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药用植物园:9-17
绞股蓝(Gynostemma pentaphyllum)来自于葫芦科,绞股蓝属。
产陕西南部和长江以南各省区。生于海拔300-3200米的山谷密林中、山坡疏林、灌丛中或路旁草丛中。
该种是绞股蓝属植物中分布最广,有3小叶、5-7小叶和9小叶的类型。本种入药,有消炎解毒、止咳祛痰的功效。
粗叶榕(Ficus
hirta Vahl)来自于桑科,榕属。俗名五指毛桃、猫卵子果。
产云南、贵州、广西、广东、海南、湖南、福建、江西。常见于村寨附近旷地或山坡林边,或附生于其他树干。
药用治风气,去红肿(植物名实图考)。
《浙江植物志》称根、果祛风湿,益气固表。茎皮纤维制麻绳、麻袋。
本种叶型变异极大,在同一植株上的叶有全缘和分裂的。
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来自于芸香科,花椒属。俗名叶下穿针、麻药藤、入山虎、钉板刺。
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广西、贵州及云南。
见于海拔800米以下的温热地方,山地、丘陵、平地的疏林、灌丛中、荒山草坡的有刺灌丛中较常见。
主根粗壮,支根多,根外皮泥黄色,内皮硫黄色,松软,味甚苦,麻舌。
根、茎、叶、果皮均用作草药,通常用根。
根性凉,果性温。有活血、散瘀、镇痛、消肿等功效。
民间用于跌打扭伤药,亦作驱蛔虫药。
局部应用时,对神经末梢有麻醉作用,对胃痛或关节肌肉痛有缓解作用。
根的水提液和酒精浸析液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黄金色葡萄球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
根的提取液用作针剂注射,对坐骨神经痛也有明显疗效。
因含有麻醉成分,可与其他药物配伍,用作粘膜麻醉剂。
有认为它含有一木脂类lignan化合物C20H18O6有较好的解痉镇痛作用。
本品有小毒,有服用后中毒死亡事件。
中毒后引致腹痛、呕吐、头晕、小肠及脾脏收缩等症状。
越南槐(Sophora tonkinensis)来自于豆科,苦参属。俗名广豆根、柔村槐,产广西、贵州、云南。
生于亚热带或温带的石山或石灰岩山地的灌木林中;海拔1000-2000米。
越南北部也有分布,根较粗壮,含有苦参碱类生物碱,可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炎止痛之效。
淡黄花百合(Lilium sulphureum) 来自于百合科,百合属。
产云南、贵州、四川和广西。生路边、草坡或山坡阴处疏林下,海拔90-1890米。
鳞茎可入药。
本种与通江百合 L. sargentiae Wilson 很相近,其不同点在于本种花丝无毛,花稍大,花被片长17-19厘米。
山柰(Kaempferia galanga)来自于姜科,山柰属。俗名沙姜
我国台湾、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区有栽培。南亚至东南亚地区亦有,常栽培供药用或调味用。
根茎为芳香健胃剂,有散寒,去湿,温脾胃,辟恶气的功用;亦可作调味香料。
从根茎中提取出来的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定香力强。根茎所含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龙脑及少量桂皮醛等。
单穗水蜈蚣(Kyllinga monocephala)来自于莎草科,水蜈蚣属。
产于广东、广西、海南岛、云南;生长于田坡林下、沟边、田边近水处、旷野潮湿处。
直立山牵牛(Thunbergia erecta)来自于爵床科,山牵牛属。
俗名硬枝老鸦嘴、立鹤花,原产热带西部非洲,各地栽培为观赏植物。
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来自于叶下珠科,黑面神属,别名狗脚刺,田中,蚁惊树,鬼画符,细青七树。
产于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区,散生于山坡、平地旷野灌木丛中或林缘。越南也有。模式标本采自我国南部。
枝、叶和茎皮均含鞣质,茎皮中含量为12.02%。叶含酚类与三萜。种子含脂肪油。
根、叶供药用,可治肠胃炎、咽喉肿痛、风湿骨痛、湿疹、高血脂病等;全株煲水外洗可治疮疖、皮炎等。
声明
医家讲求“辨证施治”,人人“证”皆不同。本公众号所载内容为探讨学习之用,不构成用药建议,如有需求,请谨遵医嘱。
参考文献
(1)中国植物志