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世明言》中的故事尽是漏洞?一个“仙人”传说,就能说明原因

《喻世明言》是我国古代文学名著“三言二拍”之一,该书成书于明末,多讲述当时的民间故事。

按理说这种涵盖了古代人爱情、婚姻、民间传说等的书籍,就算很多人对其不感兴趣,可也没必要被一些专家、学者们列入人生没必要去阅读的书籍之列。

毕竟它是古人通过讲故事来说道理的书。而要说这些书充满了封建王朝的文化糟粕,应该舍弃,可郭德纲先生的很多单口相声,以及他的定场诗又大多取材于“三言二拍”,这些观众们却又爱看。

既然左右为难,那我就从《喻世明言》中选择《张古老种瓜娶文女》,来给大家说说,为什么说《喻世明言》中的故事全是漏洞,不符合常理,被人认为这些书没必要去读。

话说南北朝梁武帝普通六年冬,有个叫韦恕的谏官,因上书梁武帝崇佛,被贬官至驷马监做判院。马监中有一匹御马,号称“照殿玉狮子”,因梁武帝骑乘它追赶达摩禅师不及,罚它到马监中“教养”。

一日大雪,有吏员禀报韦恕,说该马昨天晚上不见了,慌的韦恕连忙命所有养马人四处寻找。众人在大雪中靠辨认马蹄印,一路寻去。走了数里,大雪中忽现一座花园,但见:

粉妆台榭,琼锁庭轩。两边斜压玉栏杆,一径平钩银绶带。太湖石陷,恍疑盐湖深埋。松柏枝盘,好似玉龙高耸。径里草枯难辨色,亭前梅绽只闻香。

见是一座篱园,有小吏道:“这匹马在这庄里。”众人随即敲门,园中走出一老者,小吏就说有匹御马看蹄印就在你这,老丈若还收得之时,我们大人有重谢。

那老者说:“不妨,马在家里。众人且坐,老夫请你们食件物事了去。”

待到众人坐下,那老者去雪里用手取出一个甜瓜来,那瓜是藤蔓枝叶俱在。削去瓜皮后是异香扑鼻,众人好奇之余,分而食之。临走时老者又拿了三个瓜,跟他们说:“你们做老拙传话谏议,道张公教送这瓜来。”

看到这里,我不得不佩服写这个故事的人,因为古代老百姓一听大冬天的还有新鲜绿色瓜果吃,这分明是“神仙”才有的本事,可谓给故事做了一手好铺垫。

话说众人接了甜瓜,牵了御马,谢了老者,回去见韦恕。韦恕一看大雪天还有甜瓜,那人是怎么种的?不知道,不过不妨碍他把老婆和女儿喊出来吃瓜。

时过两月,次年开春,韦恕老婆说今天天气不错,我们去酬谢张公吧?韦恕说行,就叫人准备好酒食,带着老婆孩子就去了。到了地,让人把张公请出来,请他吃饭喝酒表示感谢。

酒至半酣,几个人也都放下了拘束,韦氏就问张公您高寿啊?

张公说:“老朽年已八十岁。”

韦氏又问你家里人了?在听到张公说单身时,就说:“公公也少不得个婆婆相伴。”

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张公说我娶媳妇要娶年轻一点的,比如说你家里这个十八岁的小姑娘。

“若得此女以为匹配,足矣。”张公如是说。

八十岁的人惦记自己十八岁的女儿,韦恕听了这话,好脾气也忍不住了,当场喊上小伙伴要上去教他做人。好说歹说被老婆劝住了,只好收拾了东西离开了。

话说张公那几天就没出门,有两个来他这买花的婆子找上门来,两婆子一见张公一副病态,就问他咋啦?

张公表示自己是相思成疾,说:“人家文字八万个,唯有情字最熬人”。就出钱让这两婆子给自己找两个媒人过来。这有钱当然好办事,过了几天就有两媒婆上门了。

这两媒婆厉害啊,原文写道:开言成匹配,举口合和谐。掌人间凤只鸾孤,管宇宙孤眠独宿。男儿下惠也生心,女子麻姑须动意。

张公这时就对两媒婆说,麻烦你们给我说门亲事,我先给你们三两银子,有消息传回来再给五两。两媒婆就问,你看上谁家小娘子了?

