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是道
作者:渔夫
看到这个题目,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早在两千多年前,《易经》和《道德经》就把“道”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怎么又和人扯上关系了呢?且听渔夫慢慢道来!
01 什么是“道”?
首先听听你的意见,什么是道?是玄幻不切实际的大忽悠?还是挣脱客体孤立存在的形而上?亦或是拿来教育别人点缀自己的假把式?如果在你的内心深处“道”是给你这样的模糊印象,那真是有些可惜。
《易经》是怎么说“道”的呢:“一阴一阳谓之道”。你看,是不是特别简单,短短7个字,把一个如此复杂的问题解释得如此深刻精当。这叫什么?这就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真正管用的话、真理性的东西,往往就那么一句话,短短几个字,却蕴藏无穷奥妙在里面。《易经》流传至今,两千年的历史了,我们还在学习它、研究它、体悟它、挖掘它,为什么啊?因为《易经》里面有“宝藏”。没有宝藏,我们会专门去挖它吗?国学大师冯友兰去世的时候不无遗憾地说:“未来的世界,一定是中国的《易经》智慧主导下的新面貌。”这名话怎么理解?起码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我们现在对《易经》理解的还不够深,挖掘得还不够多,它还有巨大的潜能亟待我们去开掘;二是说明《易经》里面蕴藏着解开宇宙终极秘密的“金钥匙”。“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冯先生说的就是要真正等到《易经》芝麻开门的那一刻,它就会焕发出整部《易经》的经天纬地之功能。我们现在讲这个“道”,其实就是遵循了“一阴一阳谓之道”这个注解。前面绕一大圈,就是要说明《易经》关于“道”的解释的权威性,不是一句话的问题,而是一个真理合法性的问题。
那我们怎样来理解“一阴一阳谓之道”呢?“长恨言语浅,不如人意深”,语言是说不清楚“道”的,因为“名可名,非常名”,语言是由其解释边界的,像“道”这样的东西,早已越过了语言的边界,所以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文字在“一阴一阳”和“道”之间划上“等号”。那怎么办?用比喻呀,用比喻就可以。把“道”比喻成一个事物,让你通过一个生动灵活的比喻,自己去体悟其中的奥秘。比如,《易经》里面的乾卦拿什么打比方让我们悟道呢?龙!它用一条龙的成长过程来解“道”。你看,龙在很小的时候,本事不大的时候干什么呀?它在水里潜着,不东跑西跑,这叫什么?“潜龙勿用”嘛,你得蓄势啊;机会一来它会怎么样?跳一下,表现一下自己。那表现完了又会怎么样?你想想,你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了,是不是无形中刺痛了别人?别人是不是该给你装小鞋了?所以我真的很喜欢弗洛伊德这位老小子,尽管他有些“坏”,但他的话语处处击中人性要害。他说:“每一句赞美你的才华背后,都隐藏着十句怨言。”你抓住机会表现自己了,别人要给你穿小鞋,但大家都是聪明人,不会明里给你脸色呀,相反他还会明面赞美你:“呀,你真是太能干了,解决了我们一直没啃掉的硬骨头”。这是夸你吗?背后有十句针对你的怨言呢!所以,你表现之后,要提高警惕,自己悄悄潜到水里面去。再过一段时间,你逮住一个机会,又一跃而升,跃龙嘛,你这次跳起来得更高。这次机会把握住了,你就成了“飞龙”,于是你就“飞龙在天”。之后怎么办?飞龙在天之后别忘记了“亢龙有悔”,你位置越高,你又越得小心警惕了。你看,《易经》的乾卦只有六爻,就是拿龙来解“道”的。这一潜一升,是不是就是一阴一阳?这就是“道”。
《道德经》又是怎么讲“道”的呢?“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说呀,整个宇宙原来浑浊一片,什么都没有,处于“无”的状态,而这个“道”呀,就充斥于整个宇宙间的“无”,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往,甚至我们可以认为这个“无”就是“道”,“无,名天地之始”,就是这样得来的。那么后来呢,在这个“无”的中间慢慢形成了“玄牝”,进而形成了“有”,所以“有,名万物之始”。“有”出现后,逐渐形成了阴阳两股力量,相互作用,参与演变,大家注意,“三生万物”这个“三”,不是数字“三”,而是“参加”的“参”。一代表阴,二代表阳,三代表参,把阴阳二者结合起来,揉合起来,融合起来,相互参与渗透,才演变进化成了世界万物。而这世界万物呢,都是阴阳结合的产物,都是一个个谓之自然的“道体”。用老子的话讲:“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道”是万物的母亲,万物自然也就传承着母亲的基因,所以知其母也就知其子,反之亦然。既然“一阴一阳谓之道”,那自然万物体内也就自有阴阳在身,所以老子才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嘛。
这个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点题了?每个人,都是一个道!
