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中边远乡村村民的赶集和娱乐生活 | 记录故乡(14)

“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参赛作品——今天刊发的是上海大学研二学生陈陆平的返乡作品。作者借着“记录故乡”这个活动,回到久别的故乡,重温熟悉的韵味,记录了以下点点滴滴的乡土情怀。

赣中边远乡村村民的赶集和娱乐生活

文 | 陈陆平

故乡,是一缕抹不去的乡愁。作为一位来自农村的二年级研究生,生活在节奏感异常快的大城市,我多少会怀念故乡的慢生活。曾几何时,天马行空的思绪,撩动着我魂牵梦萦的心弦。想用最美的文字,将她饱满的展现出来。无奈不才,深恐不能好好地展现故乡的原貌生活。却道是笔缀情深难下笔,栏浮年少莫凭栏,各种滋味,恐怕只能自个体会罢了。恰巧猴年新春,借着“记录故乡”这个别有意义的活动,我回到久别的故乡,重温熟悉的韵味,记录了以下点点滴滴的乡土情怀。

故乡那些熟悉的身影

我的故乡来自赣中相对边远的鱼米之乡,村里年轻的小伙子、姑娘基本常年在外打工,读书,工作……只有春节回家的时候,才能在乡村感受到年轻人特有的青春与活力。这里四五十岁以上的村民依旧维系着费孝通笔下的乡土社会,他们大部分在祖祖辈辈的耕耘的土地、鱼塘辛苦劳作,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一部分早出晚归,在县城干着泥工,木工,短工等重体力活,弥补家庭生活支出。他们几乎很少走出故乡,故乡就是他们每天生活中的风景,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在他们身上留下了深深地印迹。

熟人关系网的构建

我的故乡属于中心行政村,逢农历尾数初一、初四、初七赶集。每当赶集的时候,大大小小的摊贩都挤满了狭长的街道,吆喝声、讨价还价声不绝如缕。恰逢腊月二十七赶集,我跟母亲一起去赶集,母亲走在前面挑选集市上卖的东西,我跟在后面。总共长100多米,宽5米左右的街道,两边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和农产品。在乡村人看来,母亲是属于那种会过日子的人,她对集市上商品价格有着异常的敏感度。走近猪肉摊,母亲询问了一番价钱之后,她凑过来跟我商量说:“年关时节,这钱越来越毛了,今天的猪肉比上次赶集涨了2块,卖到14元一斤了,咱们还是先买些储存在冰箱吧,要不然下个赶集日猪肉价格更贵。”我点点头,思绪也回到了2003年非典时期,那时候我年纪比较小,也是跟在母亲的后面来赶集。但是清晰地记得那时候猪肉价4元,牛肉价6元……

母亲年纪渐长,难得我大半年才回一趟家,许多事情都喜欢对我唠叨,仿佛找到了一位可以倾诉的对象。我也将其中的唠叨小细节一一记下来,当做最珍贵的二手资料。在这个乡间小小的集市上,有着四五家屠户,母亲和他们基本上都是熟人。然而,每次母亲基本上都去同一家猪肉摊买猪肉。小时候,我是非常好奇的,尽管有时候这家猪肉摊上的猪肉中上等,母亲为啥不换着买呢?那时候问母亲,母亲说等我长大了就会慢慢明白的。如今,回想起来,慢慢透彻了,觉得母亲多少还是有些道理的,熟人社会下买卖关系网的建构,原来也是一门生存哲学智慧。首先,母亲跟这家屠户有着远亲的关系,虽然在他们这一代不大走动了,但依旧还是有着情感的纽带因素在里面;其次,这家屠户每次把猪肉称好斤两后,都会给老主顾添加一小块瘦肉,让撑秤杆翘起来,以示感谢惠顾;第三,这家屠户的猪肉安全质量绝对放心,不像其他的屠户有时候做手脚。因此,这家猪肉摊的生意也异常红火。

廉价的本地农产品

买好了猪肉,我和母亲准备购置一些相关的农副产品。问了下家乡特产的红桔,简直不敢相信,竟然8毛钱一斤,这也是绝对的良心价,我随口尝一个,甘甜润口。母亲看我喜欢吃这种红桔,就开始跟卖红桔的摊主讲价钱。在乡村,讲价钱也是一门学问。比如,8毛一斤的红桔,母亲还价6毛,摊主死活不卖。经过好几分钟软磨硬泡的嘴仗之后,大家各退一步,竟然把价格就活生生的降到了7毛钱一斤。然后母亲就一口气买了20斤。回想一下上海超市的桔子,最便宜的也不少于4元一斤,然后看着这样的良心价,真的心里面久久不能平静。

廉价的劳动力(体验生活的一种方式)

