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与《废艺斋集稿》
曹雪芹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即写《废艺斋集稿》的同时,他以先秦哲学家墨子的思想为指导,搞“社会互济活动”,成为编织、脱胎(雕塑)、制造风筝和印染方面的“行会首领”。
01 曹雪芹与于景廉
雪芹在西山地区广泛地接触了下层社会,深切地同情他们,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主动接济他们,无偿为他们治病,甚至专门为他们写成一部摆脱贫困、“以艺济人”的《废艺斋集稿》。为让那些没有上过学、不识字的人能够掌握生存技艺,他苦心孤诣,为他们编制朗朗上口的歌诀(歌诀的作用有二,其一,歌诀简短比文字说明容易记;其二,歌诀的奥义就是口传心授,外行不能随便仿制)和《此中人语》(口语写的说明)。从这个角度来看,雪芹为鳏、寡、孤、独、废疾者,可谓呕心沥血,关怀备至。
02 曹雪芹与白媪
白媪是居住在白家疃村的一位老妇,老伴在乾隆十三年(1748)攻打金川时,中箭身亡。白媪有一子,母子相依为命,儿子是老妇的掌上明珠,弱冠之时,竟染疫死。人生三大不幸白媪占了两个,早年丧夫,中年丧子,人生大悲,白媪终因急火攻心、过度的悲伤,哭瞎了眼睛。生活本来就没有依靠,现实更加残酷。雪芹先生得知后,非常同情她的遭遇,用樱桃沟边上的野芹菜,为她医治好了眼疾,白媪眼睛得以复明。恰逢雪芹在香山的屋塌,正要翻盖,白媪为了报答雪芹救命之恩,特以其茔侧的树供雪芹筑室,为雪芹迁居白家疃创造了条件。乾隆二十三年(1758),雪芹在白家疃小石桥的西南,在村民的帮助下盖起了四间房,一间让白媪居住, 可随时照顾白媪的生活起居。这件事在敦敏写的《平湖懋斋记盛》中有详细的记载。
孔祥泽老先生曾对我说,雪芹在西山地区行医且医术高超,从不要钱。不仅给穷人看病,也给富人看病。雪芹给富人看病,有一原则,看好病不求回报,不要给他送礼,节省下的钱,为抓不起药的穷人出钱抓药。为此雪芹曾与香山、蓝靛厂、白家疃附近的药铺约定,见到雪芹的药方,免费抓药,药价记在某某富户名下,年终结账。雪芹用这种方法救助了不少丧失劳动能力而无钱买药的人。孔老曾听舒成勋先生说过,在蓝靛厂药铺的几家铺号,雪芹就是这样操作的。听到此,我对雪芹悬壶济世、救穷人于水火之精神而肃然起敬,有如此境界的曹雪芹,为鳏寡孤独废疾而无告者,想得如此周全。
03 曹雪芹与盲人
250年前,雪芹就已经为残疾人考虑过生存的方式了。他祖辈作为江南织造,家传编织技法,深懂其中奥秘,为盲人编制了一整套的口诀,并将不同颜色的丝线,让明眼人按固定位置搁放。盲人对着口诀,按照丝线的顺序用其所需,编织成各种当时流行的图案。
雪芹组织的盲瞽行业协会,派明眼人将织锦的图案以及口诀包括各种丝线,送到盲人的家里,并且身教口传,直到教会为止。盲人为能有雪芹这样的知心人,为他们生存作出如此缜密的安排而感激,因而格外认真对待这份工作。而所编出的织品,则由行业协会负责销售。因为要求严格,盲人编织出的图案既漂亮而且又结实,价格还不贵,得到普通消费者的欢迎,为此打开了销路,盲人得到了他们从来没有得到过的报酬(他们摆脱了废人的称号)。有的盲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编织能手,他们的工作得到了社会的承认,有盲者比明眼人编织的物品还好,成为当时的编织明星。他们不仅不是社会的累赘,甚至成为让人羡慕的编织大王。雪芹就是这样,将残疾人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使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04 风筝制作用一阴一阳为之道
05 曹雪芹著《废艺斋集稿》之初衷
《废艺斋集稿》完全是教你用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特别是有废疾而无告者。倘若家里无人能养得起你,如又有残疾,难道就该饿死?因此曹雪芹写的《废艺斋集稿》是对那些富而不仁的人说的,这个涵义绕了个弯。你不是说他是残废吗?我就让残疾人用手艺养活自己,看看是你对了还是我对了。曹雪芹用的是同情心,行的是仁,是仁慈之心。正如曹雪芹在《南鹞北鸢考工志》自序中所说:“岂有志取之士所屑为者哉?”对于有志看这书的士子,曹雪芹说,你别看,这不是为你写的。在你们眼里残疾人是残废,我可不认为他们是残废,我写的《废艺斋集稿》就是让他们掌握一种自食其力的本领,让他们自己养活自己,能够自食其力,他们因此手中有钱,你们也得管他叫爷,从而实现了“古之世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曹雪芹想从生产观念上改变了这些人的命运,这就是曹雪芹写《废艺斋集稿》之初衷。
06 志在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