02 人体内有哪些“道”的特征?
前面厘清了人为什么是道,或者是道体,下面,我们来证明,并深一层,对一些问题作出一点小小建议。
1.生命的来源:“有无”的特征。人是“无中生有”而来的!这句话又要解释半天,学学老子,打个比方吧。《道德经》开篇就讲,世界本源起源于“无”,生成于“有”,坐实了“道”就是“无中生有”的。那人呢?把茫茫人海比喻成浑浊宇宙,这时候每一个还未降生的生命是不是还处于“无”的状态?好啦,偶然的机会,母亲和父亲相遇相识相恋相交了,是不是阴阳二者产生了作用,经过十月怀胎,一个新生的生命是不是降生了?这是不是就回到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里头?
2.双重生存的世界:“虚实”的特征。学习《时间简史》这本书我们知道:人类是地球上唯一能够同时生活在客观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物种,而且正因为有了虚拟世界才使得人类成其为高等动物,才构建了高度的以秩序为基本框架的人类文明。更要命的是,每一次人类发展进程的大爆发、大演进,都是虚拟世界文明高度积累后的一次弹跳式前进。爱因斯坦积攒的物理学基础知识,到现在还在支撑着时代巨轮向前滚动。那具体到个人看,客观世界是什么?通俗讲就是以“吃喝拉撒”为代表的一揽子形而下的东西。虚拟世界是什么?就是人的精神世界。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理解另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因为它太丰富了,太富有奥妙了。人的差别在哪里?客观世界有一部分,但本质上在精神世界,在那个自己专属的虚拟世界。老子也认为闻道有差别,精神高度住在二楼的人,怎能理解住十六楼的视野和格局?所以,“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闻道。”“载营魂抱一,能无离乎?”身体和灵魂,现实和精神,是不能分开的,什么样的虚拟世界,就要与什么样的客观实际相融合。否则,要么是野心过大,力有不逮;要么是动力不足,自暴自弃。
3.维持生命的延续:“进出”的特征。进与出,同属阴阳。先看呼吸。人最重要的生存需求,就是呼吸。判断一个人基本生命体征的方法,也是探鼻孔里是否有呼吸。一呼一吸谓之道,有了呼吸这对阴阳的作用,人的生命最本源东西就有了。再看吃喝拉撒。我们可以讲,吃喝拉撒谓之道。为什么?吃进去的食物你形成粪便排出去了,喝进去的饮品你通过尿液和汗液排出去了。这一进一出,难道不是阴阳?一阴一阳谓之道,又回到正题了不是?最后看身体特征。有男有女,男女即是阴阳,男女结合就能产生新的生命。很难想象,这个世界只有男人或者只有女人,会是一番什么景象?我们身体的器官,手是一双,脚是一双,眼睛是一对,耳朵是一对,上有嘴下有肛,你看,是不是都设计好了?是不是都同出而异名?这不是道是什么?
4.情绪变化无常:“好坏”的特征。有人要问?好坏也是“道”吗?当然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天下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也。”老子讲《道德经》,最重要的一个思想就是讲“相比较而存在,相对立而发展”。所以他在第二章就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抛出这组概念,其实是老子的思辨上升到了哲学的楼台上,也就是我们常讲的两点论。如果给“好坏”安个名字,我觉得应该是“好坏相伴”。落到个体的“人”来说,有开心就有悲伤,有快乐就有忧愁,有好的想法也就会有坏的主意。这里稍微展开一下:大家看一下太极图,两个水滴形的黑白色将一个整圆对等分开,别忘记了,黑白两半里还各自留下了一个小黑孔和小白孔,为什么?这就是告诉我们,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做事不能太满,“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要留下余地,要“知其白而守其黑”,如此,方可不殆。
既然懂得人即是道,那就应该努力修行走正道。老子讲:“大道甚夷,而世人好径。”如果放着好好的大道不走,偏偏走邪门歪道,那最终可能就会毁了体内的阴阳二气,就会付出难以想象的代价。
道行之成,而身体只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