农村的人力成本真的很低,农村人自家种在地里面的蔬菜,常常卖不到好价钱。在集市上,遇见过十多个60,70岁的老年人,都是拿着自家地里的蔬菜在集市上卖,总体来说,本地产的蔬菜卖的价格都很便宜。他们蔬菜的数量少,品种单一,竞争力低。基本上,他们一个赶集日的收入不超过100块,有时候他们挑菜、洗菜就要花上大半天的功夫,还得天蒙蒙亮,就起早抢集市摊位。占据一个有利的摊位是至关重要的,人流量确实影响买卖的多少。在这个情况下,集市上税收管理者也想出了这么一出生财的好方法,他们将摊位按月出租,每个摊位按照地段不同收费。像那些卖相对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的摊主,就不用抢摊位了,因为他们愿意出这个钱。而那些自家种一点小蔬菜的老人们,则依旧需要早起抢摊位来,获得中等客流地段,才能保证辛苦准备好的蔬菜尽最大可能卖出去。遇见好几个熟悉的村里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在卖菜,我走向前去问他们,你们真的太艰辛了,为啥不在家安享晚年呢?他们笑着说:“ 干一个钱是一个,趁还能干得动多干点,要不然闲下来身体就很容易出问题,不找点事情干不自在。”其中的一位老人将近85岁,还是这么拼,乐观的心态让人佩服。不过想想,这也算是一种生活的真谛吧!对我来说,久经大城市的生活,很多东西逐渐喜欢用时间金钱去衡量价值,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他们相对更加淳朴。

浓浓的友情、亲情纽带

在这个特有的集市,基本上都是周边几个村的村民过来赶集。我的故乡属于养鱼村,家家户户基本上都有鱼,所以很少有人买鱼,集市上如鲢鱼、花鲢、草鱼基本上很少见。年关时节主要以乌鱼、小黄鱼为主,主要作为春节请客的菜肴。小鲤鱼也卖的比较多,主要是大年三十祭祀用的,乡村人特别喜欢图个好彩头,小鲤鱼蕴意为跃龙门,年年有“鱼”。也不贵,1到2块钱一条,家家户户通常都会买一条。

每到年关赶集期间,也是周边县市鱼贩子下来收鱼的时节。养鱼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需要十人以上的劳动力才能取鱼卖鱼。村里家家户户大部分都有鱼塘,于是,农村亲近的家庭相互组团,形成联系紧密的关系网。今天你帮我,明天我帮他,后天再帮某某某,这种以中老年男性劳动力为主的生产方式之间的相互协作状态,在故乡是很常见的。用爷爷的口吻来说,就是人多力量大,能生儿子就不怕。同时,村里面虽然是一个熟人社会,每天都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涉及到鸡毛蒜皮的事情太多,村里村外的村民隔三差五难免会磕磕碰碰。并且,几乎农村每个村庄都会有些游手好闲的分子,专门欺软怕硬。在这种状况下,村子里兄弟少的人家往往各方面都占弱势。兄弟多的人家就不怕别人来欺负。因此,村里面也就有了这样的传统,多生带靶的,一方面补充劳动力,创造财富,一方面维系本族威望,不怕人欺,同时有效地延续香火,在百年之后能够给自己料理后事,在村子里头有立足之地。情感纽带,对于构建稳健安定有序的乡村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

畸形的性别比例

在赶集的过程中,有幸遇到了村委妇女主任,于是,我和他开始聊了些相关计划生育的内容。在全面放开二胎之前的好些年,故乡实行首胎女孩可生二胎制。往往头胎是儿子,也会再多生一个;如果头胎是女孩,那么为了生儿子,不惜去做非法胎儿鉴定,这样导致目前村里性别比例严重不平衡,据我粗略估计,村里近十年出生的男女性别比例大概达到了惊人的1.4:1。(以上数据来源于我对村上10周岁及以下儿童的初步统计和几个正在上小学的侄子班级男女比例大致数据。)说实话,当初其实我自己也差点被计划生育掉,因为头胎是女儿的话,必须间隔5年才能怀孕生第二胎,我的出生纯属一个意外,我在我姐姐约2岁大的时候降临于世,有幸赶上了计划生育的政策,一出生,便面临着要交当时6头猪价值的罚款。当时家里真叫家徒四壁,父亲母亲实在拿不出钱来,乡里面的计划生育工作人员也真的蛮拼的,直接就开着挖土机过到我家门口,扬言不交罚金把当时家里面唯一的砖瓦房推翻。后来,东拼西凑,在才算把当时价值6头猪的钱给凑齐了,保全了仅有的一处安宅之地。90年代,那时候我的故乡还没有兴起非法验胎。听父母说,如果我是个女的,估计家里还是会躲着再去生一个。如今细细一想,莞尔一笑,不曾想到,原来自己还是蛮值钱的嘛!

