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伯牙绝弦》课堂教学实录(二)

执教名师:武凤霞

琴心合一得知音

师:读了这么多遍课文,我想同学们一定读明白了,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生: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师:对。(板书:知音)文中的知音,一个是伯牙,一个是钟子期。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生齐读)

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擅长听。

师:“擅长”的“擅”还是这个“善”吗?

生:不是。是另一个。

(生用手比画着写,师示意上台写“擅长”)

师: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他们一个善鼓,一个善听呢?

(生默读,批画)

生:我是从“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句中知道的,伯牙弹什么,钟子期都能听出来,所以他们俩一个善鼓,一个善听。

师:伯牙在鼓什么?钟子期又听出了什么呢?我们一句句地来读,先读读这一句——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伯牙弹琴的时候,心中想到了高山,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像泰山一样高。

师:你所说的“想”就是这一句话中的——

生:(齐)志。

师:是啊,“志”在这里是“想”的意思,与我们现在的习惯用法是有差异的。伯牙鼓琴,心中想到高山的时候,他的琴声一定是怎样的?

生:高昂的。

生:气势磅礴的。

生:雄浑有力的。

师:这雄浑有力的琴声一定震撼了子期。子期啊,你的脑海中一定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吧——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高山。

师:不知道这山的气势如何。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气势雄伟的高山。

生:我仿佛看到了一座高山直插云霄。

生:我仿佛看到了泰山巍然屹立在眼前。

师:我发现同学们无论是想到高山还是泰山,都用到了形容山很高的词语,如“气势雄伟”“直插云霄”等。为什么你们如此不约而同呢?

生:泰山就是很雄伟的,所以用了这些词。

生:因为钟子期说“峨峨兮若泰山”,文章下面注释说“峨”是“高”的意思。

师:所以,就用了形容山很高的词语,是吗?

(生点头表示同意)

师:钟子期也正是听懂了伯牙的琴声,所以才不由自主称赞道——

生:(齐)“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生声音小,而且读得比较平)

师:好平静的子期啊!把这句话换成现代语言,该怎样称赞呢?

生:太好了,我仿佛看到了巍峨的泰山!

师:哪一个词可以理解为“太好了”?

生:(齐)善哉!

师:这里的“善”和前面的“善”意思一样吗?

生:不一样。前面的善是“擅长”的意思,这里是“好”的意思。

师:这可是自己理解出来的,写在课文纸上吧。

(生做笔记)

师:这里的“善哉”还可以理解成什么?

生:太棒了!

生:太妙了!

生:太了不起了!

师:这些词称赞的语气都很强烈。谁再来读?

生:(读)“善哉,峨峨兮如泰山!”

师:让我听出泰山的巍峨和你由衷的称赞。

生:(读)“善哉,峨峨兮如泰山!”

(生齐读,气势如虹)

师:伯牙弹琴,高明在何处呢?

生:他能把心中想到的高山用琴声表达出来。

师:是啊,这就叫琴心合一。其实,高明的何止是伯牙一个人啊!

生:子期也是高明的,因为他能够从伯牙的琴声里听出他弹的是什么,能够知道他心中想的是什么。

师:也就是说不仅能知道伯牙的琴音,而且能知道伯牙的心弦!

(板书:听琴音  知心弦)

师: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听,伯牙的琴声又转换调子了——

(出示)

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师:这一次伯牙的琴声又妙在哪里呢?

生:妙在把江河的广阔无边弹出来了。

师:这里的“江河”指什么?

生:指大江、大河。

师:在古诗文中,只要没有点明,“江”指的就是长江,“河”指的就是黄河。说到长江黄河,你又想到了哪些词或诗句呢?

生:我想到了“气势磅礴”“波涛滚滚”。

生:我想到了“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生:我想到的词是“汹涌澎湃”。

生:一望无际。

生:波涛汹涌。

生:我想到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生:我想到了“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师:就是这样的大气磅礴伯牙也弹出来了,所以钟子期不禁再一次赞道——

生:(齐读)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要表现长江黄河的气势磅礴,就把每一个字音拉长一点,再试试。

(生齐读,很有气势)

师:弹琴者琴心合一,听琴者心、琴、景相互交融,所以我们说——

生:(齐)伯牙善鼓琴。

师:所以我们说——

生:(齐)钟子期善听。

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两人的喜悦之情就从这简单的文字中流露出来了。一起再读这两句话——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生齐读)

师:同学们发现了吗?伯牙弹琴时所想的景物,和子期听琴时所想的景物,是有差别的,小小的差别。

(师满含期待地望着生)

生:伯牙弹琴时想到的是流水,而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是江河。

生:伯牙弹琴时想到的是高山,而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是泰山。

师:是啊,子期听琴时想到的景物更宏伟,更大气。你们了解泰山吗?

(生沉默)

(出示)

泰山是五岳之首,山势雄伟壮丽,气势磅礴,被历代帝王封为天下第一神山。在人们的心目中,它已成为伟大、崇高的象征。

(生读)

师:也正是因为它的雄伟、高大、伟岸,所以孔子才感觉到“登泰山而小天下”,杜甫才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长江黄河了解吗?

