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读懂湖湘文化:三湘历史文化陈列 ①

书海泛舟,人间清欢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灵遥我作为一个资深博物馆爱好者,但凡前往一座城市游览,一定不会错过当地的博物馆。
因此,湖南行的最后一篇,我打算与你分享一下,我在湖南省博物馆的参观体验,希望你喜欢~

01.

敢为人先的「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期的楚文化,以「屈原诗歌艺术」与「马王堆汉墓」为代表。

得益于南宋时期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湖南地区逐渐成为了以儒学文化为正统的省区,被学者称之为「潇湘株泗」
这个词亦是「岳麓书院」的雅称,其讲堂里悬挂着的「道南正脉」匾额,正是湖湘文化代表儒学正统的最佳例证。
两宋时期,理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化思潮,以复兴儒学为旗帜,要求重新解释儒学经典,在大量吸收、综合了佛、道两家的宇宙哲学和思辨方法,将其补充到儒家学说中去,将儒学发展为一种具有高深哲理的思想体系。
而后,南宋理学家朱熹、张栻等人的努力下,理学不仅在湖湘地区得到了繁荣发展,还成为了宋元明清四朝的「择选人才」的标准。

正是在儒家文化的影响,湖南人身上大多会有一种实事求是、敢为天下人先的精神,这与孔孟文化里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是完全吻合。

于是,自晚清开眼看世界,到洋务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甚至到1949年,湖南先后涌出来了多位影响中国政治进程的人物,如:
  • 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经学主派」,民族危亡时刻,他们毅然投身洋务,希望富国强兵;
  • 以谭嗣同、熊希龄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变法维新,开启了资产阶级叱咤风云的时代;
  • 以黄兴、蔡锷、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派」,投身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建立了民国;
  • 以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为代表的「新民学会派」,高举马列主义大旗,建立了新中国;
这些人的理念虽然并不相同,无一例外都有满腔的爱国情怀,都在危难面前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未来而奔走,所以,评价中国近代是一群湖南人的时代,湖南当之无愧。
进入湖南省博物馆,坐电梯来到二楼,便来到了第一个常设展区「湖南人」
50万年以前,湖南大地上,便已经有了先民们繁衍生息的身影。他们以开放包容的胸襟,融合了历代人民,演绎成了今天的「湖南人」。

01.

家园

六亿年前的寒武纪,湖南大部分区域仍是海洋。
在海面下,生活着一种你曾在生物学课本上见到过的原始生物,三叶虫。从化石上,我们能够看到它已经有了头、胸、围三段结构,这也是它名字的由来。
三叶虫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大约在2.4亿年前的二叠纪灭绝,期间繁衍出了上万个种类,是划分地质时代的重要标志。
除了三叶虫,湖南这块土地上,还出现过恐龙的身影。
恐龙是中生代的霸主,统治地球长达八千多万年,芙蓉龙、甲龙、鸭嘴龙、虚骨龙、霸王龙等等20多种曾在湖南生活过。
上图最右边:恐龙蛋化石
湖南出土的恐龙化石大多属于中生代的最后时代白垩纪,距今有7900多万年。白垩纪末期,地球上的气候出现了剧烈的变化,恐龙由鼎盛走向了灭绝。
而后,便是距今一万至二百五十八万前的更新世时期,温暖的气候给动植物与早期人类的生存与进化提供了一块沃土。
这时期,湖南已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有60多种,包括现在还能够见到的大熊猫。它最早可见于更新世中期,在晚期达到遍布中国东部与南部,曾与人类的祖先在一起生活,是湖南自然生态演变的见证。
02.
我从哪里来?
参观完了家园展区后,我们进入古人类展区。
湖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至少在50万年前便在这里繁衍生息。
进入文明时期后,原住民与不同时期迁入的外来移民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主体的生活方式;湘西、湘南等山区的居民,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保留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组成了今天的民族大家庭。
1.  石门燕儿洞遗物:从猿到人
人类从古猿进化到智人,再到现代人的时代被称之为「石器时代」。湖南在这一时期的人类又是怎样的呢?
道县福岩洞发现的「石门古人」牙齿弥补了这一空白
石门古人属于晚期智人,过着狩猎、采集的工作,并已经会通过挖陷阱来诱捕大型动物。动物骨头上火烧的痕迹,表明他们已经能够储存与使用火种。
2.  巴人文物:商周时期的迁徙与融合
巴人起源于今川渝地区,商周时期进入湖南,崇尚白虎,以「勇锐」著称。
虎钮錞(chun,2声)于是巴人广泛使用的打击乐器,常用于祭祀、宴席、节日与战争,多为青铜制造,上面有一只铜制的老虎。

