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口述史丨胡昌江:守护中药炮制 传承文化遗产
2017-03-13
四川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全川中药资源约占全国中草药品种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尤其是成都地区,由于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深厚浓郁的中医药文化的沉淀,使成都成为全国著名的中医药之乡。在中药炮制技术领域,成都在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很大的影响力,有一大批知名的中医师和药工云集在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并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地方炮制特色,俗称“川帮”,与江西的“樟帮”“建昌帮”,京津地区的“京帮”并称为我国中药炮制技艺的四大帮。由于四川盛产药材,成都的中药炮制技术在“川帮”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产生过积极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前,成都尚有大小药房近百家,基本上都采用“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从事中医治病和药材炮制加工并形成鲜明的特色,即临街的店堂作为医生坐堂应诊、饮片配方的地方,而店堂后面则是加工炮制饮片的作坊,单锅小炒,随方炮制,各店均有自己独特的炮制技艺,能够生产方准药灵、质量优良的中药饮片,中药炮制行业盛极一时。
当我踏入这一行业的时候,已是昔日盛景不再。20世纪70年代,我从成都中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中药炮制学的教学、科研工作。中药炮制在中医药学科里属于最基础的学科,不同于台前风光无限的医生,这项职业最需要从业者能耐得住寂寞、受得了苦累。由于当时的政策是由国家分配工作,让一个刚刚二十出头的小伙子整天炒药,对于这个分配结果我确实不甚满意,可以说我是被动地选择了这个行业。为了让自己能够更好地从事这项工作,我怀着一颗对古代文化的敬畏之心,开始深入研究中国医药,尝试用现代临床医学的知识来验证历史悠久的古法炮制技术。在一次次的成功验证后,我深深地被古人的智慧所折服,那时候古人并没有化学、药理知识,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摸索,将他们深厚的文化内涵转化为医学,治病救人。古人这种深度和执着,让我汗颜。在实验室与古人智慧碰撞的无数个日夜里,我逐渐进入了中药炮制这项古老的传统制药技术丰富又玄妙的殿堂,终于真正意识到这将是值得我用一生去敬畏和坚守的事业。
尽管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多年来在成都的中医药行业中,始终拥有一批精通炮制技术的骨干人员。尤其是在成都中医学院中药系成立之初,特地聘请了成都药材站炮制技术骨干、人称“药王”的徐楚江作为特聘教师,并吸收了冯相贤、欧建忠等经验丰富的老药工为实验指导教师,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中药炮制人才。徐楚江教授主编的第一版、第二版《中药炮制学》,更是奠定了成都在全国中药炮制技术方面的特殊地位,“药王”徐楚江也因此成为现代中药炮制学科的创始人,在全国中药炮制界享有很高的声誉。1994年,我有幸被遴选为徐楚江教授的学术继承人,从此接过了成都中药炮制技艺的接力棒。在跟随徐楚江教授学习的三年时间里,除了技艺上的提升以外,我更感受到了医德的重要性,医者仁心,须有悬壶济世之德,才能行救死扶伤之职责,这些无形的品德一直激励着我,坚定了我为中药炮制事业奋斗终生之决心。
跟中医一样,中药炮制技艺在很多人眼中是古老又神秘的,甚至有不少人会误以为中药炮制就是把中药材洗一洗、切一切,简单加工,没有多少科技含量,实际上,炮制技术是一种内涵极其丰富、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资产。所谓中药炮制,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中医用药要求将中药材加工成中药饮片的传统方法和技术。我们知道,很多中草药是有毒、有副作用的,通过不同方式的炮制技术可以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素和副作用,从而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从药材到饮片必须经过加工炮制才能直接用于调配或制剂,因此饮片的药效是可以通过炮制来增减或改变的。经过炮制以后的中药,不仅可以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而且方便运输和储存,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独特之处。
中药通过炮制,可减毒增效,这些都是有较深科学内涵的,这种科学技术为中国所独有。以黄连为例,黄连本为大苦大寒之药,中医经过辛温的姜汁炮制后,能减低其苦寒之性,即所谓“以热制寒”,可以抑制其偏,称之为“反制”,在临床上具有清热止呕之效;若用胆汁炮制黄连,却能增强黄连苦寒之性,即所谓“寒者愈寒”,称之为“从制”,在临床上能增强清热的功效;倘若遇脾胃不好的病症,还可以采用酒制黄连,缓其寒性,使其既不伤肠胃,又能清上焦之实热。中药炮制正是通过特殊的加工技术改变药物的性味,从而扩大药物的用途,所以采用饮片组方是中医用药的特色和优势。
中医治病的特色是辨证论治,其用药特色是复方和炮制,中药必须经过炮制,才能适应中医辨证施治、灵活用药的要求。所以炮制不仅是中医运用中药的一大特色,也是提高临床疗效的重要手段,保证临床用药安全的重要措施,这是历代中医药工作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逐步认识、反复实践并积累起来的一项独特且行之有效的制药技术。中药炮制反过来又指导中医临床处方用药,根据辨证施治的需要,正确地选用不同炮制品,才能收到理想的临床效果,是中医临床用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否则将失去中医治病的优势和特色。