生: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

生:长江、黄河都是我们的母亲河。

生:长江广阔无边,大气磅礴。

师:真好!这些形容泰山、长江、黄河的词句,我们也经常用来形容什么?

生:形容一个人的心胸。

生:形容一个人的品德。

师:说得真好!常言道,言为心声,对于琴师来说,琴声也是他的心声。看来,子期从这琴声中也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他的志向如泰山般——

生:巍峨。

生:崇高。

师:他的胸怀又如长江黄河般——

生:广阔。

生:博大。

师:子期从伯牙的琴声中又听出来了伯牙的志向和胸怀,这就叫“知志意”。(板书:知志意)

师:能与这样的人为友,怎不让人激动!

(师生配合朗诵)

师:所以说,“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里的“念”什么意思?

生:想。

师:刚才学习的时候还有一个字也是“想”的意思,还记得是哪个字吗?

生:是“志在高山”的“志”。

师:用不同的字表示相同的意思,在古文中是常见的。“钟子期必得之”中的“之”是什么意思?

生:伯牙心中所想到的。

生:伯牙弹琴时想到的景物。

生:伯牙弹琴时的心情。

生:伯牙的志向。

师:也就是说——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                。

(生沉默、思索,师不说话,耐心等待)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太好了,我看到了明月。”

师:“太好了”可以换成文中的——

生:(齐)善哉!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明亮兮若明月。”

(生受启发,举手者多起来)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圆圆兮若明月。”

师:真好!和文中的句式完全一样,颇有古文的风韵。

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钟子期曰:“善哉,皎皎兮若明月。”

师:你怎么想到用“皎皎”这个词的?

生:我想到了“皎皎明月”这个词就用了。

师:真好!我很欣赏你的用法!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                  。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轻轻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凉爽兮若清风!”

生: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钟子期曰:“善哉,柔柔兮若清风!”

(出示)

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

生: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钟子期从伯牙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他心情的宁静。

(出示)

钟子期能从伯牙              的琴声中,听出他的           。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舒缓的琴声中,听出他的平静。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高亢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激动。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低沉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悲伤。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急促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急躁。

生:钟子期能从伯牙轻快的琴声中,听出他的愉悦。

师:所以,我们说——

生:(齐)“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就叫知音,知琴音,知心弦,知志意。

师:我们是不是知音呢?测验一下。配合着来读这一段文字,我读伯牙,你们读子期。

(出示)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生配合得很默契)

师:配合这么默契,看来,我们也是知音。

师:伯牙走遍大江南北,今天才遇到子期这一知音。如果你是伯牙,你的心情如何?你会对子期说什么?

生:人海茫茫,知音难觅。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子期也。

师:这么高的赞誉,我想子期听了一定也十分激动。

生:我虽是名满天下的乐师,可是我心中的孤独又有谁能知晓?今天遇见你,真是我三生有幸呀!

生:子期啊,你跟我走吧,我们一起弹琴交流,那该多快乐啊!

师:从你的语言中感受到你的激动,连你没有说出来的感叹号我都听到了。

一唱三叹作子期

师:得遇知音,一生难求。(音乐起)两人相约明年再相见。第二年伯牙再来的时候,见到的却是子期的坟茔。伯牙甚是悲痛,哭声惊动了周围的乡里,他们听说一个当官的还来凭吊子期,甚是好奇,于是前来观看。

(出示,师诵读)

伯牙命童子把瑶琴取出囊来,放于祭石台上,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伯牙问(子期父亲):“老伯,下官抚琴,吊令郎贤弟,悲不能已,众人为何而笑?”钟公道:“乡野之人,不知音律,闻琴声以为取乐之具,故此长笑。”

……

师:伯牙啊,你在好友坟前挥泪痛悼知音,百姓却以为你抚琴取乐,你心情如何?

生:我十分难过。

生:我十分悲痛。

生:我十分悲愤!

师:你为什么而悲?

生:为子期死去而悲。

生:为这么多人竟然不知道我的琴声而悲。

师:又为什么而愤?

生:我恨老天爷夺走了我的知音。

师:伯牙转头问子期父亲:“老伯,你可懂我在弹什么?”钟公说:“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随心应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诵于老伯听之。”伯牙诵完,就取出刀子割断琴弦,举起自己心爱的瑶琴摔碎于子期的祭石台上。钟公大惊,忙问:这是为何?伯牙道——

(音乐起,出示)

摔断瑶琴凤尾寒,

子期不在对谁弹。

春风满面皆朋友,

欲觅知音难上难。

(生齐读)

师:知音难觅,知音已逝,一起读——

(出示)

子期死,伯牙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生读,声调偏高,语速偏快)

师:声音低沉一点,一字一顿地读。

(生齐读)

师:《伯牙绝弦》的故事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在深深的感动中,这个故事逐渐被浓缩成一个词——知音。这个词今天已经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一个文化符号,让我们记下最初的这一对知音吧。

(生齐背课文,下课)

-全文完-

本文收入《智慧 教法 感悟——小语名师课堂教学集锦(1)》,陶继新 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