其画中山水不精雕细琢,往往淡笔处理,一笔带过,随意而率性。然而树木、藤叶却出奇繁茂,以一种压倒性气质占据视觉中心。而山水的主体退居为背景,或淡化、或小化,使整个构图充满着一种超现实的时空感,特别具有冲击力。
然而在表现方式上,张步的时空图轴并不像达利的空间那些凌乱和抽象,充满着解构色彩,相反大之小化,小之大化,主体的背景化、背景的主体性是同时生发的,和谐共存。而且带着一种层次感的挤压、渲染使整幅画有一种脱离绘画本身的神秘之感。
当然张步也有很多山水画以山水为主,如果失去山水的主体,失去了李派山水的大气磅礴和厚重底蕴,又怎能称其得李派精髓呢,其名作《明媚腊月》、《山居图》以及《神农架下》都用了大笔墨去渲染山之巍峨,水之秀雅。不同于可染的是,张步的水墨山水并不以水墨为主,而是放弃勾填平涂的方法,以色踢破轮廓线的束缚,在墨色的衬底上,以不同的工具蘸色,层层点堆,片片积压,形成瑰丽的艺术效果。虽然用墨似乎是色彩和技法上的,但也客观造成了山水若即若离的飘渺之感。
张步作品《山居图》
《山居图》中,飞湍横流,跌宕有韵,鸥鹭齐飞,一派远山的动态之美,然而远山的着色疏而淡,再由淡而密,有着水一样的灵动。此图的创意之处便是将远山与近景融合在一起,似在对望,又似在远离。以水之动来衬山之幽寂,同时以近景的朦胧、迷离来打破传统山水远观的幽深意境。
张步作品《傣寨竹翠》
《傣寨竹翠》在色彩上纯用一色天蓝翠竹,寨子轻摆,一方面表现出傣寨独立自足和悠远渺茫的神秘色彩,而这些仅仅是轻描淡写,寨子下面的江水,轻笔勾勒如白练一般映出,倒影上淡墨起伏更增添其纯净、唯美的特质。远方的人在画中是抽象的,我们仅仅能看出衣服的颜色,或白或红,深入浅出,不似凡人,反而有一种神秘、若近若远的气息。寨子背后是山,是写实,然而山水的苍茫在薄雾(蓝色)、云层(白色)、山石(黑色)之间起伏、绵延,给人一种画面本身在浮动的错觉,从手法上讲,这幅《傣寨竹翠》是很东方的,尤其是背后远山的大线条渲染,很有元代山水画家那种水墨纷披,苍率潇洒的境界,然而此画从高远处再生枝节:一树蓝色翠竹从寨子底部拔节,则有一种时空被切开、平地拔起的气势。其实,客观上讲,翠竹是虚的,只是为了突出一个“翠”的主题,然而主观上,这个被放大遮住远山的竹群非但不显得混乱,反而更增添一种交叠、参差,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学效应。
张步作品 《观瀑图》
张步在用色方面非常泼辣大胆,他往往淡化中国水墨渲染,含蓄蕴藉,深藏不露,同时又以一种主色调嫣红、姹紫、翠兰、青绿、金黄或浅灰统帅全局,使画面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比如《傣寨竹翠》中的翠绿、《观瀑图》中的银白、《神农架下》的嫣红,配以墨色的点滴镶嵌,层层递进,造成颜色、景物与画面本身相应成趣的互文式结构。
从某种程度上,我觉得张步的色彩诗学和空间美学是黏在一体两面的镜像体系,空间美学的开放造就了色彩的泼辣大胆。而色彩上的浪漫主义流溢,则汇成空间想象的密密河道,参差交错。当这种惊涛骇浪在审美经验里无声涌来时,其实已经突破了中国传统山水的意、境、情、韵的审美格局,而在题材领域上又突破了山水、读书、花木这种单一的模式,多出了少数民族风情文化的古典式演绎。这一点又显得难能可贵。
但张步似乎像其师李可染一样,像所有北派山水一样,不可规避一个问题:他们极具现代意识和西方技法的“意匠经营”太过注重技法、形式和风格,虽言国画,其实正渐渐丢失了中国核心人文精神的味道,不管是《金色豫南》的灿烂辉煌,《神农架下》的幽深静谧,《傣寨花装》的浓华绚丽,《版纳竹翠》的清新优雅,从艺术视角上讲,这些作品更多浪漫主义怀想,却少了中国文人的蕴藉特点。而当这种绚烂夺目的色彩美学大肆渲染,以及西方视角的空间理念植入很大程度上也使这些标榜新古典的意境在不断丧失。就像李苦禅说的“一幅写意画魄力如何,先不在于笔墨,而在于章法布局,要里出外进,大开大合。”这句阐发心机的画语,细细琢磨真是胜过所谓的画论著作多多。应该说苦禅的画体现了中国文人画的上乘境界,他的创作过程看似随意挥洒,实为多年的人文精神涵养所铸就,这才是艺术创作的最高境界。而以李可染、张步的创作虽气魄壮美犹在,但总感觉在技法的映衬下,显得太过“雕琢”,缺少浑圆的意境和神韵。
这似乎是一个两难的悖论,一方面我们想借助西方的光影理论去改革中国传统山水的现代气质,另一方面又惧怕纪念碑式的构图、“黑中亮”的光影、以造型为中心的素描化的写生图式破坏了传统的气韵和灵动,因此绝对的中西合璧、水乳交融待我看来是不复存在的。
张步作品 《春月梨花》
看来张步在他的空间诗学和色彩美学实践中也并没有很好地回答这个问题,甚至他是回避这个问题的,但是倘若从国际学术的视角,从艺术变迁的视角角来看,李可染及张步用西方技法来改造中国画的革新是值得肯定的。毕竟中国山水画要走向世界,仅仅固守着一种五千年来文化中国的蕴藉美学,是很难将中国内隐文化和审美标准推向世界的。
但另一方面问题在于:“意匠经营”的过分推崇和简单的中西合璧势必会让中国画在今天失去其“自由和曼妙”的精神坐标。如果现代的画人和艺术家完全丢掉这种“书为心画,随缘成迹”的心境,失去中国经典主义哲学精神,那么中国水墨画的时代也将宣告终结。
中国画精髓不再,何谈中国?
因此,对当今画人来说,用古典气韵来打造现代气质,用现代意识来反思古典精神,或者说用“随缘成迹”来体味画境画心,用“意匠经营”来开拓画骨画风。此乃是中国传统艺术走向复兴和创新两条平行线路,两者缺一不可也!所谓单纯的“中西合璧,古今一炉”乃是一句再低俗不能再低俗的空谷足音,毫无广义和深度价值可言。
不管怎么说,张步和李派山水的存在对当今中国画坛来说,都是一种惊喜的存在,虽然我们会怀着遗憾,但这种空间美学和色彩诗学在艺术家不懈耕耘下正朝着更为明晰的方向上发展!这总是一种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