辨证论治是中医的基本特点,用药也需要辨证。若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仅在药物炮制加工方面不同,也会使方剂的功用发生一定的变化,改变部分适应证,因此不同的证应需要选用不同的炮制品。例如温中益脾的理中汤,其病机同属中焦虚寒,但表现症状各异,临症时应根据不同症状,辨证灵活选用相应炮制品,辨证用药,治疗效果方能显现:若以虚为主,就应用红参易人参,因红参甘温补益较人参为甚;若以寒为主而兼有内湿者,就应用干姜;若中焦虚寒,阳虚出血者,则应用炮姜或姜炭,取其苦温而守,善于温经止血,作用缓和持久;若中焦虚寒而兼腹胀者,其白术就应麸炒,而消除生白术滞气之弊;若中焦虚寒而腹泻者,白术就应土炒,而增强补脾止泻之功;若中焦虚寒饮食停积者,白术就应炒焦,突出其消积止泻之功,方中甘草用炙甘草,因生甘草清热解毒,炙甘草补益中气,否则与方症不符。故用药须辨证,方可增强处方的针对性和选择性,以保证临床疗效可靠性、准确性。
任何一门科学都需要继承和创新,继承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继承基础上的突破和超越,继承与创新是辩证的统一,中药炮制也不例外。在学术上精研经典、勤求古训,同时必须充分发挥中药炮制的特色和优势,将其发扬光大,还要顺应现代科技发展潮流,争取形成新的特色优势,也即有所创新。例如对中药益智仁盐炙的研究,我继承了益智仁“生品入脾,盐炙入肾,生熟有别”这一传统认识,并经大量的临床实践证实了这一点,然而其炮制机制如何古书中并无记载,故需要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引入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多层次、多角度地挖掘新认识,以揭示益智仁“盐炙入肾”的炮制机制,促进中药炮制学科的发展。因此,中药炮制须以继承为基础,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不断推进中医药学事业前进的步伐。
然而,已走过五千年历史的中药炮制,在今天却一再面临着濒危的困境。曾经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我所在的中药炮制教研室,一直都由我一人苦苦支撑。尽管现在情况有所改善,但是目前全国专门从事中药炮制工作的仍然不足百人。困境的形成既有时代的因素,也有中药炮制技艺自身的限制。一方面,现代用药方法趋于普遍化、制式化,传统的“一方一法”的用药模式已较少了,许多特殊而又可产生特效的传统炮制技术逐渐被遗忘。另一方面传统中药炮制技艺非常考究,程序复杂,以成都中药炮制技术中的“九制大黄”为例,传统手工炮制流程中须“蒸九次晒九次”,且每次蒸制的工艺相当繁杂,这对现代大批量工业化生产的制药企业来说,出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是根本不可能采用的,时间一长,炮制这门技艺也就失传于历史中了。
除此之外,由于中医传承的固有规律,比如药物炮制的火候相当于现在的技术标准和质量标准,大多是靠师徒间的口传心授,其经验性、主观判断性的因素较强。因此,随着实践经验丰富的老药工的逐渐谢世,一批中药炮制技术也面临着濒临灭亡的危险。比如成都中药炮制技术中的“九制大黄”“九转南星”“仙半夏”等,现在就几乎没有几人能够炮制了。加之民间为数不多的身怀绝技的老药工,对自己一生摸索和实践出来的炮制技艺,往往是秘而不宣,不肯轻易示人,因此也使中药炮制技术面临衰退甚至失传的局面。如果这门技艺失传在我辈之手,就会愧对先人和后人,必须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做好继承和传承的工作。
这些现象究其根源还是源于长期以来,社会对中药文化的研究、宣传力度不大,以及保护与传承的重视程度不够。不要说普通百姓不了解,就是许多医科学生、年轻的临床医生也都对此不以为然。中药炮制作为中医药学科里最基础的学科,目前只是作为选修课出现在医学系学生的课程表里,因此相当一部分医学系学生并不了解不同的炮制方法与药效的关系,也就容易出现初期临症用药不知生熟的问题。即使是中药炮制的从业者,由于这项工作的地位低,收入薄,环境脏、苦、累,许多原来从事炮制生产和研究的老药工和专家都转了行,更不用说强求年轻人去从事这样看似毫无出头之日的工作了。行业的不景气也造成了学科的不景气,目前我带出来的十几位硕博士中,毕业后继续从事这项专业的人数都不到50%。现在我最大的困难就是找不到医药并重的学生,尤其是中药炮制前后临床应用的学生,只要有谁真心肯学,我都愿意倾力相授。
为了让中药炮制技艺得到更好地保护和传承,2006年中药炮制技艺成功申报成都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8年,我被四川省文化厅命名为成都中药炮制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传承与发展中药炮制技艺的担子更加沉重地落在了我的身上。如何才能让这门古老的学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认为唯一的出路就是非“变”不可。中药炮制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许多工艺是千百年来祖宗传承下来的,但它又是一门年轻的学科,需要不断地用科学的数据去研究它、解释它。传统的工艺耗时耗力,不能满足现代工业生产的要求,要使其生存下去,就必须要做出改变,才能适应这个时代。只要保持药效不变,用现代的实验数据、科学的分析方法去解释中药炮制的原理,阐明其科学内涵通过简化工艺流程,以适应现代化的规模生产,也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保护和传承手段。这是对中药炮制学进行的创新与发展,使其逐渐成为现代化的中药炮制学科。
种种实验研究数据表明,这一想法是切实可行的,经过简化炮制工艺流程后的中药饮片与传统手工炮制出的饮片药效成分分析值是相同的。一次次成功的验证,让我更加坚定了中药炮制的“变革”之路。用科学的数据为中药炮制指定出量化的技术标准,以便在规模化的工业生产中保证中药的产品质量,这将是我今后最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除此之外,多年来我也一直致力于撰写《川帮炮制大全》,希望将我毕生所学记录下来,让曾经辉煌的“川帮”炮制技术继续传承下去。
来源:成都市政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