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后,日本旧贵族为何被称为华族而非和族?

这些个妹子,一看就是日本人。虽然穿得不甚华丽,但别小看了她们,四个全是明治天皇的女儿,皇族。按说,她们嫁人后,是要降籍的,比如,如果嫁给平民,就不再具有皇族身份。但,她们都是近亲结婚,全部嫁给了叔伯家,所以,还是皇族。当时的日本,比皇族低一等的,是华族,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他们。

睦仁即位后,原朝廷公卿、地方大名的称号,都废止了。1869年开始,有华族的称呼。世代为公卿的那些,是公家华族,大名则称武家华族或大名华族,在明治维新前后建功立业升了等级的武士等人,称为勋功华族。而之前因为皇室没钱养不了那么多人,早就被分出宫廷自谋生路的,则称皇家华族。这位女的,有栖川宫威仁亲王的女儿,实枝子女王,嫁入武家华族之首。

也就是末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庆喜(右)家。按说,作为皇室敌人,德川家本该靠边站甚至被赶尽杀绝。实际上,明治维新之后,给他们家的,反是最高的公爵之位。

而伊藤博文(右二)、山县有朋(左二)等为明治政府立下大功的人士,虽出身小武士甚至平民家庭,但先被赐封侯爵,后又升为公爵。那么,有个问题出来了,这些贵族为何称为华族,而不是和族或者其它?

实际,当时讨论,确实有很多候选名称。伊藤博文说就叫公卿吧;大久保利通等人说,不如叫贵族;岩仓具视则一下提出了好几个名字,勋家、卿家、名族、公族;讨论来讨论去,留下两个候选的,贵族和名族。但最终定下的,却是华族。(本图为1912年时的华族会馆)

为何如此?我能找到的中文日文资料都语焉不详,我猜想,可能是谁也不能说服谁,都想用自己的,突然有人灵光一闪,想出华族。这个名字虽不是自己想的,好歹也不是别人想的,于是无异议通过。我估计,在他们的潜意识里,这个名字应该是小中华意识的产物吧。(本图为公家华族岩仓具视的曾孙女 本文照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