4.  凤鸟纹戈提梁铜壶:青铜技术的发展
商代晚期,部分善于制造青铜器的殷人为了躲避战争南下,为湖南带来了先进的青铜铸造工艺。
这件造型精美的铜壶器盖与器内底部分别刻有一个「戈」字,根据专家推测是一个名为「戈」的部落的族徽,上面装饰的凤鸟纹曾在中原地区的器物上出现过。
5.  楚墓出土兵器一组:楚人政权的建立
「楚人」这个词严格来讲是指楚公族,最早在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活动,后在敌对势力的压迫下逐渐南迁,来到了今湖北地区,建立了楚国,因此,湖北有一个别称叫做「荆楚」。
后来,楚人四处征战,占领了许多的地方,其中一个便是今湖南地区。
由于新建政权与扩张都离不开武力的支持,因此,铸剑工艺在楚地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楚人不仅有佩剑、赠剑、葬剑的习俗,还掌握了防锈的镀锡工艺。

下图的这件楚人的钢剑,便是采用合金制作而成的,极为锋利。而除了铸剑、佩剑,楚人还尚武,善射,其用于远程攻击的箭簇杀伤力也极为强大。
6.  北人南迁
战国时期,秦国占领了楚国国都,楚人被迫将都城向东北转移,迁移到了今河南淮阳一带,湖南也一起被划入了秦国的版图,留在湖北地区的楚人与后来东迁的秦国人一起,随着秦始皇统一六国融合在一起,在汉朝成为了「汉人」。
原本生活在湖南的长沙人因为不服统治,多次反抗朝廷,直到大约唐宋才被征服,与前两类人融为一体,成为了现在部分湖南人的祖先。
汉朝以来,每逢中原发生战争,北方居民便会大量南迁。特别是在两晋之交、唐宋末年,更是北人南迁,文化融合的关键时期。湖南作为中转城市,其文化也得到了滋养与发展。
7.  江西填湖广
元末明初与明末清初的「江西填湖广」是历史上重大的移民事件。大批的江西人及取道江西的江苏、浙江、安徽、福建人迁入湖南,至今有湖南人十之八九来自江西之说。他们中的还有一部分进入了四川,与当地人一起,成为了今四川重庆人的祖先。
8.  少数民族在湖南的发展:土家族、侗族、苗族、瑶族文化展品
湖南地区,除了生活着汉人,还是土家族、侗族、苗族、瑶族的聚集地,各个民族各有的文化特色。
  • 土家族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2010年在湘南的土家族有263万余人,主要分布在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张家界市、常德石门县等地。
打花铺盖是土家族的重要工艺之一,多用丝、棉、毛绒制作而成,图案多达200余种,主要取材于动物或吉祥图案,代表着土家族独特的生命观。

  • 侗族

侗族一般被认为是古代百越的一支,根据2010年普查数据,有将近86万人,主要分布在怀化市的周边自治县地区。
芦笙在侗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地位,每逢过年过节、红白喜事、丰收庆典,都会有成百上千支芦笙合奏,高低音交相呼应,气势恢宏。
  •  苗族

苗族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6000年的炎黄传说时代,在尧舜时期被称为「三苗」,在禹时期被击败后,一部分沿着沅江,经武陵进入到了湘西地区。
苗族素有「无银无花不成姑娘」一说,银饰是苗家审美、身份与信仰的文化偏好,每逢节日,姑娘们都会盛装打扮,戴上银质的头冠、耳环、项链等等,以烘托欢快的节日气氛。
  • 瑶族

湖南瑶族支系繁多,起源说法不同,但都使用一种名为「长鼓」的传统乐器,在节日和祭祀盘王时,跳长鼓舞,以示庆贺。

03.
洞庭鱼米之乡
湖南自古以来便重视农业,约在15000年前,先民们便开始人工栽培稻谷。
经过历代耕地的开发与技术的进步,自唐宋以后湖南的粮食产量不仅能够满足内需,还大量外输;在明清时期,成了名副其实的「天下粮仓」。

1.  世界最早的人工栽培稻
15000年前,道县玉蟾岩的先民们便开始尝试人工栽培稻谷。

根据专家鉴定,这个遗址里出土的稻谷,尚保留了野生稻的特征,是世界上最早的有人工栽培稻特征的标本。

2. 生活陶器的发展
距今15000年到4000年左右,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一次质的飞跃。

先民们开始混合水与泥土,干燥后经过火的焙烧,形成了陶器,为食用稻米提供了便利,大大改善了生活品质。

现在的调味罐子
3.  土壤改良
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土壤的改良。
汉唐时期,湖南人已经掌握了肥料与农作物生长期的匹配关系,在南方地区摸索出了一套以谷壳、稻杆饲养家畜家禽,以粪肥田、稻田养鱼的良性生提炼,形成了种植与养殖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
比如,下图的汉猪圈&鸡舍陶器,就是厕所与圈舍相连的建筑,在现在的农村里还能够见到。
4.  坦山劝农碑拓片
这幅坦山劝农碑拓片,俗称「劝农碑」,刻于南宋绍兴十八年,记录了时任郴(chen,一声)州知军的赵不退率领部下到各地巡查,进行劝农活动的史实,体现了湖南「务农重谷,天下为本」的重农思想。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下一篇里,我们继续看古人们在湖南地区的生活足迹。
敬请期待吧~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