高昂的婚嫁彩礼

在故乡,儿女结婚是头等大事。我在家的这段时间里,有幸参加了好几场同学的婚礼,亲身经历了这一幕。这些年,彩礼钱变得奇高不下,年年上涨,前些年还是八九万,如今至少十五六万,还不包括三金(金耳环,金项链,金戒指),往往一个婚礼就要花费二十万以上。对于一个乡村家庭来说,收入毕竟有限,除了日常生活费,子女教育费,一年能攒下的钱在少数。二十几万,几乎要花费一个勤勤恳恳的农民家庭大半辈子的收入。虽然彩礼这么多,但并不是女方的父母真的需要这些钱,但他们更多的是将这些筹码给女儿做嫁妆。特别是两个儿子的,往往丈母娘更是狮子大开口地讲彩礼钱,生怕自家闺女吃亏。于是,年轻人的生活变得越来越滋润。很多新婚夫妇,头天刚刚举办完婚礼酒席,第二天就买了一辆崭新的哈弗,马自达,丰田……作为男方的父母,背后的欠债,往往需要好些年才能还清,但是年轻人很多经历过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多数对父母不能够理解,老一辈更多勤勤恳恳,年轻人更多追求物质生活享乐。因此,年轻人和父母之间在观念上存在许多的不同,也更容易导致矛盾。新春过后,更多的年轻人离开农村,奔向城市,寻找属于自己的新生活。

单调而乡土气息浓厚的娱乐生活

在故乡的土地上,村民的娱乐生活方式简单而单调,看电视、放露天电影、麻将、牌九、抓点子……特别是新年临近,麻将、牌九、抓点子玩的火热,也是乡村最聚人气的玩意。在抓点子娱乐活动上,往往是一桌子十多个人都像打了鸡血似的,异常兴奋。一般庄家坐庄,另外几家都使劲往里面下注,周边的看客往往也会寻找时机下注。如果运气不好,几千块钱随随便便也就输掉了。往往是看客不嫌热闹,他们的的声音最大,蛊惑庄家和其他散家下注,或者充当之后诸葛亮。总之,这个娱乐场上,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人物的性格,有鲁莽的,有瞻前顾后的,有喜欢说闲话的,更多的是附和的,生怕整个村子里面不知道这里在搞娱乐活动。往往几小时后,整个大厅全围满了人,煞是壮观。娱乐场上总有输赢,有时候某一位村民赢的比较多,会大方拿出中等品质的香烟,一一为在场的人递上一根。烟酒是乡村的通行证,有了这两样东西,很多平常不容易办的事情都可以坐下来谈。于是,整个屋子里烟雾缭绕,外加高倍吆喝声,不管是输了的,还是赢了的,个个精神倍增,红光满面,这里简直是他们的娱乐天堂。

当然,露天电影也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如今的放电影的机会稍许少了。但是小时候经常有放影队下乡来村里放电影,家家户户,拿着小板凳,倒上一小壶酒,带上一二两花生米和瓜子,就开启了看电影的故事,电影大多是老三样的抗战经典片。比如英雄儿女、地道战、麻雀战等等,对于父亲母亲这一辈的人类来说,这些电影是他们年轻时候的美好回忆。重温过去的岁月,多少也是饭后对的谈资。小孩子们主要看重好吃好玩的,100多人的热闹氛围,使他们显得异常开心。在人群里跑老跑去,捉迷藏,玩游戏。也有个别的小孩子对电影好奇,会跑到台前幕后扮鬼脸和探究个明白,终究不明白为啥屏幕上会出现许多活蹦乱跳的人物。于是,他们就会跑去问爷爷奶奶,爷爷奶奶当然很多都解释不清楚这样的原理,多少会编造一个天方夜谭的故事来哄着小孩子。多年以后,回想着星空下的夜晚,还是那样的记忆犹新。

面红耳赤的茶话会

故乡人的生活是单调的,他们虽然在践行着他们理解上的民主,终究到底,多是为了自己的个人利益。在乡村,茶话会是一个很展现民主气息的舞台,一般开茶话会,主要商讨农村集体土地的分配、粮食补贴分配、村里的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当然,村支书一般都会亲临现场,坐镇裁决,村里面各队长则主持会议。村里往往很多事情都牵涉到各家的利益,所以,会议往往是争吵了半天,还是没有有效地解决方案。而且,乡村村民在茶话会上,很多时候都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为了小小的一些利益,竟然大打出手。比如新农村建设,张三家就不肯占他们家的土地修路,李四说自己这几年新添丁比较多,不同意按人头出钱来进行新农村建设,要么就把10年前分配出去的集体农田重新分配等等,总之事情越开到后面越是一锅粥,直到村支书出面才把场面冷静下来。最终,新农村建设的事情搁置在一边,不了了之。

后记

故乡,故土,依旧是有生命力的鲜活肌体,虽然她目前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但是,故乡的真实生活,依旧还在延续下去。我们没有理由判断现今乡村社会好坏,毕竟,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一面,还有许许多多坚强的个体,他们如同乡村社会的脊梁,支撑着从未放弃的希望与梦想。

愿故乡,更美好!

(责任编辑:李晖偈)

“记录故乡”征文

关于社会学吧“记录故乡”征文大赛,可回复“故乡”二字查询内容。如果你愿意支持本项目,你可以打赏支持本系列发布的任何作品。所有打赏费用均累计进入购书基金,目前累积1369.39元。

已发布作品的作者请联络社会学吧小V(微信号:vsociology),小V需要记录您的地址和联络方式,以便后面的寄书方便。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