张公表示:就是那个驷马监判院韦恕的女儿,今年刚好十八岁,就是她。两媒婆忍着笑接了银子出去了,行了半里地到了一个土坡上,两人商量道:“这事办不了,不如我们两去喝点酒,假装去过韦恕家了,回来就跟张老头说让他等消息。”

不曾想,后面传来张公催促的声音,并无情的揭穿了媒婆准备唬弄他的把戏。两人无奈只好去了韦恕家。韦恕一看媒婆上门,倒也客气,只说他大儿子在外出征,不好说亲事。女儿了年纪倒是到了,只是自己为官清廉,无钱嫁人。

韦恕拒绝的意思很明显,两媒婆只好在阶下拜,话也不敢说了。韦恕倒不介意,只说你两有事说事。两媒婆就说我们是张公请来说亲的,韦恕当场表示:“大伯子莫是风?”(此乃原文,可以理解为:老张头是疯了吧!

两媒婆又是一番言语,把韦恕给气糊涂了,就跟媒婆表示张公拿十万贯来我就同意。

说到这,我表示南北朝根本没有建立起一个完整的货币体系(这里不能用十万贯来表示),故事背景要是在南宋,我还能根据《梦溪笔谈》把十万贯按米价折算成现金,南北朝我只能说十万贯是一笔很大的巨款了。

两媒人回复了张公,张公表示十万贯我屋里头就有。于是就从屋里喊出几个人来,推着太平车装上钱,车上插着写着“张公纳韦谏议宅彩礼”的彩旗,一行人浩浩荡荡往韦恕家而去。

韦恕夫妻两见此失了分寸,只能问女儿文女同意不,文女表示这是天意,韦氏见女儿答应,老张又有钱,心说这恐怕是奇人,于是就嫁了女儿。

后来韦恕之子韦义方回来了,听说这事后,就跑去张公家,一见张公八十好几的样子,又想他能拿出十万贯钱来,这人肯定有蹊跷。于是就对张公动武,一番折腾,张公只是说:“可惜,又减少了一个神仙。”

韦义方一时奈何不得他,只得回家,跟爹妈一商量,那张公肯定不是正常人,就下决心把妹子要回来。

后面的剧情就简单了,韦义方在要回妹子的路上终于发现,张公是神仙中人,据说他是上仙长兴张古老,是来接原本思凡的玉女(即文女)上天的。这韦义方原本也该有仙籍,奈何对他动粗,看在文女的面子上不计较,用十万贯钱将他打发了。

故事末尾还点明这是:因嗟世上凡夫眼,谁识尘中未遇仙。

各类仙人传说和引发的民间故事,为我华夏历史中的一大“特色”,在各类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屡见不鲜,但要像《张古老种瓜娶文女》这样满篇都是漏洞和不符合逻辑的也是少见。

冬天有新鲜瓜果蔬菜在现代不是什么稀罕事,在古代也并非没有,毕竟唐朝诗人王健有诗云:“内园分得温汤水,二月中旬已进瓜。”

也就是说,这个故事的作者是在欺负古代的老百姓少见识,用冬天有新鲜瓜果来忽悠他们,让他们认为这个是“神仙”手段。然后用夸张、离奇的故事情节来吸引人,你说韦恕一个当官的,虽然他不是什么富贵人家,但也不至于为了“巨款”将女儿嫁给一个八十岁的老头子。

你要说文女是自己认为“天意如此”,那你张古老作为“上仙”,何必要用八十岁的外貌来娶文女了?直接变成一个年轻英俊的小伙子不好吗?何必要费那么多事。

再说韦恕,不同意嫁女是他,同意也是他,认为老张有古怪还是他,可故事后面就没怎么交代。韦义方了?作者完全将他作为故事剧情发展的“工具”,这两人正常的反应难道不应该去想办法吗?所以逻辑不通。

这端端的一个“仙人”传说的故事,却让人一眼看上去就感觉写的太假且不符合逻辑,也就难怪很多人认为“三言二拍”不必去读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