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副古联中想到的(散文)

文/宾泽文(广西全州)

“睡至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

想到百年后无老小不成古人”

以上是一副古时的楹联。据说,是一个少年在县里考秀才时的佳作。至今拿来欣赏,慢慢咀嚼,觉得很是令人深思。

我们的古之先人,能写出这样有哲理的文字来,确属贤明智者。他一定是把这个世界看透了,把人生看透了才有如此的惊世之说。

近几年来,我们执政党反腐败,抓出了一些“老虎”“蚊子”,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触目惊心的鲸吞虎食和疯狂放肆的敛财谋私。无法理解那些人贪那么多钱干什么?吃得完吗?用得了吗?

拿一个“大老虎”在狱中的自招来回答这个问题吧,他说,他也是苦出身,小时吃了很多苦,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从小奋发读书,发誓要出人头地,把小时吃的苦补回来。听听,他一开始就错了,“三观”错了,把奋斗目标定错了。所以他当了官后,有了权后,就拼命追求功名利禄,不惜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违法贪财数以亿计……

古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个人生下来本是善良的,没什么太大的区别,变好变坏是后天的事,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否立对了。

有人说,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个抽象的理论,与实际生活无多大关系。其实,“三观”很实际,很具体,与每个人都有关。比如说,你当官了,有权了,三观立对了,那你想到的一定是官为民谋利,权为民所用。你就会像焦裕禄那样去当县委书记,一心为民众谋生存,谋利益,决不会腐败变质。相反,你若把当官发财当作个人奋斗的目标,一心“出人头地”,你不贪不腐才怪。

“三观”其实是个人生境界问题。境界高远,就会视野宽广,胸怀四海。就会将个人的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把心灵的美好看得很重。我想,这样的人不到“睡至三更时”,也会懂得“凡功名皆成幻境”的道理。而那些为官不义、以权谋私者,绝不会“想到百年后”,他也会成古人,也会死。生不带来,死不带去,贪那么钱给谁花呀?

“睡至三更时凡功名皆成幻境

想到百年后无老小不成古人”

建议那些正在贪腐的人,自己或请人,将以上文字写成楹联,悬于床头,早晚看一看,以自警……

春池嫣韵(随笔)

总投资4700万元,全州安和红色旅游迎来超级利好!

(0)

相关推荐

  • 人生是一场修行,年华易逝,愿你遇见更好的自己

    我见过春的繁荣,也见过秋的萧瑟.所以,面对季节的更替,更能有一种平常心,面对变化,懂得去欣赏,在特别的季节里,那些独特的风景,享受成功,释然挫折,不再害怕失去,从容淡定地面对发生的一切.不再害怕分离, ...

  • 胡林翼恣意声伎,曾国藩锐意功名

    文  |  清扬 一 我十八岁的时候还是处男,天天就是扯卵蛋. 每天清晨,早起,做早操,开始一天的学习:中午,加个餐,买个鸡腿是最大的福利:晚上,宿舍熄灯后,点起蜡烛刻苦研读<萧十一郎>. ...

  • 王阳明心学智慧:“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有3个很大的区别

    或许是因为人们缺少获取有意义.有价值信息的渠道,又或者可能是人们被"碎片化"的阅读环境所影响. 现在很多人出现了两种很明显的"浮躁"现象:断章取义.片面极端. ...

  • 【荆楚联谭】从一副古联引发的热议谈起

    浅论联对仗 ---从一副古联引发的热议谈起 琢玉庐主人 楹联的声律与对仗是楹联的两大基石,由此又延伸出楹联的六要素,构成楹联的最基本规则.而对仗和声律相比,对仗又占主导地位,当对仗与声律有冲突时,声律 ...

  • 读之一热的两副经典古联

    原创 花袭君 花袭君 5天前 ■庐陵裁纸 妻馌夫耕,稀龄介寿翁年七: 男弧女帨,洗儿有庆孙日三. 粥家摄于古貌古心园"乡饮堂" 上联之意:妻子给耕田的丈夫送茶饭,爷爷喜做七十大寿. ...

  • 平遥古县衙中的袁枚诗联

    平遥古县衙中的袁枚诗联 平遥古县衙中的主簿房中有堂联:狱贵得情宁结早:判防多误每刑轻. 这幅对联,是由清朝袁枚的<沭阳杂兴(八首)>中"狱岂得情宁结早,判防多误每刑轻" ...

  • ​古联墨中的动补结构词语 上海 王建民

    重要链接: * 能知彼智:难及其愚--楹联同题:老子 李进才主评 古联墨中的动补结构词语 上海 王建民 1.前言 按现代语法的分析方法,对联的结构可以分为二个方面,即词语结构和句式结构.上下联的词语和 ...

  • 你知道吗?高古玉中的“臣字目”,有重要鉴定和断代意义,来看看

    你知道吗?高古玉中的“臣字目”,有重要鉴定和断代意义,来看看

  • 招岗两副门庭联

    细说招岗两副门庭联 招岗有两家院落引领时尚,以其石刻门庭联语惹人注意. 其一,在正街上圪台上,杨姓北院(后为王家居住). 据说,杨家主人杨全德民国九年(1920)后发达,成村之首户.杨家注重教育投入, ...

  • 吴朴堂篆刻选,印秀雅如其人,尤小玺置古谱中难辨真伪

    吴朴堂(1922-1966),原名朴,字厚庵.浙江绍兴人.1947年时二十五岁加入西泠印社,属早期社员中最年轻几位之一.吴朴堂少年即居杭州.十九岁时曾为阮性山治印.阮钤于扇上到处为之揄扬,遂致时誉,丁 ...

  • 古玉界:古玉中的“朱砂沁”

           朱砂在古代墓葬中是很常见的一种下葬时使用的天然矿物质.这样的丧葬习俗从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了. 一方面:古人喜欢红色,喜欢在器物上"涂朱",人类对红色的崇拜以及在器物上 ...

  • 见树不见村,见村不见房,这座古村落中的地坑一点也不坑!

    欢迎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 黄河被称为华夏的母亲河,孕育了悠久的中华文明,而在黄河流域,留存着一种已有传承了数千年的民居建筑,那就是地坑院,当地人也称为"天井院"."地阴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